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國際之間的交易越來越多,在中西方的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這種差異的形成是不容忽視的,作為中國人我們還沒有完全與西方文化融合的前期需要懂得這些中西方禮儀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文化論文投稿,中西方禮儀差異,中西方風俗習慣
一、日常交際的差異
在中西方的日常交際中,單從民族性格上來說,就存在著種種不同。我們中國人長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性格含蓄內斂,秉性謙虛而謹慎,西方人的性格則是直率而張揚的。比如,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西方人往往可以坦率而大方地接受別人的稱贊,而我們中國人在對待別人的褒獎時,為了不讓人感覺驕傲自大,往往表現得比較謙卑。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在跟西方人相處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謙讓、隨和,常常以朋友的意志為首選,在面臨選擇時把決定權交給對方,并對他們說“Idon’tcare.”(我隨意)。而這樣的話,與你相處的朋友會覺得你并不尊重他,你這個人不負責任。在公共場合,交際的雙方為了免生是非,如果說了冒犯對方的話,一般都會向對方說“對不起”,意思是“我不是有意的,請原諒”。西方人經常把“Excuseme”掛在嘴邊,常常是在有不得已的行為前,比如想上洗手間的時候、需要接聽電話的時候,意思是告訴朋友:“不好意思,我有不得不去處理的事情,對不起,耽擱一會兒!”而中國人則往往沒有這個習慣,在某些情況下,覺得這都是些令人尷尬的小事,自己私底下做就行了,沒有必要特意去交代。所以,在很多場合,為了避免這些差異引起誤會,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以及人們行為方式的差異。其實,中西方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我們也只有接觸得越多,才能知道得越多,互相比較,才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風俗習慣以及飲食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除了思維習慣的差異、日常交際中的差異外,還存在著諸多差異。比如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飲食文化上的差異。風俗習慣是由社會共同群體所創造的,同樣來源于文化。每一個地區人們的風俗習慣都是其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這個地區人群生活中某些行為的群體慣例,這些特殊的組成部分所反映的民族風俗往往通過語言及行為傳承。譬如中國的端午節,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而西方的萬圣節人們則會進行角色扮演、面具派對等活動。諸如此類的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還有很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還存在著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中國的飲食文化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色、香、味俱全,就是中國飲食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而西方的飲食文化則表現出理性的特點,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注重食物中的維生素、蛋白質、熱量等。這些飲食方面的差異,其實都是與人們各自的思維方式以及哲學體系相關的。了解風俗習慣及飲食文化的差異,能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審美、思維方式、好惡情趣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影響的深入,中國人、西方人的觀念都在悄悄地發生轉變,兩種文化也在不斷地融合和創新。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時,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交流的意識和知識水準,將是我們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