中醫急診醫學新劑型運用
1現代急救醫學的形成
醫學的任務是防病治病,挽救病人生命。在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中,急危重癥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資料顯示門診占30%,住院占40%,因此切斷危、急、重三個環節對挽救病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發達國家把搶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作為衡量醫院水平的標志。所謂急危重癥,一般是指發病急驟、病勢深重,或原有慢性疾病突然轉重轉危,若不立即救治便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癥狀和體征。因此,切斷危、急、重這三個環節,針對導致病人直接死亡原因,如休克、循環驟停、心衰、呼衰、腎衰、肝衰、心律失常、腦水腫,腦疝、DIC等,對于挽救患者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急診醫學是在原復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多學科、多技能、跨專業,以搶救急危重癥為主的新興學科。急診醫學應當包括急救醫學、危重病醫學、災害醫學和急診醫療管理學。無論怎么分類,其本質是研究治療急危重癥的一門學科。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救、院后康復三個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急危重癥急救醫療體系。急診醫學一出現就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急救藥物不斷出現,急救手段不斷更新,急救儀器不斷換代,從80年代起,急診醫學不僅成為獨立體系,并且日益完善,發揮巨大作用。它包括急救中心、空中救護、災害防治、交通肇事、TQC急性重度顱腦損傷的綠色通道等,以及為之服務的CPR、CPCR及ICU、CCU等生命監護系統,形成了院內外生命支持、延續生命支持、康復等。急診醫學沿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中醫治療急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和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醫學產生過深遠影響。由于現代急救醫學的飛速發展,及其他種種原因,中醫治療急癥不是有所發展而是逐漸萎縮,中醫治療急癥的陣地越來越小。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中醫面臨巨大挑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病人所需要的不只是西醫或中醫,而是減輕痛苦、挽救生命。中醫能不能承擔急診醫療任務,要不要開展急診工作,怎樣開展中醫急診工作,都是新形勢下給中醫提出的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2中醫急診醫學的形成
中醫治療急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有很多寶貴的經驗亟待繼承和發揚,現代中醫研究的最新成果亟待推廣和應用。在西方醫學尚未輸入中國之前,中醫在治療急癥、重癥上有著一套完整的治療措施,曾經在世界醫學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近30年來,一些中醫有志之士為中醫急癥事業的發展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巨大的挑戰面前,在人類回歸大自然的今天,病人、社會都要求中醫必須能看急診,在醫療保健事業中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中醫同道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所謂中醫不能治療急癥、重癥,無異是作繭自縛,中醫必須以競爭地觀點來要求自己,正確認識飛速發展地現代醫學,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療效中求發展。因此,1983年11月,原衛生部中醫司在重慶召開急診工作座談會,提出了加強中醫急癥工作的幾點意見,決定成立七大急癥協作組,并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一定要把失去的急診陣地奪回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后,把中醫急癥工作提高到學科水平的高度,并把有無急癥病房及中醫急診工作開展情況如何,作為能否進入三級甲等醫院的重要條件。1985年在上海急癥工作會議上正式確立了七大急癥協作組。每組由8-10個省級中醫院組成,有目標地進行協同攻關,實驗與臨床相結合,并派選責任心強的學科帶頭人為組長。分別有高熱南方組黃星垣、杜樹明,北方組董建華、杜懷棠;中風組王永炎、張學文;心痛組沈紹功;胃痛組李乾構;血證組邱和明、楊明君;厥脫組王左;劑改組馮菊農。1987年在長春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中醫急診學術及工作會議,交流了經驗、提出了困難、下定了決心、為中醫急癥事業做出貢獻。可以說此次會議是中醫急癥工作的里程碑,為現代中醫急診醫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由重慶中醫研究所主辦的作為信息交流的《中醫急癥通訊》開始發行,后改為《中國中醫急癥》,現為核心期刊雜志,對于中醫急癥的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重慶中醫研究所主辦的10多期全國中醫急癥學習班,為中醫急癥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1992年在廣州又召開了中醫急癥工作第二次會議,會議總結了協作組成立以來的工作,介紹了開展中醫急癥工作的經驗,表彰了先進,討論了高熱、厥脫等診療規范。會議明確提出面對危重病人,中醫藥還缺少高效、速效藥物,在臨床急診工作中單純應用中藥還有著相當難度,對中醫院急癥工作的要求應本著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醫結合的原則,并決定在全國成立中醫急癥治療中心及建設標準化急診科,要求在突出中醫特色的基礎上,急診科的西醫水平及設備一定要趕上同級西醫院。