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建設下高校管理問題分析
一、優質教育建設下高校管理存在的問題
1.校園文化缺失。
高校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構建具有個性化的校園文化,為學生和教師創造優質校園環境。很多高校雖然在校園硬件設施的建設上做出積極的努力,但卻往往忽視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校園內多是雷同的口號、標語,或是為了應付檢查評級而配置的宣傳欄等設施。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然而,許多高校僅僅關注學生應試成績的提高,整體上缺乏思考及探索的氛圍,難以啟發學生的創造力,難以激發學生的活力。缺乏特色校園文化的高校,即使有富麗堂皇的教室,也只是有形體、沒靈魂的空間而已,既無法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也很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無法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2.管理理念及水平落后。
傳統的高校管理中,無論是領導層還是教師,對管理缺乏科學系統的認識,管理理念比較落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層的權力過于集中,大部分高校還處于“管理即命令,被管理即服從”的粗淺層面上。在這種情況下,師生的意愿與需求往往被忽視。不僅如此,高校領導的職權范圍缺乏明確的界定,造成嚴重的越權問題,領導的責任與義務無法體現。這種落后的管理觀念導致高校管理權責不統一,管理秩序混亂,甚至影響了高校的正常運轉。二是高校管理中尚未形成正確的責任觀、科學的管理觀。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社會各項事業都在飛速前進,高校也在不斷發展,但高校的管理觀念卻并沒有隨之更新。一些高校領導只是依據自身的經驗來指導高校管理,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或者在管理時忽略相關的政策、法律,導致高校管理工作進度緩慢、效率低下,造成管理資源的極大浪費。三是管理者的服務意識不強。現代化的高校管理應該樹立服務的理念,為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較好的條件,創造健康和諧的環境。然而,很多高校只是為了管理而管理,未能從思想上認識高校管理的本質意義,導致高校管理一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對廣大師生沒有實質上的助益。
3.管理制度欠缺人文性。
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意志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管理規范化、高效化的依據。高校管理制度對于高校教育工作的順暢進行、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我國高校在管理制度制定上還很不完善。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但是大部分高校在管理制度等方面仍止步不前,嚴重阻礙了高校管理與教學活動的開展。當前,我國高校管理制度的科層化現象非常明顯,即高校的管理制度等級痕跡嚴重,高校的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教研組長等層次分明,各個層級在長期的高校管理活動中,間隔逐漸增大,彼此交流減少。管理者與教師處于不同層面,作為高校主體力量的教師層級在管理層之下。管理層與教師主體缺少必要的溝通互動,致使高校的教育目標與管理目標不能互相促進。這種具有嚴格層級性的高校管理制度雖然在推進高校秩序方面發揮過作用,但是卻過于程序化,缺少人文關懷,導致教師的興趣和需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高校管理的目標應該是實現人的發展,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發展,只有在人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高校才能獲得更加強勁的動力。然而,很多高校的管理制度過于僵硬,僅僅強調教師對高校管理層的機械服從,教師在條條框框的束縛下積極性與創造性無法發揮,高校整體的教育水平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4.管理策略單一。
高校管理是復雜的動態過程,隨著人們對優質教育建設關注度的提升,高校管理策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也引起人們廣泛的重視。在傳統的高校管理中,高校的領導層作為高校管理的主體,強調對教師及學生各種行為的規范和管束,通過一定的獎懲條例促進管理活動的執行。然而,在現代化的教育發展中,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對自我需求的認知更加明確,以原來簡單、粗暴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管理目標,反而會讓教師和學生產生反感甚至抵觸情緒,使得高校管理失去存在的意義。高校管理活動策略單一還表現為高校管理的封閉性。大多數高校與社會其他單位、機構接觸較少,這樣雖然保證了高校的安全、穩定,但也容易使高校的發展跟不上時發表展的步伐,教師和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難以實現真正的發展,高校的整體辦學質量也很難有較大的進步。
二、優質教育建設下改進高校管理的模式
1.創建優質校園文化,改善管理環境。
優質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的育人環境,同時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校園文化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在優質教育建設的推動下,逐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發揮高校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載體作用。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創造出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校園生態環境及高校教學設施建設。加強對綠化、衛生的管理,校園的布局要結合藝術性與實用性,建造具有特色的校園建筑,各種標識生動鮮明,構建一個綠草茵茵、樹木茂盛、繁花盛開、教師和學生心情愉悅的優美校園,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建設舞蹈房、畫室、實驗室、電腦室、閱覽室等,并及時更新教學設備,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充足的條件,為學生獲取知識創造更加完善的環境。二是構建良好的校園輿論及人際關系環境。校園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校園輿論環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正、健康的輿論環境,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高校應關注校園輿論的發展動態,及時關注學生對社會現象的反應,并通過多種教育形式向學生宣傳社會發展的正能量,促進高校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校園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還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及心理成長,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高校應幫助學生樹立禮貌待人、互助合作、友好平等的信念,促進和諧融洽的生生關系的形成。