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人類對自由、審美和生活品質的追求是沒有窮盡的,從最初的追求生存到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再到品味和美學層面的追求,整個人類的歷史都可以說是觀念和技術的進化史。本文是一篇藝術設計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家電產品設計的藝術化研究。
摘要:詩意化生活是當代人生活方式的一次轉型,其中,家電藝術化、詩意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家電設計經歷了從現代主義風格向后現代主義風格的轉變過程,現代主義追求實用、理性、間接和材料創新,而后現代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的反思和突破,更加強調對人個性化的尊重、對時間觀念的模糊化、對差異化、獨特性的重視。后現代主義的家電設計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的特征,它和詩的個人性、時間性異曲同工。而在家電藝術化的表象背后,實際上隱藏的卻是經濟發展和物質生產以及人的個性追求之間的張力關系,科技、藝術、生產、審美、經濟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今天的后現代消費景觀。
關鍵詞:家電設計,詩意化,藝術化
人類對于自身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又通過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不斷滿足自身的發展要求。在所有這些物質和技術的進步中,居室、建筑、家電與人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每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居室中度過的,家電的質量和品味對于人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至關重要。1988年,英國著名學者費瑟斯通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概念,這一概念意指在當代生活中,日常生活與藝術的邊界日益模糊,藝術進入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進入了藝術領域,二者相互滲透,彼此介入。在家電設計中,這種趨勢表現得也很明顯,家電作為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組成要件,也參與到后現代文化景觀的構建當中,家電不再是僅僅滿足日常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且日益成為人們欣賞和把玩的對象,成為居室對物質理性的反抗陣地,成為后現代文化對現代理想性、機器復制和大工業批量生產的逃避之隅。[1]
一詩意化生活與家電藝術化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20世紀中葉提出“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此話迅速成為一種精神感召和某種生活方式的符號表征。不論這句話是否被誤讀、被消費、被再創造,其之所以廣為人們所接受,原因只是在于,它切合了我們時代的詩意化生活的精神追求。詩意化生活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工業文明的鐵蹄橫掃整個世界,工業也進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現代生活的節奏和工廠生產日益同步,現代人隨時處在工業文明的包圍之中,在文學作品中,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以甲蟲之喻,把人被扭曲、壓抑和變形的狀況生動地表現出來,在工業時代的大機器生產中,個人變成了螺絲釘,個人的個性被消磨殆盡,人的生活遠離了詩意和藝術,金錢、時間、效率、資本取代了個性、審美、藝術和日常生活。對于網絡和虛擬空間的沉迷,對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依賴,很大程度上使人類的時間碎片化、庸俗化,它剝奪了人必要的人際關系空間,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異化,造成了社會的殘酷和冷漠。詩意化生活的觀念和實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詩意生活代表人對自由、審美的追求,它要求人的生活物質完善和精神富足,要求人的生存束縛進一步降低,不再被生存要求所威脅,也不再被人的無休止的欲望所糾纏;它講求生活的藝術化,把美的享受和美的創造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把美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在衣食起居之中完成美的創造,既然這種美是日常性的,自然也是平民化的,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是消費文化的精神訴求;詩意化生活也講求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在自然中領會美,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自然元素,形成與自然合一的關系。家電的藝術化是整個日常生活詩意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特別是美的藝術,給人以精神享受。[2]把藝術植入日常生活,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既保留了技術進步帶給人類的便利和富足,又超越了技術的狹隘性、冷酷性一面。臺灣文化評論家蔣勛在評價蘋果mac顯示器時曾說,蘋果公司設計的產品之所以廣受歡迎,不只是因為功能,還因為蘋果公司的產品設計中包含著美學的境界和品味,其極簡風格和中國“溫潤如玉”的美學追求有異曲同工之妙(圖1)。蘋果公司的產品設計體現的就是詩意化的生活方式,它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如詩歌一樣能夠在人的情感中勾起愉悅的情愫,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給人以審美的快感、感官的沉醉。同樣的設計風格在飛利浦公司的產品設計中也有體現,如圖2,是飛利浦公司設計的一款掛燙機:其整個造型的設計,所考慮的要點已經遠遠超過實用的要求,走向了對品質的追求,對詩意的追求和對藝術的追求。
二從現代到后現代:家電藝術化的歷程、現狀及其趨勢
