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韌性是個體面臨外界壓力時進行調節和應對的心理機制,被視為積極心理學的熱點課題。一直以來,流動兒童這一群體給予外界的印象較為弱勢,因此常被學者們作為心理韌性這一特質的研究對象。為了解國內學者的研究進展,對近十年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評估與現狀、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心理韌性的保護作用等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結果發現:流動兒童在心理韌性這一特質上整體弱于流動兒童之外的兒童;其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外部環境;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家庭幸福感和社會適應等多方面起到了保護作用。后續研究可以從擴展研究對象、實施有效干預和理論的中國化等角度入手。
崔斌,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發表時間:2021-06-10
關鍵詞: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研究路徑
心理韌性(resilience),又譯作心理彈性、恢復力和抗逆力等,是指對于曾經歷或正在經歷高強度壓力或逆境的個體,其身心健康不但未受到不利處境的損害反而在經歷逆境后仍能良好適應并積極發展的過程。心理韌性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后半葉一經形成,即在西方研究者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圍繞此主題的研究范圍日益豐富,成果頗豐。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外學者關注的多是經歷創傷性不利情境、父母患精神疾病等危險因素后仍然發展良好的青少年;相較于國外,國內的研究對象選擇則多集中在一些弱勢群體,尤其是流動兒童(migrant children)這一特殊群體受到了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
一、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評估
為更清晰地認識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豐富評估的形式與手段尤為重要。現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國外比較成熟的相關量表進行引進并修訂:如高志華、楊紹清等人對 Wagnild 和 Young 編制的心理韌性量表 (RS-11) 進行了中文版修訂,并在實際應用當中對信效度進行了檢驗。同時,也有部分學者選擇自編心理韌性量表進行評估:如應湘等人以外來務工子女為施測對象編制了一套心理韌性問卷;馬林夕基于心理韌性的過程模型,使用訪談法開發了一套心理韌性測量工具,信效度均較為理想。
二、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關于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諸多影響因素,研究者多將其分為三大類:個體因素、家庭內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并著重強調了家庭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一)個體因素
在現有研究中,影響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個體因素集中體現在人格特質上。首先,體現在大五人格特質維度方面,這些維度均與心理韌性相關顯著,朱丹等學者研究發現:低神經質、高宜人性與高外傾性的流動兒童具有更好的心理韌性。其次,是自尊人格特質方面,有研究發現:自尊可以預測心理韌性的發展,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會通過自尊的中介實現其對心理韌性的作用。最后,流動兒童的應對傾向也可以對心理韌性起作用,依據其應對傾向的積極或消極,給予積極應對傾向的流動兒童更多的社會支持,可以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
(二)家庭內因素
家庭因素在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去自身,家庭是最接近流動兒童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容易對心理韌性產生影響的地方。這些影響主要以父母親教養方式、親子依戀關系等形式存在著。首先是關懷和依戀方面,家庭關懷可以通過正性情緒提升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正性情緒在其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研究表明,親子依戀對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預測性要強于其他因素。其次是教養方式方面,靳小怡等學者認為家長的教養方式對流動兒童心理韌性影響的群體異質性較為明顯:父母溫暖理解、父母懲罰嚴厲、父母拒絕否認等教養方式同時也會影響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的彈性發展。母親感情溫暖在直接作用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影響核心自我評價來間接影響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這表明家庭因素可以對一些影響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個體因素產生間接作用。
(三)家庭外因素
環境對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作用和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學校以及社會支持層面。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無法得到保障,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受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教育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有學者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進行了潛在剖面分析,發現心理韌性的潛在類型與年級、學校類型、轉學經歷密切相關,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也有益于心理韌性的培養,以上研究結論強調了學校對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影響,這對流動兒童的擇校、入學有實踐價值。另一方面,有學者對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班級環境對社會適應的作用模式進行了探討,發現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對心理韌性有預測作用,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可通過自尊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產生顯著影響。與上文中提及的父母教養方式類似,社會支持系統也可以通過影響核心自我評價來發揮作用。總的來說,流動兒童接受的社會支持愈多,其心理韌性愈好。
三、心理韌性對流動兒童的保護作用
心理韌性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些保護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心理健康方面,心理韌性能夠顯著地預測流動兒童的抑郁和孤獨感,且其預測能力強于學校、家庭和個人因素。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也可以在社會支持和抑郁中起中介作用,可對流動兒童維持心理健康起到保護性作用。其次是主觀情緒感受方面,有學者探析了心理韌性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方式,發現其可以通過城市認同、老家認同進而更好地影響文化適應,從而提升流動兒童的主觀幸福感。而針對情緒調節策略的研究發現,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分別可以正向和負向預測心理韌性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最后則是社會行為適應方面,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會對其城市和文化適應產生正面影響,心理韌性也會在親子依戀和城市適應間起中介作用。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學業壓力與心理韌性關系密切,社會支持可以間接地通過心理韌性對學業壓力產生影響,同時顯著影響著流動兒童的活躍和安靜退縮。
四、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由上文可知,近十年來我國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單一到豐富的發展高峰,但目前的研究方向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研究者對未來的研究路徑做進一步的規劃和考量。
(一)走向全面的流動兒童研究范圍
現有的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研究基本上忽視了這一群體的存在,對于這一“城市原住民”群體,需要更多關注的是他們在新城市環境下的社會、學校和文化適應問題。心理韌性研究專家 Werner 認為 11 歲及以下是發展心理韌性這一特質的黃金年齡,因此如果能在這一時期規范孩子心理韌性的發展,幫助他們梳理心理活動,培養積極的思維方式,無疑能夠事半功倍,流動兒童在流入地的受教育權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去標簽化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視角
心理韌性作為積極心理學的熱點課題,應從優勢的而非缺陷的角度去理解這一概念。首先需要對“流動兒童”進行去標簽化,“流動兒童不如城市兒童心理健康等結論”等諸如此類的判斷應謹慎使用。“流動兒童”這一定位造成了他們在同伴交往中缺乏優越感,表現出退縮、回避等行為,即使對于同伴的善意與友好,他們的應對也不甚恰當。其次應當關注流動兒童積極的一面,有學者認為,流動兒童在城市中所接受的教育要更好,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他們的眼界和素質。
(三)落到實處的實際應用價值
近十年來關于流動兒童心理韌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大多局限于理論,即便有應用價值,也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對策建議,對流動兒童問題的認識并不深刻。這就需要學校培養教師的理解能力,教師只有理解流動兒童的內心世界、識別他們的心理特點,才可能使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正常發揮作用。李孟澤等學者提出需要給流動兒童一個消除歧視的健康的社會環境,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并加大對流動兒童的扶持力度,使流動兒童盡快融入流入地。但是現實狀況仍不容樂觀,各地區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無異于空頭支票,流動兒童在義務教育后的受教育問題依然未得到整體改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