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古代文人墨客交流文學和知識的方式,也能體現出作者的境遇和心情,在語文教學中也經常會學習的詩詞的賞析。本文是一篇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社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在詩歌的天空放飛生命的翅膀。
摘 要:觀察當前教育界的古詩教學,可以發現,很多教師只是做一番文言文的翻譯解釋工作草草完事,沒有從詩意上作更多的品讀欣賞,學生根本無從感知古詩的韻味和魅力,富有情趣美感的詩歌精華,在課堂上卻成了索然寡味的毫無生命氣息的東西,這是詩歌教學的失敗,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損失。筆者覺得古詩教學要引領學生從單純的理解,走向品讀詩意美感,從而感受到其中的生命氣息。
關鍵詞:古詩教學,生命氣息
一、以詩解詩,善用對比勾連
“以詩解詩”是王夫之提出的詩歌解讀與評論的基本原則。南宋詩人翁卷的詩《鄉村四月》描繪了江南農村春夏之交的獨特風光。 前兩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表面上看,這兩句詩很樸素很平常,但是閉眼一想,就像一幅畫一樣:
江南四月,子規聲聲,煙雨蒙蒙。這是萬物生長的時節。漫山遍野,草木皆已返青,滿目蔥蘢,生機蓬勃。稻田、水塘、溝渠全都是滿滿的雨水。要是天氣晴朗,視線清晰,很多雜色的東西也會看到,諸如房屋村舍、小橋幽徑等等。現在雨霧蒙蒙,迷蒙之中,映入眼底的只有那些大塊大塊的主體色調。色調是清新的,視野是開闊的,鄉村四月雨量充沛、草木吐翠、萬物生長的特點得到很好再現。
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詩意美感?不妨找出同樣寫鄉村題材的雷震的《村晚》,進行對比學習。在對比中,領略詩歌的表達藝術、美感特點。《村晚》開頭兩句是:“水滿池塘草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雖然都是“水滿草滿”,但是,“陂”比不上“山原”的體量,“池塘”比不上“川”的浩蕩。因此,池塘里的水沒有川里的水盛大,陂上的草沒有山原上的草無邊無涯,也就是當然的了。還有,寫草說的是綠,寫水說的是白,更能夠突出草木的茂盛和水勢的浩渺。由此以鮮明的色調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很大的想象空間。“水滿池塘草滿陂”,完全是寫實,實寫,缺乏這樣的藝術張力,不能引發讀者豐富的想象。再看第二句,“子規聲里雨如煙”,是寫動態,有布谷啼叫,有細雨飄灑。布谷有催耕鳥之說。在煙雨蒙蒙中,它邊飛邊鳴,發出的音節有如在說“割麥插禾、割麥插禾”。《村晚》第二句“山銜落日浸寒漪”,仍然是靜態的景物,靜止的畫面。翁卷的詩上下句相連,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把鄉村景象寫得充滿生機活力,撲面而來的是濃厚的鄉村氣息。這些都是雷震的那首詩不能比及的。在對比中,學生對詩歌的表達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進而就能走進詩歌,熱愛詩歌。
二、探討語詞,注重文化內涵
很多語詞被賦予特定的文化內涵。如落葉、明月、長亭分別有傷時、思親、惜別的思想感情在里面。因此,落葉悲秋,望月懷遠,長亭送別,也就成了古代詩人們常常吟詠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就要從探討語詞的文化內涵入手,這是讀懂詩歌真意的前提,由此才能知道詩人心之所系,情之所鐘,意在何處,從中還可獲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碼。
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寫的是詩人拜訪朋友,朋友不在家,沒有人給他開門這件事。那為什么要說“應憐屐齒印蒼苔”呢?這其中“蒼苔”一詞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
