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與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為教學的根本,讓它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本文從“以語文課堂為‘主渠’,全方位滲透德育教育;以課外活動為‘切點’,多形式強化德育教育;以社會實踐為‘活水’,多角度內化德育教育”三方面進行論述,用文之“活水”,啟道之“清渠”,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智育與德育的統一,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風化雨般的德育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下 中學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樹人論文發表網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文以載道。”這里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大學》中說:“德者,本也。”其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是為人的根本。”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行有馀力”,才是學習文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P91]我們不難看出,德育滲透藝術是語文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用赫爾巴特話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課堂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那么,語文教學中又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 以語文課堂為“主渠”,全方位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與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P89]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僅充滿古人才華的藝術性,而且極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教材文化底蘊的挖掘,通過講解和對課文帶有藝術化的情景設計,讓學生在情感和情緒上產生某種應激,真正情有所鐘,情有所溺,從而達到文道統一。
1、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愛國主義教育又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現行語文教材中包含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有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民思想和忠君思想;王勃的“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的報國情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抱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感;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憂民憂君思想;魯迅的“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憂國情懷;毛澤東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的膽識……這些,都能使學生批判地繼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啟迪,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熏陶著他們的愛國思想。教學這些名篇時,語文教師要認真引領他們秉愛國之志、走愛國之路、做愛國之人。
2、利用假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當導游、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大自然、大社會、大環境中獲得成長。我組織了“我為家鄉做導游” 活動系列,如王敏、吳為同學的《古城隆里花臉龍》,劉山、吳水寫的《第一避暑山莊——青山界》,江藍、何清寫的《第一環保村莊——苗寨文斗》等。
的確,把施教的視角延伸到社會這本深奧綿長而又無頁碼的“百科全書”中,不僅會使千萬學子如久旱逢雨,頓時煥發出巨大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潛能,而且提高了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在實踐中增長了才華,獲得了許多課堂學不到的東西。
之外,教師要“立身行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匯苑》云:“師,法也,人之模范,所以傳道授業者曰師。”《韓詩外傳》說:“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學校是實施德育的主要場所,教師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師德規范的要求去做,熱愛學生,嚴于律已,嚴謹治學,積極工作,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塑造學生,以德育人,以情育愛。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風化雨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材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作為施教者的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經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據語文學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點,以文之“活水”,啟道之“清渠”,來塑造人之靈魂,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 秦訓剛、晏渝生主編,《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