家用電器的設計經歷了從現代主義家電設計理念的產生、確立、完善到后現代家電設計的歷史轉變,發展到今天,家電藝術化開始日漸成為家電設計的主流聲音。20世紀20年代-30年代是現代主義家電設計的高速發展期,德國工業同盟和包豪斯學校作為歐美兩大現代主義設計的先驅和領軍力量,在建筑、工業、廣告設計中主張創新產品模式,引入新材料,強調功能性和細節性。這就是現代主義設計。隨著現代主義設計從理念走向產品,現代主義家電也日漸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和時尚。德國AEG公司(德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著名設計師彼得•貝倫斯(PeterBehrens)也是現代主義設計的代表,由他設計的電風扇、電水壺、電燈集中反映了現代主義家電的典型風格(圖3)。[3]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國、德國等一些工業國家相繼進入“后現代”發展階段,“后現代”之“后”,只要是指工業時代之后,總的來說,后現代的特征主要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對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開放態度以及對權威、中心文化的消解。在家電設計領域,后現代主義設計美學深刻影響了家電產品的設計思路,后現代是“反現代”的,現代主義設計中的功能性追求、系統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生硬面孔自然也是后現代主義設計要極力反抗和破壞的,后現代主義主張打破和藝術的界限,要將藝術納入到生活中,以體現人的自由追求,體現人的個性和豐富性,在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中尋覓詩意,在隱秘的個人空間中享受藝術的生活方式,是后現代主義家電所追求的。中國設計師曾德鈞設計的貓王2藍牙音箱/收音機,是現代科技同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也是后現代主義家電設計的典型代表(圖4)。這件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復古設計和向手工制作致敬的設計語言。“復古”,在后現代設計的術語中被稱為“新藝術的復興”或“古典后現代主義”,其內涵是用更加傳統的方式反抗現代主義的傳統,反抗實用主義和機械復制的傳統,其追求個性和差異化的設計理念具有詩意的內涵:詩是獨一無二的,是私人化的、個性化的。詩是一種時間藝術,復古所制造的也正是一種時間上的錯覺,從這個意義上說,后現代風格的家電設計就是詩的,是用一種創造了的時間性來換取現代社會的緊密節奏和理性的空間表達,用藝術的私人化、個性化色彩來遮蔽現代主義的千篇一律和冷酷堅硬。
三家電藝術化的深層原因:經濟、藝術、科技、審美的互動
上文已經討論了家電藝術化的總體特征,并且總結了其生成的原因,但是以今天的評論者和研究者的視角,應該如何看待家電藝術化興起的原因呢?應該如何看到家電藝術化背后的各種文化交錯匯合的關系呢?筆者將試著在這一節回答此問題。從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出發,我們很容易找到家電藝術化的物質根源,那就是老百姓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物質生產水平的提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們之所以能夠對家電消費提出新的要求,歸根到底是因為物質生產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果沒有強大的購買力作后盾,在消費時代的今天,家電藝術化是沒有市場的,如果人們連基本的生活消費和生存問題都無法解決,而要去考慮享受問題和藝術問題,是絕不可能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宗教、哲學和其他”[4]馬克思這句樸素的話道出了一個不容質疑的真理,對于家電藝術化問題來說也是如此,只有在物質生產達到相當的水平,只有當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能力達到相當的水平,家電藝術化才成為可能。但是,單從這一角度來解釋家電藝術化的原因還遠遠不夠,它只能解釋家電藝術化的動力和基礎,卻不能指明為何是藝術化而不是另外的方向,歸根到底,藝術化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也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摹仿,摹仿是人的本性。藝術追求是人的精神追求的一種形式,人不止有物質的追求,也有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馬克思認為,審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藝術活動和審美追求既是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又是人的自由精神的體現,這才是家電藝術化的根本原因。[5]同時,科技在家電藝術化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家電藝術化的過程中,科技不是棄置一旁,而是更加深入到產品設計的內部了。科技對于家電藝術化依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技術中心主義被打破了,技術與人的需求相矛盾的一面被揚棄了,技術與人的距離更加拉近了。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對家電藝術化的問題有了大致的了解。總而言之,詩意化生活是當代人生活方式的一次轉型,其中,家電藝術化、詩意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家電設計經歷了從現代主義風格向后現代主義風格的轉變過程,現代主義追求實用、理性、間接和材料創新,而后現代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的反思和突破,更加強調對人的個性化的尊重、對時間觀念的模糊化、對差異化、獨特性的重視。后現代主義的家電設計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的特征,它和詩的個人性、時間性異曲同工。而在家電藝術化的表象背后,實際上隱藏的卻是經濟發展和物質生產以及人的個性追求之間的張力關系,科技、藝術、生產、審美、經濟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今天的后現代消費景觀。
參考文獻
[1]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C].江蘇省美學學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2011:64-68.
[2]周鼎.家電藝術化設計潮流中的產品識別問題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2):86-88.
[3]江牧,江小浦,熊興福.大象無形大道至樸——關于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思考[J].包裝工程,2003,24(4):92-93.
[4]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76頁.
藝術設計論文投稿期刊推薦:《藝術科技》本刊主要刊發藝術、教育、科技、管理等領域學術論文稿件,及時報道和傳播相關領域學術研究新成果、新發現、新理念、新經驗、新技術、新工藝,理論指導實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應有的奉獻。主要欄目設置:專題探討、學術研究、高校論壇、藝術研究、藝術設計、藝術教育、文學藝術、教學藝術、教育科研、教改研究、職教研究、科技教育、科教研究、科研設計、建筑藝術、規劃設計、建筑工程、環境藝術、工程技術、工業設計、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應用技術、智能技術、制造技術、管理藝術、財經科學、碩博論苑。獲獎情況:1996年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