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漢服熱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意義的相關內容,中華文明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漢服則見證了整個時代過來的變化。漢服從最先發展到現在,經歷著中國從古到今的變化從漢服中我們能感受到傳統文化帶來的氣韻。本文就是通過對漢服熱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意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漢服;漢服熱;民族文化;傳承
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都是漢民族的美稱,《左傳定公十年》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1]漢族,又名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的古老民族,它的名字“華”便是源于她瑰麗的華裳——漢服。如今,有這樣一群年輕人,為了尋回屬于漢民族自身的服飾,喚醒酣睡的民族文化,在網絡陣營中發動起了漢服運動。隨之帶動起“漢服熱”的潮流。“漢服熱”遠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找回衣服,它隱藏著的是一群華夏兒女對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漢服的命運沉浮
(一)從顯貴到被排擠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備的服制體系。[2]這個完備的衣飾文化體系由最初其他民族對于漢人傳統服飾的稱謂,經過歷史的發展演變進而成為了漢民族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宋元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的國服,甚至在元代修《遼史》時專門為漢人國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3]到了清朝,統治者則推行“剃發易服”政策,這是因為在滿清時代,“漢服”是政治高壓下的敏感詞,同屬于文字獄性質的政治問題。雖然在統治者手中被判了死刑,但漢服仍以巨大的魅力吸引著廣大民眾,甚至雍正、乾隆父子也對漢服欲罷不能。查看保存至今的藏圖,有大量他們父子倆穿著漢服的畫像,例如《松石流泉圖》、《觀畫圖》、《行樂圖》等。這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漢服就在這種矛盾又糾結的夾縫中生存著。
(二)從新生到象征
漢服見證了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的興盛衰敗,伴隨著中華民族共同成長。從黃帝登基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地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它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如今尋回華夏文化,重塑中華文明的“漢服熱”,讓人們逐漸了解什么是深衣襦裙,什么是交領右衽。漢服已經成為華夏民族傳承千年的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漢服熱”的興起
(一)“漢服熱”的燈塔
2001年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上,與會代表們身穿唐裝出場亮相,之后漢服漸漸回歸到了大眾視野。在這之后,唐裝聞名遐邇,并被一度視為中國的國服。然而,在中國很多學識淵博的漢服愛好者不贊成這種說法。其實,唐裝并非唐朝時期的服裝,不能望文生義。如今,中國的經濟迅速增長,中國人開始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榮,中國的其它民族文化也開始重返當代社會,因此“漢服運動”應運而生。“漢服運動”成為了“漢服熱”的指明燈,“漢服熱”在現代化的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
(二)“漢服熱”的意義
近年來,由于民族自豪感的需求和漢服愛好者的推動下,漢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影響范圍日益擴大。追溯“漢服熱”的源頭,漢服愛好者們只是單純的宣傳和推廣漢服文化來實現“使漢民族有衣可穿”的理想。如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傳統的漢民族服飾近乎消散,而日韓這兩個鄰國卻始終傳承和保護著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在他們看來,一件衣服是可以維護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漢服熱”使漢民族人人能夠認識漢服、了解漢服,能夠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身穿我們的傳統服飾,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來自何處,以此為基重拾傳統漢文化,展現華夏民族千年的文化魅力。
三、“漢服熱”的背后:民族文化回歸
任何一種內容都需要形式來承載寄托,漢服承載的是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漢服為外表,充實中國古典文化之內里。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是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制度、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4]在清朝之前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服飾一直是許多民族歷史記憶、審美認知和族群識別的重要載體。與本民族的歌舞、詩史、節日等形式結合,具有豐富的美學藝術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導致的經濟社會等評價標準的差異,人們開始淡忘了對本民族服飾的認同感。習近平同志提出實現“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實現“中國夢”必然要傳承民族文化。隨著中央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號召與政策導向,更多的漢服商家開始積極尋求文化產業的跨領域合作,還有一些外國游客也訂購漢服等民族傳統服飾。透視“漢服熱”的背后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回歸與傳承。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作者:梁曉曉 單位:臨沂大學
推薦閱讀:《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批,貴州省教育廳主管,凱里學院主辦的全國公開發行的民族學、人類學專業學術期刊,創刊于2009年6月。主要刊載反映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學術動態的新成果,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