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各師成心”指的是設計師的個人創作風格。劉勰提出“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可理解為,設計師應以個性創造風格。劉勰提出的創作個性,既有說明對傳統設計的傳承,又傾向于把設計師的個性在作品中對風格的演變和發展?;谶@樣的事實,設計師的創作個性并非內涵、學識、經驗、個性的簡單組合,而是需要歷經諸多因素,去調和、去融合其相互間的曼妙關系,才足以去形成一種特有的個人設計風格。而研究風格間的相互聯系與區別,更影響著設計師的創作理念。
《藝術設計研究》(季刊)創刊于1992年,由北京服裝學院主辦。是國內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藝術學領域最新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推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術專題研討,及時反映最前沿的學術動態,對藝術設計的理論及實踐、藝術創作和教學科研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廣泛的內涵,從歷史的傳承,到風格的演變,再到科技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結合了藝術美感、功能性、人性化、空間體量等多方面元素作為創作的根本需求.在當代設計領域追求各種風格演變與風格創新的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自由化.現代簡約、新中式、現代歐式等都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常運用的設計風格,絕大多數設計師仍然視傳統設計為設計的根本,在造型上采用風格特有元素,去分解再造型再創作,使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完美的和諧的相結合,為追求特有的設計風格不斷創新.
1、地域文化風格創造奇跡
1.1傳統地域文化與地標建筑
迪拜的帆船酒店,又稱阿拉伯酒店,是世界上第一家7星級酒店,坐落于阿拉伯灣的一座人工填海島上,設計最初目的就是使其成為迪拜的一個地標性建筑,歷經6年,終于締造出一個夢幻般的建筑,將極盡奢華的裝飾、高超的科技手段、材料的運用、空間結構等完美結合。酒店高321米,成為比艾菲爾鐵塔還高的建筑,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室內大堂,具有世界最高的網球場,建筑表面利用帆布幕墻營造帆船效果,其另一個目的是調節建筑內空間溫度及抵御阿拉伯灣的海風,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
酒店的設計構想大膽,運用結構造型,大膽的去嘗試去挑戰,使科技與設計完美的結合,設計中運用了將近9000噸的鋼材,地下填海工程歷時2年,最終達到目標,完成了一個歷史上最壯觀的海上酒店,無論在設計的美感上還是空間的情感上,都是無可厚非的。
1.2設計來源地域風情依附現代科技
不同的生活習俗及地理因素、環境因素影響著人類的各個方面,因此產生了各個地區特有的地域風情。帆船酒店的設計想法來源與迪拜當地的地域風俗,迪拜人熱衷與航海,當風帆從低平面上升起的時候,帆船酒店的構想也隨之而來,當帆船酒店屹立在阿拉伯灣的時候,不僅是一種美的體現,更是大膽的創意與現代高科技相互完美結合的產物.
2、傳統文化的傳承及設計國際化
2.1傳統文化的概念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文化的傳承不是機械性、程序性的,而是理念的思考及長久的熏陶和社會的影響。
傳統文化從根本上影響著每個做設計的人,文化可以理解為人類在某個時期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結合體,也可理解為是社會意識形態被其社會制度制約的產物.沈陽世博園在園區的規劃上延續了中國園林設計的根本方式,采用延續景觀軸線的設計方法,對園區進行分區并規劃,整個園區的設計結合現代元素及運用了高科技的設計手段。
2.2設計的國際化發展趨勢
民族的應該是國際的,地域文化國際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市場競爭國際化的需求,為滿足國際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需求,設計中自然要尋找國際間相互交流的共通的表述語言,對設計元素信息的認知達成共識性。
當今社會對文化傳承的設計概念的理解及運用,趨向于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設計界的國際型賽事及交流會日漸增多,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多元化的,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設計必須在國際化背景下進行探討在體現其價值。因此,在國際化影響下,傳統風格逐漸演變成更適應現代需求的一種時尚的、簡約的設計理念。
3、文化傳承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意義
任何一個國家都具備其特有的風土人情,這就是地域文化,一方面地域文化受自身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當我們對地域文化初步認識的時候,自身積累的文化內涵及受到周遭影響灌輸的思想理念,驅使著對文化的不同理解與表達,使地域文化從各個層面演變并傳達到設計中去,而這就是對文化的傳承。
不同的學科經過學術交流,產生的產物是特有的,日本的著名設計師黑川紀章1957年畢業于京都大學,后又到東京大學深造學習建筑學專業,他認為:“城市的建筑不應該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樣新陳代謝那樣處于動態過程中。”他的設計思想獨特,傳統的日式風格在其特有的設計理念下得到完美的延續,設計中特有的利休灰更是體現其風格及傳統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設計中對元素的“變形”概念和“點式刺激法”是他在設計上的特有理解。黑川紀章在設計上的又一個起點在于將技術的方法與富有哲理的思想聯系起來。他認為在設計中應該將日本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才能夠創造出一條特有的設計之路。他認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對非恒久的”及“改變的需要”之接受力,將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為一種共生的關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間提供一種中介性空間。”黑川紀章后期的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的這一觀念。
參考文獻:
【1】李淑萍:《論現代設計美學的革命性變革》,《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4期
【2】李夢:《論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價值》,《鄭州輕工業學報》,2001年4期
【3】馬建華:《中國傳統紋樣與現代室內裝飾設計》,《延安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黑川記章》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1版(2005年1月1日)
【5】董文英,文正軍:日本傳統室內風格淺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4,(02).
【6】姚棟:解讀王瓊作品[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2,(0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