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線描是美術中的一種風格,是一種沒有粗細變化,遒勁有力的圓筆線條,由鐵線描鉤勒成形的衣紋線條常常稠疊下墜,有若“曹衣出水”。本文是一篇美術觀察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鐵線描”對設計素描教學的啟發。
摘要:潘玉良的“鐵線描”是藝術家主動的、有生命力的創造。藝術家融合、創新的思路和成果對設計素描教學有積極地啟發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潘玉良以女性視角運用藝術語言。其次潘玉良的創造根植于傳統,正視自身文化身份,并主動融合西方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面貌。好的設計要求即要有文化的生命力又要有個人主體的生命力。因此潘玉良的踽踽獨行、上下求索精神將會給更多人帶來靈感。
關鍵詞:潘玉良,鐵線描,女性視角,設計素描
潘玉良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她的藝術作品也自成體系。在潘玉良的藝術作品中“線條”像千絲萬縷的歸鄉夢一般,或隱或現地出現在藝術家的畫面中。有時是作為獨立的藝術語言,有時是溶于色彩、形體、塊面的影影綽綽中。畫面中的線條變換的節奏和漸進的層次引領著觀者的視覺感受,主導著畫面的造型。像園林中的曲徑一般漸漸把觀者帶入佳境。在潘玉良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到藝術家敏銳的形體感知能力結合女性對傳統線條的理解而營造出富有東方情調的絢爛畫面。潘玉良以傳統繪畫的意境和用線的技巧雜糅進日常的創作之中,形成了獨具風貌的“玉良鐵線”。中、西方對空間的理解方向不同。西方現實藝術的架構注重再現現實空間,畫面中的點、線、面、色彩、體積、空間等藝術元素在科學的透視原理下試圖再現一個新世界。中國傳統繪畫的空間概念本身與時間、生命渾然一體,畫面營造的境界可以“游”亦可以“居”。時間、空間觀念雜糅其中直接映照出人的生存狀態,東方藝術家把思想和精神投入到自然界、造物界中。傳統繪畫中的境界是意向的,是藝術家頭腦中再造的樣子。完全是人作為個體生命對世界的深層感受。其中線條是整個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生命和筋骨,因為藝術家的毛筆、手指、手腕、手臂都和藝術家的“心”相連,一筆運下去是和整個環境、生命相關。
潘玉良的“鐵線描”繼承了傳統藝術中線條的生命力。潘玉良以自身的感受能力融合東、西方藝術,并在生活中不斷錘煉。使線條的表現力得到了豐富,表現內容得以拓展,使得線條不僅僅停留在古人的精神中,真真切切的表現感官世界中的鮮活生命。所以潘玉良的“鐵線描”鮮活、有內涵并對當代設計素描教學有重要的啟發。這就是用有生命力的線條“造物”。設計素描有多種表現的形式,例如“結構素描、精細素描、裝飾素描、意象素描、超現實素描、綜合材料素描、抽象素描和肌理素描”1等。用以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但下文不以這種分類形式談潘玉良“鐵線描”的意義。而是從藝術家主體出發談對設計素描教學的啟發。潘玉良的女性視角對設計素描教學的思考。女性藝術家的感受能力、情感表達、思維方式、應對方法等,都是值得去開發的寶庫。女性藝術家對待圖像、形式、點、線、面、色彩等藝術元素的反饋、處理、解決的過程本身充滿新意。在設計素描教學中看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待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面貌。但在教學中較少系統的闡述和認同女性學生在藝術語言上的異彩。在教學中男性的視角和語言往往占主導。所以創新教學模式,丟掉思想枷鎖后的藝術元素會在學生的畫筆下重新的組合、排列而換發活力。好的設計是有生命力的,作品會隨著時間、環境展現出不同面貌,生長出不同的意義。好的設計素描亦是需要作者根據自身感受出發并投射出人文關懷。潘玉良的“鐵線描”剛中帶有柔情,“鐵線描”中的女性人物形態多了幾分女性的柔美,畫面中的形象輪廓是經過女性細膩感受柔化過的。在設計素描教學中女性學生發掘自身感觸最深的藝術元素來創作。并在初學階段多嘗試使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在反復中尋找最能表達自己感受的藝術語言。從自身感受出發,學習吸收潘玉良藝術中融合東西的思想觀念。時代雖不同,但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都是對周圍環境的積極反映,都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女性視角同樣是經過文化浸潤后的視角。有生命力的線條是既有文化的生命力又有個人主體的生命力。
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主動的對女性學生進行藝術語言上有傾向性的錘煉,例如根據整體畫面中的節奏和韻律對線條的剛柔、粗細、緩急的表現;在設計素描教學中嘗試以性別分組寫生創作,并區別不同分組方式在教學效果上帶來的異同;在創作內容上做有意識的差異化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做差異化的管理;嘗試傳統水墨在設計素描中的運用;在結果評價多元化等。借助多元的教學方法拓展生命的體驗空間。借助有生命力的創作主體去主動構建自身藝術語言的結構和邏輯并最終實現良好的藝術表達。潘玉良的文化主體意識對設計素描教學的啟發。設計藝術是實用的藝術,基于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間,是“造物”的重要環節。設計素描則是設計的根基。1919年德國建筑設計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創立了包豪斯設計學校,首度將設計素描的理論、形式和功能從傳統素描中劃分出來,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設計與工藝的統一”。創立之始有改造當時工藝物品粗制濫造、魚龍混雜的狀況,適應工業化生產的大趨勢。眾所周知,早期抽象主義藝術,構成主義、風格派畫家對包豪斯藝術教學產生了具體深遠影響,例如康定斯基、米羅等藝術家多數以抽象藝術見長,他們打破了傳統的空間架構形成了西方式的抽象藝術,在藝術的平面化道路上做出了積極探索,吸收了東方藝術中的空間表達方式,點、線、面等繪畫語言被提煉出來重新架構“造物”,對現代設計的產生了長遠影響。設計藝術的實用性是從人性需求出發,并且呈現出文化的、實用的,精神的、物質的不同層次的特征。潘玉良的“鐵線描”根植于傳統,并主動融合西方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面貌。對設計素描教學來說不僅在方法上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為設計藝術素描教學留下了借鑒、探索的財富。藝術創作的精神性和設計藝術的實用性決定潘玉良的探索成果——“鐵線描”對于設計教學是一片沃土。傳統藝術成果和最新藝術成果有時間上的先后但沒有永恒的新舊之分。在設計素描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融進自己的體驗感受和表達需求。認同并體驗自身文化系統中的對時間、空間、生命的理解方式。挖掘新、舊藝術成果的新內涵并在此處基礎上尋求多元的藝術表達方法。例如設計素描教學中嘗試使用設計素描的表達手法轉化潘玉良的藝術圖像;收集解讀古今中外線條這種歷久彌新的藝術語言的表達效果等。
設計素描教學在現有基礎上去要尋求變化,但此變化要源于身在其中的學生本身對改變和創造的內在需求。這也是主動“構造”的過程。綜上所述,潘玉良的“鐵線描”是藝術家主動的、有生命力的創造。藝術家融合、創新的思路和視角對設計素描教學有積極地啟發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潘玉良以女性視角運用藝術語言。其次潘玉良的創造根植于傳統,正視自身文化身份,并主動融合西方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面貌。好的設計要求即要有文化的生命力又要有個人主體的生命力。因此潘玉良的踽踽獨行、上下求索精神將會給更多人帶來靈感。
相關期刊簡介:《美術觀察》發表美術創作和美術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紹當代藝術家及作品。讀者對象為美術家、美術院校師生、美術研究工作者及業余愛好看。《美術觀察》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