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電算化》課程一體化教學研究
筆者從事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工作已經有十多年,親歷從計算機黑白界面到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一體的ERP全方面會計信息化進步的點點滴滴,在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所教授的班級在會計電算化的操作、考證、ERP沙盤演練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總結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一體化教學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幾點看法。
一、課程性質及一體化教學目標
會計電算化是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會計結合在一起,用電子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算賬、報賬,為企業提供重要的會計信息和財務信息過程的簡稱。簡而言之,就是將會計業務通過計算機對數據進行一系列的傳遞、運算、輸出和存貯的加工處理過程。會計電算化是一門融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內容于一體的學科。在現實教學活動中,由《會計電算化》和《電算化會計》的課程名稱引發的教學目標不統一的問題普遍存在。一體化教學體系,就是把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教學目標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融會貫通教學的各個環節,構建職業能力的整體培養目標體系,分單元來制定教學計劃與大綱,通過落實各個教學環節以保證整體目標的實現。其實,《會計電算化》是針對具備會計基本理論的學生開設的一門技能化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電算化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的會計電算化綜合應用能力。在掌握會計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的前提下,教學內容則安排針對不同藍本會計軟件的操作進行比較、任務設計、實踐教學等環節。
二、在課堂上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應著眼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上。職業教育的目標要求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本位,由此,構建一個符合職業教育目標、可以體現職業教育實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一體化教學體系則可以實現以下兩點轉變:
(一)教學的組織形式由“集體傳授”向“個別指點”轉變
課程可以安排在計算機實驗室進行,在這個多媒體教室中,教師和每個學生人手一機,教師利用教師機端口來控制學生機(如遠程命令、廣播教學、屏幕監視、學生演示、文件分發、作業提交等),學生機端口則可以進行自動接收文件、演示、電子舉手等操作。同時,要將教學目標細化到每一堂課,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的講授為輔,讓學生在學習中彼此幫助,有利于教學相長。
(二)學生由“被動受教”向“自覺思考、積極操作”轉變
教師從“單一講授”向“行為引導”轉變;教學過程則從單純的“傳遞知識”向“進行知識的處理和轉換”轉變。教學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體、投影、網絡教室”轉變。教室內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廣播教學、逆向思維查錯、手工作業電算化、多藍本多行業賬套以及分組競賽法等多教學方法。“角色定位教學法”是指讓學生以財務主管的角色,對一個準備實施會計電算化的單位進行規劃設計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要求學生綜合《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論,自行假設所供職的單位性質及規模,在此基礎上進行硬件、軟件、人員及制度建設,提出系統規劃方案,這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廣播教學法”主要是教師將會計軟件操作方法通過廣播教學這一形式,在教師機上演示給每臺學生機觀看,重點演示一些容易出錯或容易忽視的軟件功能。不斷地強調及演示可以讓學生對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難題有一個較深的印象。“逆向思維查錯教學法”是沿著軟件常規操作相反的方向來進行,比如“報表初始化是否有錯→賬簿的處理是否有錯→憑證處理是否有錯→賬套系統初始化是否有錯”等逐一分析、檢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決。這一教學法不但可以讓學生掌握解決會計軟件運行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也是鞏固會計核算七種專門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手工作業電算化教學法”是針對學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實訓資料,運用本課程所學的會計軟件處理方式,通過上機實驗不斷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學生提交紙質打印文稿以及運行作業所產生的賬套備份數據,達到人機并行的目的。“多藍本多行業賬套教學法”則是要求每個學生分別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個社會上通用的會計軟件來完成工業、商業等多個行業的賬套資料,讓學生們多對比,多探討,找出軟件的共性,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會計軟件市場。“分組競賽法”是將學生分成多個任務小組,每個小組的工作內容按電算化人員崗位來設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組的總體水平來評定,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深刻了解會計電算化數據關系的聯系性,正確把握會計軟件操作的關鍵要領和精髓,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電算化教學的時長一般為90學時(隨著軟件的不斷升級及內容的延伸可能會相應增加),2/3的時間用于學生操作,通過這種邊學邊練及課后練習的靈活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逐漸將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加深了對會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對理論知識在廣度、深度、難度上的理解。在教學中,我總結了與學生共同探討出的“麻煩解決心得”,完成論文《會計軟件運行常見問題診斷及解決方法》發表于《消費導刊》。論文中提到,在會計軟件基礎設置時,如遇到科目設置的問題可能有三個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編碼存在,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級后下級,刪除科目要先下級后上級;原因之二,查看當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標簽下,如果只是顯示了部分科目,就會出錯;原因之三,與編碼方案不相符,比如應收賬款中二級科目編碼應該為“113101”,如果設置為“11301”,系統則會提示“與編碼方案不符”。一體化教學方法下歸納總結出的心得讓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更加得心應手。
三、構建一體化教學體系的配套環境
(一)實施一體化教學首要條件是教師
“雙師型”是近年來一直鼓勵教師成長的方向,“雙師型”師資標準可以按一體化的理論來設定:適應本專業的教學能力,包括: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能勝任專業實訓及畢業設計工作。教學能力可以通過教師自評與互評,學生評課,領導檢驗等方面加權評定。適應本專業的教研能力,包括總結教育教學規律,綜合課程開發,解決實際問題等;教研能力可以通過教師解決問題的概率、開發校本教材及論文寫作來評定。適應本專業的實踐能力,包括實踐操作能力和實踐創新開發能力。實踐能力可以通過到企業掛職提供的產能效益來受評確定。
(二)一體化教學評價系統
采用一體化教學后,為了更好地管理學生,我們運用了發展性評價方案。通過課堂的表現、實訓情況、操作技能的表現給予學生一個綜合性評價。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減輕教師在課堂管理上的負擔。目前,針對《會計電算化》的教學評價有三個標準:取得電算化證書的無紙化考試成績;用會計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堂課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結合考證的內容,電算化教學內容還要涵蓋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所以,教師要設計相應的測試題來考核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以輔導。另外,會計電算化的操作水平分為初級和中級,初級水平一般包括賬務和報表系統,而中級水平則要涉及很多專用子模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有一個層次的概念,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發展指明方向。此外,要重視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傳統式的教學往往忽略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認為職業中學的學生素質差,所以學得差。實行一體化教學后,我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調動起來了,于是,教師更加重視自己的教學質量,通過考核、問卷、座談等方法進一步了解教師教學中的缺點,完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真正了解教學所需。通過構建《會計電算化》一體化教學體系,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考證通過率上升,操作也加深了對專業理論的理解,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提高。經過一體化操作訓練的學生,在實務操作中具備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用人單位對的評價一直都非常高。會計電算化系統不是財務系統,而只是一個賬務系統,其產生的不是財務信息,而是會計信息,在滿足企業戰略管理需要的過程中,引入具備了價值鏈管理功能的ERP管理軟件是發展趨勢,這也漸漸融入我們的學習當中。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互聯網+財務使得企業的財務管理越來越IT化、自動化,特別是當XBRL進入我們的視野之后,財務人員更多的時間將用于對企業內部的業務進行管理分析,以提高企業運作的效率。要實現這一點,財務人員需要在專業和心理上都有所準備。這也是我們今后一體化教學的努力方向。
作者:萬依云 單位:海南省供銷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