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方法,主要以宗教政治為主要題材,構建起了以客觀、寫實為特征的審美藝術精神,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美術教育論文:探究西方現代藝術精神特征的勞務費,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 要:西方現代藝術是在強調個體和藝術自主的時代應運而生的。個性、獨創性成為了西方現代藝術創造的惟一標準,它對藝術的語言及風格有著執著的熱愛,尋找一種純粹藝術精神意義。“二戰”過后,馬塞爾?杜尚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他強調創作中意圖的重要性,主張反形式、反理性、面向大眾。從而給藝術創造帶來一個顯著的特征――非藝術。
關鍵詞:現代藝術 保爾?塞尚 后現代藝術 馬塞爾?杜尚 非藝術現象
一、引言
古人素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說法。同樣,西方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往往亦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不斷前進的。從文藝復興之后17世紀的巴洛克,到十八世紀的洛可可風格以及古典風,繼而到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再到野獸主義、現代主義,直到現在的后現代主義等等。不難看出,西方藝術是在不斷否定自我的過程中發展自我。尤其從近代的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精神衍變,使我們產生了對西方現代藝術的重新認識和思考。特別是對于西方現代藝術中出現的非藝術現象。
二、西方現代藝術的應運而生
十九世紀后半期,工業化革命所帶來的科技和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導致城市人口的劇增、社會矛盾的加劇,社會思潮的激烈動蕩,必然深刻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在藝術領域,表現為人們對傳統形式的厭倦,以及審美情趣和審美格調的變化,這些都在不斷沖擊著古典傳統和寫實主義。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會根據自己對這個時代的體驗和理解去探尋與時代主題相適應的表達方式。恪守傳統、不思進取,不去尋找新的藝術手段,就不可能反映時代的特點。這樣來看,摧毀舊的藝術形式,尋求新的藝術形式以表現時代內容,就是藝術家必然的追求。
保爾?塞尚――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他在藝術上的追求啟發了后來的“立體派”畫家,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現代藝術史就是從他開始寫起的。他那透過自然的表面看到內在的結構,以及對存在于汲取新事物的愿望和對舊事物的強烈感情之間的矛盾的理解,堪稱其成就所在。從后印象主義開始,具有主觀和寫意的藝術精神得到大大的發展。西方現代藝術就是在這種強調個體和藝術自主的時代應運而生的。
三、西方現代藝術的精神特征
以往,西方古典主義的藝術是采用解剖與透視的科學方法,主要以宗教政治為主要題材,構建起了以客觀、寫實為特征的審美藝術精神。然而,在現代西方藝術中,事物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被批判,抽象被人們認為是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客觀物象被分解、重構和抽象化,藝術家更鐘情于個人的感受,渴望表達其內在的精神世界。理性成為現代主義的精神內核,由此形成一種力量來對抗外部世界的紛亂和焦躁。于是,人們看到:現代的內容或題材被忽略了,形式和風格突顯出來;抽象被人們認為是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表現變得比再現更重要,更鐘情于個人的感受;創造高于審美,使人們看到了藝術的本質在于新奇與創新,藝術體系是不斷革命的體系,創造者的個性弘揚成為創作中風格的基礎,導致藝術的創造高于審美。因而個性、獨創性成為了西方現代藝術創造的惟一標準,其追求純粹藝術的表現達到了登峰造極,它自始都對藝術的語言及風格有著執著的熱愛,在尋找一種系統精神意義。無論是形式語言、表現主題、還是審美功能,現代藝術都在做著 “減法”,使現代藝術一步步擺脫了宗教和政治,遠離了文學和現實,摒棄了可見的世界。但這樣一來,現代藝術又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一個接一個的創造斷送了一個又一個理想,各種風格有如曇花一現。
藝術家們當是人群中最敏感的動物,他們敏感的觸角迅速反應著這一切。“二戰”過后,整個世界、社會、人類都進入了一種價值準則陷入混亂的狀態,很多人們開始關注和思考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合理性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合理性問題,曾經熟悉的社會類型、社會思想與標志,如今已變得不確定、難以捉摸判斷,人們的思想和決斷也隨著不斷的探究而含糊不定,如:樣板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主題的電影,其內涵變得單一而脆弱,人們開始厭惡這種單調灌輸式的價值意義,人們開始尋找,而這種尋找注定帶著不確定性。對任何事物的結構意義萌發了“洋蔥頭比喻”。