另外,教職工之間也應該形成團結、互信、互助的關系,以營造具有濃厚精神文明氛圍的校園環境。三是建立具有高校獨特個性的校園文化。根據高校自身的特性及目標,要采取各種措施,使每個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對高校產生歸屬感。例如,有的高校鼓勵學生去探索、發現,為學生提供特定的設備資源,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探究意識;有的高校則支持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對學生的要求并不僅僅局限于成績的提高,而是創建多種平臺,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這種校園文化建設比傳統的“分數至上”的校園氛圍更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更能有效提升優質教育建設的效率。
2.變革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
現代化的高校管理應與時發表展的要求保持同步,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實質上改進對高校管理活動的認識,重視師生的力量,關注人的需求,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管理理念的改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強化服務意識。高校要從領導層開始樹立服務意識,工作導向從“如何使教師服從”轉變為“如何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服務”,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對教師深層訴求的認識,為有困難的教師提供及時的幫助,使教師的勞動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回報,從而改善教師與管理者的關系,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率。二是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在優質教育建設的大環境下,高校要對自身的定位有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深刻把握高校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建立明晰的權責機制,校級領導的權力與責任相互對應,促使管理層樹立正確的責任觀,以對學生、教師、家長及社會負責的態度進行高校管理活動。三是以科學的管理理念為指導。在制定高校管理的相關制度及措施時,應以長遠的發展目標為基礎,以國家的法律法規為依據,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不斷加強對科學管理的認知,利用現代化管理策略來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平。思想觀念的改進是促進發展變革的基本要素,只有從內在的理念上改變,才能更加完整地認識高校管理的內涵及作用,從而加強對學生、教師的主體性認識,并遵循全面發展的規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人性化服務。
3.改進管理制度,推進管理民主化。
現代化的管理倡導以“人”為本,高校管理更是如此。促進高校管理人性化需要從改進管理制度開始,根據時發表展的特征,關心人的需求,關注人的發展。在高校管理中,管理制度的人性化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關注教師發展。要建立加強教師教學技能的制度以及促進教師職業長遠發展的相關制度,使教師真正感受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意義。而教師的意愿及需求得到重視,也是對教師勞動的尊重與激勵。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是要給予教師充分的信任與自由,使教師能夠發揮主動性,更加積極地投入教學工作中。二是鼓勵教師參與管理。要遵循高校管理的需要,通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加強管理者與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為師生參與高校管理創造更多的機會,進而增強師生對于高校的歸屬感及責任感,變師生的被動服從為主動參與,從而為高校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4.豐富管理模式,實現多元管理。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為了促進高校實現更好的發展,作為發展決策的制定者及實施者,高校的管理層應該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地改進管理制度,提升其為全體師生服務的能力,促使其更加適應高校長遠發展的要求。現代化的高校管理需要不斷豐富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管理策略,突破傳統高校管理自上而下的單線管理模式,應逐步推進教師參與高校管理,促進師生實現自我管理,通過多種模式的管理模式促進高校高效管理。首先,高校應根據自身發展的任務及目標,建立校長負責制及校務公開制度,實現社會對高校管理的監督。在做出重大決策時,應該召開教職工大會,聽取各方的意見建議,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機制,使高校管理逐步達到全員參與、全員推動的良好局面。其次,在高校管理過程中,應鼓勵師生逐步實現自我管理,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教師及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使每個人都能夠更加自覺地進行自我審視,更清楚地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取長補短,努力實現自我管理與發展。這不僅能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率,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強師生長遠發展的能力。最后,高校應積極加強與社會其他資源的合作,如鼓勵家庭參與高校管理,從而加強對高校管理的監督。家庭與社會的反饋也是確定高校管理水平及成效的重要參考標準,拓寬高校與社會的交流,不僅能夠促進人們對高校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幫助高校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為教師、學生構建更廣泛的平臺,進而提升高校管理的廣度與深度。
三、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管理在優質教育建設的環境下,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高校各方應該明確自身定位,結合高校發展實際與辦學目標,建立相應的改善方案,改進高校管理理念,推進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為提升高校管理質量與效率做出積極的探索。
作者:蕭敏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