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白瑤族《猴鼓舞》流行于瑤山白褲瑤人中。樂器是皮鼓和銅鼓。舞時,眾人圍成一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側(cè)懸吊著數(shù)面乃至十幾面銅鼓。他一忽兒敲擊鼓面,一忽兒敲擊鼓身。眾人踩著鼓聲紛紛起舞,摹仿猴子的各種姿態(tài)和動作,攀、爬、跳、躍,舞姿柔中有剛,輕重分明,充分體現(xiàn)了瑤族人民的慓悍英武的形象。打獵舞是長褲瑤族人紀念新亡故老人的祭祀活動之一。
引言
荔波縣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地,是我省推全國,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她不僅自然物產(chǎn)豐富獨特,民族民間文化也非常獨特和多姿多彩。自2007年7月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這塊藏在貴州南部角落的神奇土地,才逐漸被揭開了她那神秘的面紗,逐步為世人所了解,當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它超凡脫俗的美之后,便有一種流連忘返的感覺。人們無不為這里的山水和民族民間文化所折服。這是多么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啊。
我認為荔波縣可以大力開發(fā)和挖掘地方民族民間文化,進而把它引入課堂。因為荔波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地方課程資源的一塊寶地,應(yīng)當充分利用好。綜合看來,荔波縣的以下資源可以利用:
一、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童年詩歌
作為中共一大的唯一少數(shù)民族代表、革命烈士鄧恩銘是土生土長的荔波人。1901年1月5日生于貴州荔波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水族。鄧恩銘原名鄧恩明,字仲堯,化名黃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銘、堯欽、建勛等。他幼年靠親友資助求學,在荔波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1917年秋,他被迫離家,到山東濟南投奔過繼給黃家的二叔黃澤沛(曾在益都、淄川、沂水等地當縣官),繼續(xù)上學。1918年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他積極參加組織學生抵制日貨,反對賣國條約,積極參加宣傳、演講、罷課、游行等活動,成為學生界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并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lǐng)導人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報。他參與發(fā)起建立濟南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同年6月與王燼美代表山東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出席該次會議唯一的一位少數(shù)民族代表。最終成為我黨早期優(yōu)秀領(lǐng)導人之一。他在荔波童年時代的詩歌和成長故事,很有教育意義,值得后人傳誦。
二、其次是荔波豐富多彩的荔波民族民間文化
荔波生活著3.8萬水族人,占全縣人口的23%,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25.5%。水書是活著的象形文字典籍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族文化寶庫中罕見的一份遺產(chǎn)。水書是水族所使用的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符號,與古老的甲骨文、金文有著同時代同淵源的關(guān)系,是水族先民用以記載古代天文、地理、歷史、歷法、宗教、民族、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人類學等古老文化的典籍,文化內(nèi)涵博大精深。“水書”相當于漢民族的《易經(jīng)》,內(nèi)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份。把“水書”的精華部分入選荔波中小學教材,意義深遠。再次是荔波布衣儺戲。布依族儺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旨在驅(qū)邪酬神、消災(zāi)祈神于這種祭祀歌舞儀式的綜合藝術(shù)。荔波的布依儺戲源于明代“調(diào)北征南”時期,大批軍隊和移民進入荔波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傳的儺戲,爾后,儺戲與荔波地域文化結(jié)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布依儺戲。荔波縣的“儺戲”最早用于布依“做橋”“燒香”“還愿”等“儺壇祭祀”,流傳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后“儺戲”取材于中國古代征戰(zhàn)故事,揉進神話傳奇,雜以鄉(xiāng)間吉語,集話劇、歌劇、舞劇為一體。劇中人物有“將軍、先鋒、文官、武官、副將、婦孺”等形象。儺面具均用木質(zhì)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裝更是瑰麗多彩,其舞姿粗獷,娛人娛神,獨具特色。它是典型的漢族文化與布依族文化的交融之作。有值得認真挖掘和提煉的地方,將其改編進入課堂,有助于豐富校園文化。
三、荔波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shù)
荔波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豐富多彩,舞蹈有布依族《吊喪舞》;白褲瑤族《猴鼓舞》、長褲瑤族《打獵舞》;手工藝術(shù)有水族的馬尾繡等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白瑤族《猴鼓舞》流行于瑤山白褲瑤人中。樂器是皮鼓和銅鼓。舞時,眾人圍成一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側(cè)懸吊著數(shù)面乃至十幾面銅鼓。他一忽兒敲擊鼓面,一忽兒敲擊鼓身。眾人踩著鼓聲紛紛起舞,摹仿猴子的各種姿態(tài)和動作,攀、爬、跳、躍,舞姿柔中有剛,輕重分明,充分體現(xiàn)了瑤族人民的慓悍英武的形象。打獵舞是長褲瑤族人紀念新亡故老人的祭祀活動之一。舞蹈剛健慓悍,充滿了男性陽剛之氣。吊喪舞是布依族民間傳統(tǒng)喪葬的大型集體舞蹈,是祭奠活動之一。吊喪舞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有其漫長而曲折的歷程。荔波水族的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的制作過程繁瑣復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致,結(jié)實耐用。馬尾繡的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以上這些都是荔波縣級地方教材的很好資源,需要我們?nèi)ネ诰蚝驼怼<偃缥覀兡苡眠@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去熏陶、感染學生,打動和喚起學生,學生就會迸發(fā)出一種熾熱的愛家愛國愛大自然的情感。進而就會更加自覺去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shù),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本民族文化藝術(shù)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