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關系
一、內部審計所面臨的風險
(一)內部審計風險特征。
(1)審計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從審計抽樣來講,樣本特性與總體特性總是存在誤差,即使審計人員采用相對科學的抽樣方法,也會因為業務的復雜性、人員的素質以及審計人員自身判斷等因素,存在審計結果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審計風險貫穿整個內部審計工作。
(2)審計風險的可控性。內部審計應該關注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審計人員可通過充分了解業務流程、增加審計程序等有效手段來合理評價企業存在的固有風險與控制風險,進而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目的。
(3)側重合規風險檢查。內部審計工作應關注內部控制的設計及執行情況,一旦未按標準流程執行則會產生連鎖效應,一個小失誤也許會帶給企業巨大損失,因此合規性是企業內部審計的重點。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表現形式。
(1)在執行制度上產生的風險。上級部門和審計部門的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幫助,但相關內容只發布了指引但并未明確如何具體實施,導致各單位內部審計實際起來與監管要求不對稱,影響了內部審計的質量和效果。
(2)違規或工作失誤產生的風險。內部審計部門未遵循上級部門和本機構的審計規章制度或操作流程導致審計風險。
(3)被審計方提供的信息不對稱風險。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風險來自兩方面:內部機構和客戶。一是內部機構層面:在實施內部審計過程中,被審計單位為了掩蓋事實或違規行為,人為設置障礙阻礙內部審計工作,不僅造成審計查證不實還嚴重影響審計效率。二是客戶層面:在內部審計延伸過程中因為一些客觀或主觀因素,造成審計人員從客戶方面獲取的信息嚴重偏離客觀現實,使審計人員難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這種信息不對稱以致問題不能得到揭示,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發展。
(4)審計結論定性產生的風險。定性風險是由于審計人員業務技能不精、工作不深入,未發現被審計對象客觀存在的問題或引用審計依據不當而造成定性、評價和結論不準產生的風險。定性不準直接產生審計風險。
(三)內部審計風險形成原因。
(1)內部風險因素的影響。內部審計缺乏相對獨立性幾乎是所有組織內部審計面臨的通病,究其原因部分由于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自我監督和評價這一職責定位帶來的“先天性”風險,還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等。
(2)外部風險因素的影響。一是管理者的重視不夠。如果管理者對開展內部審計的必要性缺乏全面認識,不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二是忽視審計人員后續教育。企業應對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加以投入,及時更新和補充業務知識,以適應當今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的高速發展。三是內部審計結果運用效率不高。
二、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一)客觀識別和評估風險。
內部審計部門獨立于業務管理部門,這使其可以從全局出發,從客觀的角度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風險識別,是對企業所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
(二)對風險進行綜合分析和計量。
風險分析和計量就是內部審計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確定。
(三)發揮風險反饋及預警作用。
內部審計檢查內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執行情況和控制效果,一方面內部審計要與相關部門進行風險管理溝通。另一方面內部審計以風險為核心及出發點,客觀地從全局角度管理和協調風險管理過程,并根據組織利益和實際情況,提出防范風險的有效建議,作為管理層決策的參考依據。
三、風險導向貫穿內部審計工作
(一)樹立正確的風險審計理念。
審計工作除了要關注傳統的內部控制,更應該關注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分析、確認、揭示和防范關鍵性的經營風險是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效益審計將是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
(二)利用網絡信息開展動態管理評價。
內部審計機構應根據機構和人員的設置情況,收集內部信息、外部信息以及有助于進行風險評估的內部控制資料,建立數據庫,利用一定的指標和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及時準確地確定審計監控的重點和范圍,為各級經營管理決策者和審計部門全面、連續、及時地監控和評價業務發展情況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
(三)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風險管理技能。
風險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這就要求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懂得財務會計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熟練運用內部審計標準、程序和技術,還必須掌握相應的風險管理技術、現代信息管理技術等先進管理手段,通過嫻熟的專業勝任能力來協助組織預防和減少風險,有效促進改善經營管理。
作者:張巧紅 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