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與民族音樂融合的教學方式探究
本文作者:凌云志 單位:烏魯木齊第八中學
一、問題的提出
在以前的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老師是師生交流過程中的控制者、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宰者。課前,老師費勁心思的備課、制作課件,在課堂中又盡心訓導、竭力傳授,呈現出權威無邊、積極有為的姿態。老師費心費力,卻沒有想到學生并不買賬,學生成了客體和附庸,成了被牽著鼻子走的順從者,或是被強制的逆反者。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的思維和老師的講授脫節,學生害怕老師提問,特別是有一部分高中生,對于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寧可老師在上面講的口水滔天,也不要提問,因為他們思維并不在課堂中。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信息的傳播和接收越來越方便快捷,而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體驗到的是被動、無為和無助,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難以得到培育和發展。這樣的課堂氣氛和心理氛圍也無法達到國家要求的新課標的要求。因此,怎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改進,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就成為中學美術教育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嘗試
筆者認為中學美術教師在美術課中的講授方法和講授內容應擁有較寬的自由度,在講授方法上應力求突破傳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內容方面,中學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美術資源,根據本地學校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自己的美術課程。新疆各少數民族美術和音樂藝術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在我國絢麗多彩的藝術之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對于新疆的美術老師來說,充分利用新疆本地的藝術資源,通過對新疆各少數民族藝術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理解新疆各民族的藝術特色,欣賞新疆多元文化及藝術的獨特魅力,加強各民族間的進一步理解和溝通,從而加強民族團結,便有了特殊的現實意義?;谏鲜龅目紤],筆者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結合民族音樂和民族美術的各類藝術形式的不同特征,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力圖探索出一種將中學美術教育與新疆民族音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將民族音樂與美術相結合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嘗試。同時,努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及獨立思考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前筆者考慮到所教授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在城市里長大的,對于民族的鄉土文化沒有什么認識,同時,高中學生的學業壓力也很大,無法用大量的時間來動手實踐,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日常的生活中,特別是維吾爾族的民族音樂中尋找切入點。不論是傳統的民間傳唱《十二木卡姆》,還是現在在街頭流行的現代民族音樂,維吾爾音樂所特有旋律和節奏都已為學生所熟悉,維吾爾美術在生活中體現的就更多了:從清真寺的外形和裝飾紋樣、美麗的地毯裝飾圖案、日用品的各種器具中都能夠體現出維吾爾族所特有的審美情趣。為了更好的融會貫通,課前不僅查閱了大量的相關的美術資料,也請本校的音樂老師協助幫助,以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力求更加全面的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維吾爾美術與音樂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探尋它們的共通點,從而更好的掌握維吾爾藝術的特點和特色,在課堂剛開始的時候,筆者播放了一些維吾爾歌舞的視頻,接著又展現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維吾爾建筑及美麗的工藝品圖案,從音樂的聽覺轉換到美術的視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新疆的學生們每天都多多少少聽到或看到動聽的維吾爾音樂、美麗的清真寺,對這些獨特的藝術形式都很熟悉,但是這種“熟悉”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學生們從沒有想過這些有特色的民族藝術究竟美在哪里,又怎樣去欣賞,因為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對于維吾爾藝術的各種形式不了解,也并不在意這些藝術形式究竟有什么特色,這是我們老師無奈的地方,也是我這次將維吾爾的美術和音樂結合在一堂課中講解的初衷。
筆者嘗試通過用維吾爾的代表音樂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作為美術老師,筆者雖然喜歡音樂,但僅限于聽,而不善于唱,雖然有同校的音樂老師無私的幫助,但還是沒有把握,這時候我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容易接受,更有親近感,把課堂讓給學生,請學生中的民族學生或者音樂課代表帶領同學詠唱維吾爾風格音樂,特別是唱王洛賓的作品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學生在學唱過程中感受音樂旋律的變化和起伏,感受獨特的音符旋律和節奏,尋找維吾爾音樂旋律的特點和規律,并將其特點和規律形象化。
在尋找維吾爾音樂與美術的共通點時,剛開始學生還比較茫然,找不到其中的規律,筆者就加以引導,點出維吾爾音樂的特點之一就是:相同的旋律在同一音樂作品中的反復出現、節奏的快慢也有其規律性。當然這些專業的音樂知識又少不了音樂老師無私的幫助。當屏幕上出現了具體的維吾爾建筑和典型的維吾爾圖案時,學生們就能夠發現其中的聯系了。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當學生們把這些共通點舉一反三時,就聯想出了許多的例子:有電腦強項的學生把在課堂中感受到的音樂旋律和快慢節奏形象為美術中具體的曲線、折線、圓和點,再把這些點和線的變化為更加具體的維吾爾民間圖案。當這名學生用flash動畫把這些變化表現出來時,其他學生包括筆者自己都感到很新奇,對于那些還沒有理解的學生來說,這個flash動畫就能夠直觀的表現出維吾爾民族美術和音樂之間的聯系;有美術專長的學生想到了艾德萊斯綢圖案也像音樂旋律般反復曲折,就帶領其他學生用手中的畫筆進行表現,在畫面的色彩運用上,有的學生提出紅色代表高音,藍色代表低音,黃色代表輕快地節奏,黑色代表低沉的節奏,把這些不同的顏色揮灑在紙面上,再輕輕對折幾次,一幅幅抽象的艾德萊斯綢圖案躍然紙上;還有的學生帶領同學們共同演唱熟悉的維吾爾民歌,感受維吾爾音樂的旋律特征……每一位同學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在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方面也有差異。因此,教師在堂課中要留意學生活躍的思維創意和情緒的微小變化,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抓住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教師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理解學生的心理,融洽與學生的關系,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不再點學生的姓名,而是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
三、結語
這次的課堂實踐雖然只是一次初步嘗試,但讓學生體驗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學習意識,調動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筆者也認識到了對新疆本地學生進行民族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對于城市里的學生,他們接觸到的外來信息多,而對本地的特色文化藝術,特別是各少數民族藝術的關注不多,甚至是“視而不見”,更沒有認識到我們新疆多民族文化藝術的包容性。只有了解和認識到新疆多民族的藝術特色及發展歷史,才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新疆各個民族在文化藝術上互相影響、互相進步,才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新疆各個民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本質和必要性,只有各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才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