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檢驗結果的質量控制因素
1實驗前質量控制因素
1.1靜脈血標本①采集靜脈血標本時止血帶扎縛時間過長,會引起血管內壓增高,導致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進入組織液,扎縛時間過長還可引起局部缺氧,導致血液成分改變,影響臨床檢驗結果。②避免在靜脈輸液時采集標本。因為無論輸注葡萄糖液還是生理鹽水,均能影響血液中的成分,從而影響檢驗結果,且輸注的液體可稀釋血液中的成分。③小號注射器采血易引起溶。④質量控制方法:采血人員要技術熟練,在扎止血帶后,迅速準確采血;如對正在點滴的患者必須采血時,可在靜脈點滴的對側肢體采血;用小號注射器采血時,注入容器時,應拔除針頭,以避免溶血而影響酶類測量,造成假陽性。
1.2尿液標本尿液是人體的代謝產物之一,人體大多生物化學變化都能在尿中得到反映。尿中所含物質多,成分含量波動較大,檢測時易相互發生干擾,應按試驗目的和要求不同按時、按量留取,結合血化驗結果綜合分析。
1.3放置時間
標本采集后長時間放置,會影響檢驗結果,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的結果。尿液放置時間過長有機成分、細胞分解破壞越多,其他化學成分也會發生改變。采集的動脈血因血液細胞還在繼續進行新陳代謝,放置過久,會使pH及PaO2下降,PaCO2上升。而化驗血糖時,如不及時分離血清,血糖會因血細胞的糖酵解而降低,從而影響檢驗結果。血沉應于抽血后2h內完成,2h血沉下降會減慢,影響診斷結果。檢測凝血因子的標本,放置時間越長,因子活性會逐漸衰退。尿液放置時間過長,尿液中的紅細胞會老化溶解,上皮細胞、白細胞、管型等會破碎分解。尿液長時間放置,由于細菌及生物消耗,糖分減少,造成尿糖結果下降。質控方法:標本應有專人負責傳送,采集后及時送往檢驗室。如尿液應在半小時內送檢,至多不超過2h。對于血液標本,如果不能及時檢查,應分離將血清,低溫保存,盡可能減少對結果的響。其他便、痰、前列腺液等均應及時送檢,避免標本干涸,無法正常檢驗。
2實驗操作中的質量控制因素
2.1檢驗人員準備檢驗人員都是專業人員,但在上崗前仍須進行崗前培訓,熟悉常用檢驗儀器、設備、試劑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包括精確度、準確度、質量控制和抗干擾性等,熟練掌握各項檢驗技能。還應掌握檢驗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及故障維修技術,從而保證檢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檢驗人員應熟練掌握檢驗標準,減少誤差,使化驗結果接近真值。實驗操作要注重科學性,檢驗過程一定按說明書的操作規范進行。
2.2醫護人員的相互配合①醫生在填寫檢驗申請單時應做到準確、完整、清晰。②護士或檢驗人員在采集標本前應嚴格核對患者的身份和診斷、檢查項目等情況,避免出現差錯。③檢驗人員在進行檢驗操作前,也要進行必要的核對工作。
3其他因素
檢驗試劑應使用進行質量鑒定的生產廠家的產品,注意儀器的保養和維護,及時發現隱性故障,避免差錯的發生。整個質量控制從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這3個階段進行,需要醫生、護士、患者、檢驗人員的合作,這也需要檢驗人員與臨床醫護人員多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作者:黃日瑞 單位:賓陽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