“應憐屐齒印蒼苔”,從字面上講是猜測主人不開門的原因,真正讓詩人屬意、上心的恐怕是園子里的自然景色――滿園青苔多綠,園子環境多靜啊。青苔是附地而生的綠色苔蘚植物,遠離從騎雜沓和人世喧囂。李白有“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韓愈也有“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一句。在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地方,青苔是長不起來的。愛清凈的文人雅士往往喜愛青苔。劉禹錫的《陋室銘》描繪陋室環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成了幽居環境的美好點綴。詩人此次訪問的園子,正是一個清凈的所在。“應憐屐齒印蒼苔”,隱含這樣的信息:朋友的小園,蒼苔青青一色,如同綠色的地毯,上面沒有木屐的齒痕。因為沒有屐痕,非常的完美,所以怕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跡。主人就居住在這樣一個人跡罕至、長滿青苔的園子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樂于生活在這樣一個清靜的園子里,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從中不難想見一二。
進一步想,怕踩壞青苔,竟然成為主人不來迎客開門的一個理由。不論是真是假,有此一說,值得一說,足見蒼苔多美,多么招人愛憐。說的是主人愛惜青苔,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愛惜青苔。正是詩人自己喜愛了,由自己愛青苔,想到主人也愛蒼苔,以己度人才有那種猜測:“小扣柴扉久不開”,不是別的原因,大概是愛惜蒼苔,害怕“屐齒印蒼苔”吧。不是自己心生愛慕,哪能產生這樣一種奇異的想法呢?
試著把原詩句變化一下,改成直白的表達“應是朋友今不在,小扣柴扉久不開”。詩意和詩情不存在了,只有具體的“游園不值”的交代,沒有環境色彩和人文情調。兩相對比,可以體會出“蒼苔”帶來的濃郁的詩情。
三、拓展想象,感受生命氣息
張繼的《楓橋夜泊》,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要體味詩人愁思難遣、徹夜無眠的心境很難。而不入境,難出味。教學時,可以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意境,展開想象:
(播放鐘聲)聽……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夜深未眠,愁腸百結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響起,一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
千百年來,在夜半鐘聲的回響中,有多少繁華似落花流水,有多少榮辱得失隨風而逝。千百年來,夜半鐘聲應和多少旅人的愁思,敲打多少世人的無眠。蒼老緬邈的鐘聲,如老友的絮語,訴說歲月的滄桑。在茫茫宇宙中,在這靜靜的午夜,這是心靈的邀約,無言的對語。詩人在蕭瑟凄清的寒夜,在憂郁落寞的旅途,應該有許多心里話想傾訴,少不了一番“我身何在,我身何往”的心靈叩問。在這靜謐的午夜,沒有人打擾他們的交流。同學們能設想詩人都想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學生先動筆寫,然后在班上交流。待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語出《菜根譚》)鐘聲那恒久的韻律,具有一種凈化心靈的力量。鐘聲一下一下響著,在天宇間回響,也在詩人心中回響。這是蒼天對人生煩憂的解答,對人世失意的問候,對人生落寞的撫慰……意念在鐘聲中消散、升騰,思慮在鐘聲中澄澈、通透。孤獨的旅人,和悠遠神秘的萬有世界有了心靈的應和。有人說,“張繼的楓橋一愁,愁出深深的情懷,愁出無窮的力量,愁出無限的人格”。其實,賜予楓橋一愁如此魅力的,正是夜半的鐘聲啊。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對古詩名篇《楓橋夜泊》會有更深的理解,寒山寺的鐘聲不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一種充滿靈氣、飽含生命的放歌。
俗話說,“好詩不厭百回讀”。那是因為我們進入了詩境,讀出了詩味,在誦讀中感受字里行間的生命氣息。詩歌教學的不盡之味當在此。
職業教育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等職業教育》為廣大職教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教學成果,發表科研論文的機會。本刊以反映中國當前社會科學研究前沿水準與最新成果,倡導學術精神弘揚光大與科學文明的廣泛傳播為辦刊宗旨,注重學術性、先鋒性、理論性、專業性和知識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