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人論文發表網代理發表《大眾文藝》文學藝術類期刊論文“國家級非遺名錄《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保護初探”,主要講述有巴人古樂活化石之稱的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產生并流傳于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宣漢縣百里峽等地,是土家人在田地間進行薅草勞動時邊打鑼鼓邊演唱的民間音樂,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形式,形成了它的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薅草鑼鼓·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2008年6月已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非遺”名錄,隨著各種保護措施的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是保護傳承人。只有人才能夠完成項目的活態傳承。龍泉鄉老場村歌郎黃長興已103歲高齡,身體多病;83歲歌郎梅述發去年已病故;現在正活躍的幾個歌郎也在五至七十歲之間,五十歲以下會打唱薅草鑼鼓人很少。其次是全面保護《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的文字、曲譜、樂譜、錄音、錄像、圖片和相關器具等實物。《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文字資料本身就缺乏,歌詞主要是靠記憶,有一點也是手抄本為主。再其次是全面保護《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的生存環境及民俗。百里峽地區的巴人(今土家族)先民遺跡眾多,如懸棺、古棧道、船蓬巖(在垂直的巖壁上鑿一個側放的凹字形的槽,人從中通過,屬于棧道之一部份)、溜索,古炮臺等都是流傳上千年的巴人先民遺跡,對考古研究民俗研究都有很高的價值。民俗方面更多,首先是衣、食、住、行。衣:他們喜歡穿藍色和黑色斜襟長衫、頭包青絲帕、夏天包白帕,腳穿草鞋,女人的挎圍裙扎有各種吉祥圖案,男人腰間則吊有真牛皮做的煙包,或長方抽屜形,或心形(經摔打、防潮),至今還有人抽煙靠石頭和鐵片敲擊取火,他們把這種石頭叫火鐮石。吃主要是包谷、土豆,如包谷糊、包谷粑、肉食主要是老臘肉。婚喪嫁娶則要辦起八大碗,連擺三天大席,喝他們用包谷、高梁釀的大碗酒。土家人喜歡在干欄式建筑(吊腳樓)應該完全保護和保持。行的主要是古老的交通遺跡,古棧道和溜索,還有各種生產生活習俗,和伴隨人的一生的生老病死的習俗,如哭嫁、哭喪等,就拿哭喪、哭嫁內容就十分豐富,宣漢縣已將其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正在進行挖掘、整理。
從開展非遺保護以來,宣漢縣非常重視保護傳承工作。把薅草鑼鼓的古老藝術當文化遺產,再不是過時的“四舊”,特別是改變觀念,而要當成文化遺產。要求每一個傳承人都要帶徒弟。讓他們每次參加演出活動都能得到實惠,有收獲,絕不準那種把傳承人當免費唐僧肉,誰都可以啃一口。并且所有參加活動的徒弟也有相應的收入,到目前為止,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的傳承問題已得到根本改變。如通常參加打唱的傳承人都有了自己的徒弟。
在人口居住較集中的所在地的傳承人那里開設了培訓班,縣非遺中心并為之掛牌,現在主要是住雞唱街道的吳正菊和彭千學,開設培訓班。
吳正菊主辦的培訓班,現有定期參加培訓的學員的學員開始只有8人,不定期參加培訓的學員幾人,每周末參加培訓,并且有自己的培訓資料。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14年已經達到37人。參加一期以上培訓的學員,幾乎都可以到實地進行打唱薅草鑼鼓,其中廖傳術、廖傳學遠到宣漢、城口等地參加表演并獲獎,其10多名學員已參加兩屆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賽歌會,并獲得好評。
通過近年來的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傳承人已經出現了老、中、青、少各梯次均衡分布,健康有序,和諧發展的可喜局面。
賽歌會是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保護傳承的一個檢閱和驗收,從2011年開展以來已經成功舉辦四屆,參加的鄉鎮由1個增加到6個,參與人數也急劇增加,已經成為宣漢縣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個品牌活動,四川日報、四川衛視的媒體前往觀摩、采訪報道。
期刊推薦:
《大眾文藝》文學藝術類期刊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大眾文藝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大眾文藝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大眾文藝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想在此期刊或是其他同類期刊發表論文的作者們可以聯系我們的在線編輯人員,為您介紹推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