四、對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啟迪
馬塞爾?杜尚――紐約“達達”藝術運動創始人。他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可以說,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藝術,主要是沿著杜尚的思想軌跡進行的。由于杜尚的出場,歷史變成了另一種模樣。或許是野獸派、立體派的影響刺激了杜尚的奇思怪想,他將自己創作作品的構成要素不斷地純粹化、簡約化,直至創作出了最驚世駭俗、最褻瀆文明、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的作品《泉》。
杜尚此舉震驚了整個藝術界。其行為不僅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顛覆,更以其機智的譏諷對“藝術的本質”等問題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形象地闡釋:洋蔥的中心什么也沒有,純粹化的藝術極限即藝術自身的死亡,強調創作中意圖的重要性,主張反形式、反理性、面向大眾。這無疑啟迪了后來的后現代藝術。他對藝術的否定力量又是肯定藝術的巨大力量,他破壞藝術的同時又為藝術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在強調打破的基礎上,綜合出新的藝術形式,從而給藝術創造帶來一個顯著的特征――非藝術。它引發了裝置、行為、身體、波普、大地、偶發、觀念等各種五花八門的藝術創造,形成西方現代藝術中的非藝術現象。
五、對于非藝術現象理解和應持的寬容態度
非藝術,這個詞在以前一直帶有貶義,當今隨著藝術觀念的日益進化,綜合性實際上已經標志著一種新的藝術門類,它適合著人們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需要,綜合各門類藝術的特點,在精心創作的作品中表達一種情緒,一種巧妙的構想或哲理的寓意。它可能是在畫家、雕塑家、建筑家、詩人、演員、音樂家、觀眾等共同參與下的產物,可能完全拋棄了傳統藝術的題材、媒介和表現對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體現了人的創造精神,盡管它的發生總是帶有反叛性、挑釁性和發泄性,但卻有著共同的本質:以藝術的方式表現日常生活。它強調:顯示生活的本真狀態,選擇社會現實作為創作素材。即使社會現實是如此不可忍受,人們也不可回避它,而應直面它。于是,人們把個人生活經驗與創作過程聯結在一起,把不同藝術樣式、材料、方法技巧匯通一體,觸及到知覺世界的一切層面,展現新的空間,用新的表現手段反映現代社會的真實性。
從波洛克的行動繪畫、西格爾的雕像以及一些行為藝術家等等這些非藝術現象可以看出,注重在“行動”或“過程”中證實其美學意義與價值。這些觀念在行動藝術、偶發藝術、身體藝術、激浪派、包括波普、觀念藝術等等中都有深刻內質的表現。有利于激起觀眾的自覺性與自發性,它拋棄精神上的控制。從而直線的一味追求向前和革新的思維方式受到質疑,曲線的、迂回的即向前看又向后看的思維方式得到重視;以人為中心的改造自然的觀點受到懷疑,轉而強調以自然為中心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個性和創造性的意識被認為不是完美無缺的,尊重公眾和大眾的觀念受到了重視。藝術趨向走上一條反對極端、追求折衷、多元化、多樣化道路。
然而,這種非藝術現象過分關心日常生活事物,而不關心什么本質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個性以及與個性相關的獨創性;藝術品忽視了美的深度,淡化了作為藝術品核心的詩意和韻味,變得淺薄和平淡;藝術品與非藝術品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使得不少藝術作品缺乏藝術魅力和表現力,在某種程度上藝術首先可能不是藝術品,而是消費品。從一定程度上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發展前途令人深思。
回顧二十世紀藝術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場方興未艾的運動。當某一流派達到其發展的頂峰或陷入理論和創作的困境時,藝術家們定會打破原有僵局,尋找和展示新的可能性或發展方向和手段。這警醒我們,現實是永遠否定歷史的,我想在這種特定的否定中藝術家也在實現著自我,創造并發展這藝術。
對于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我們應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因為,在這些方向各異的藝術活動中,也許已經蘊含著對于藝術史乃至人類文明至關重要的變革的萌芽。人們在反思現代主義的同時,更應該重新斟酌獨創與傳統的真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讓?路易?普拉岱爾原著,董強、姜丹丹譯:《當代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7。
[2]許 江:《人文藝術》,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2.6。
[3]島 子:《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重慶出版社,2001。
[4]葛鵬仁:《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1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