會議還決定成立多臟衰協作組,由天津急救醫學研究所所長王今達教授為組長。至此,中醫急癥醫學已基本形成。1996年成都急診會議總結了八五期間的急診工作,修改了中醫急癥診療規范。本著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成立了呼吸病急癥協作組,組長為晁恩祥與羅侃;痛證協作組組長程紹寰、孫怡。這樣,十大急癥協作組包括多個省市級醫院,連同二級網絡有500多個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隊伍已經成形并正常運轉。同時,醫政司組織全國知名的中醫急癥專家及中藥、藥理、工藝質量控制專家評選出適用于急診應用的必備中成藥,強調時效、量效、證效,為臨床提供了高效、速效藥物,向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手段與高效、速效藥物,受到了急診及各科醫生的歡迎。在醫學教育上,全國部分中醫院校陸續開設了中醫急診課。1989年,北京針灸骨傷學院率先在全國開設了中醫急診課,并編寫了第一部《中醫急癥學》教材。1992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了《中醫急診學》全國統編教材。《中醫急診學》是中醫歷史上第一部急癥教材專著,對中醫急診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地影響。1998年1月5日正式成立了中國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二級學會)。至今,中醫急診醫學作為一個古老而新興的學科已經形成,并穩步向前發展。
3中醫急癥工作現狀
從急癥協作組成立以來的30多年來,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正確領導與在全國中醫急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難逐步向前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十大急癥協作組起到了龍頭作用,強化了中醫急診意識,形成了以中醫急癥協作組、中醫急癥治療中心為核心的全國急診網絡。各省、市、自治區、縣、區級中醫院均有急診科,并參加當地的急診醫療工作,有的中醫院急診科已被納入全國急救中心120網絡,如北京、廣州等。研究開發新藥物,運用新手段治療急癥成為熱點。各協作組研究的成果正逐漸被推廣和應用,特別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中醫更是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中醫藥的參與大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補充了現代醫學的不足。受到了廣大中西醫工作者的好評及患者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但是目前困擾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治療手段上,高效速效的新劑型較少,因此各科研部門都把進行改革、研制新劑型作為攻關的首要目標。2007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在成都召開了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會議。會議明確指出中醫急診是中醫學科水平的標志;23家中醫急診臨床基地是在原急癥協作組及急診醫療中心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對中醫學術發展有著戰略意義。中醫急診基地的建設不是單純急診科建設,而是應當包括多學科、多病種建設。各單位領導應當給予高度重視,要成立領導小組,專家組及研究室,發揮老專家及學科帶頭人的作用。要選擇3~5個療效可靠的優勢病種,從實際出發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讓中醫認可西醫認可的手段和方法,并加以發揚、創新以提高急診的水平。
4關于中藥新劑型
中藥新劑型的產生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更是自然科學與時俱進的標志。
4.1對中藥新劑型的認識由于急診病人發病急,病勢重,單純用傳統中藥,有時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由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變化,進而使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要做到辨病與辯證相結合。必須先作出正確的西醫診斷,然后再同時應用中醫辨證施治。中藥新劑型應包括滴丸、微丸、氣霧劑、免煎顆粒及中藥針劑。其中中藥針劑在治療急診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曾組織中醫、中藥制劑專家兩次評審急診必備中成藥,如醒腦靜注射液、參麥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速效救心丸、瓜霜退熱靈、丹參滴丸等57種急診必備用藥,都受到廣大患者及中醫急診工作者的歡迎。如醒腦靜注射液廣泛用于各種腦病;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用于抗休克,川芎嗪注射液丹參酮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及心絞痛;魚腥草注射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痰熱清注射液用于治療肺炎;血塞通、舒血寧、燈盞花、紅花注射液等用于腦缺血及腦梗;清開靈注射液用于治療高熱疾病及腦病、黃芪注射液用于治療心肌病及心衰等。凡此種種說明中藥針劑有肯定的療效,可以說補充了現代醫學的不足。現在這些針劑也已被西醫接受和廣泛應用。據統計,這些被廣泛認可、應用的中藥針劑約134種之多。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報道了因為應用一些中藥針劑所出現的不良反應,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有人甚至對中藥針劑提出了質疑,有的還全盤否定,有的人善意地提出應當從歷史的角度看。在此我想就此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臨床同道參考:①、中藥針劑就是中藥,又可稱之為中成藥針劑。它是在傳統方藥的基礎之上經過精細的工藝過程,動物實驗,嚴格的質量標準及臨床驗證。經藥監局批準的中藥新劑型,功能、主治、療效是肯定的。②、關于中藥針劑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有資料報道痰熱清應用五年來從未報道不良反應,醒腦靜、參麥注射液臨床報道的不良反應也不多,這和西藥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比相差甚遠。③、中藥針劑的毒副作用常常和個人的體質以及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劑量、滴速以及西藥針劑配伍不當有關。不是所有的清熱解毒制劑都有殺菌作用,也不是所有的板藍根制劑都有抗病毒功效。在用藥之前,應該和病人說清楚,先從小劑量開始,按循證醫學觀察臨床變化。在疾病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使用不同的劑量。對中藥制劑所出現的毒副作用不用大驚小怪,按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的處理。但是對于少數中藥針劑引起的不良反應應給與高度重視,應從制藥的工藝過程,個體差異,藥物劑量,配伍應用等多方面進行研究。
4.2中藥注射劑的種類中藥注射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①中藥麻醉劑:如洋金花針劑,氫溴酸東莨菪堿針劑等。②抗菌消炎制劑:如雙黃連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③抗休克制劑:如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等。④治療冠心病的制劑:如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參酮Ⅱ鈉注射液等。⑤解熱鎮痛制劑:如柴胡注射液、白屈菜注射液、苦喋子注射液等。⑥止血制劑:如三七注射液、仙鶴草注射液等。⑦抗腫瘤制劑:如鴉膽子注射液、蟾蜍注射液等。⑧補虛扶正作用的制劑:如刺五加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
4.3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中藥注射劑的療效是肯定的,但就像西藥針劑出現的過敏和副作用一樣,由于臨床上應用中藥注射劑剛剛開始,也算是新生事物,出現的不良反應報道就比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加強不良反應的監測,提高制劑工藝。出現不良反應雖是正常現象,但卻人命關天,因此引起了臨床和衛生主管部門的關注。應當加強對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的高度重視。引起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也是非常復雜的,歸納起來大致和以下幾方面有關:①體質因素: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如過敏體質等,對于各種不同的中藥注射劑可以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②研制注射液時操作不當,造成了污染,從而產生不良反應。③中藥注射劑本身所致,由于中藥復方制劑成分復雜,提純、無菌工藝未達到安全標準。有的注射液甚至就沒有準確的國家標準,而是各藥廠自己制定的。④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西醫診斷和辯證不夠準確,所選用的注射液品種不當。總之,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但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應當立即進行有效處置。
4.4中藥注射液的應用原則靜脈給藥雖然有起效快,療效好的特點,但是靜脈注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個別人群會發生不良反應,所以應用時必須慎之又慎。應用之前,必須先作出準確的西醫診斷,并力爭與中醫辯證辨病相結合,認準藥物的適應癥,嚴格按藥品說明書的適應癥及給藥途徑、劑量、方法、療程等內容去應用。為了減少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最新出臺了《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來規范用藥。應用的注意事項應包括:①詳問病史,如是否有過過敏病史。過敏體質者應慎用或不用。②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主治功能應用,力爭辯證用藥與辯病相結合,禁止超出說明書主治功能以外用藥。③按藥品說明書的劑量范圍調整給藥,給藥速度和療程均應按說明書使用。④中藥注射劑最好單獨使用,不要與西藥注射液聯合應用,如確實需要聯合使用,兩種液體之間要加沖管液(生理鹽水),如需長期使用,應當在每個療程之間有一定的間隔。⑤加強用藥期的觀察與監測。觀察用藥后的反應,監測生命體征,如有異常,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特別是對老人、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者應少用、慎用或不用。
4.5中藥注射劑的應用前景中藥注射液的出現,是時發表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既是中醫藥學術發展重要的推動力,也是中醫藥與時俱進的成果;既是對現代西藥的補充,也是對傳統中醫學術的發展。我們不能因為個別藥物出現了過敏反應或毒副作用,就否定中藥注射液的作用,更不能因噎廢食,拒絕使用中藥注射液。而應當更加精細的研制,并與現代制劑的先進科學技術相結合,逐漸完善、改進、提高,讓古老的中醫文化通過現代手段發揚光大,造福于人民。我們完全相信,在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單位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全體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建設中醫急癥工作,一定會健康發展的。最后,讓我們共同努力去迎接中醫科學春天的到來,謝謝!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