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志藝術設計是運用形式美的法則, 將想要抒發的情感用高度凝練、抽象的圖形符號語言進行表達, 并與大眾產生共鳴。圖形符號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 進行高度的歸納、總結和升華。文章以G20標志為例, 探討了中國傳統美學典范意境美在標志中的運用, 展現意境創構賦予標志情感的歸屬、魅力和意蘊。
《藝術探索》(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本刊致力于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推動藝術研究,積極響應、貫徹、遵循《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發表美術、設計、音樂、舞蹈、影視等專業學術論文及作品。
“意境”一詞受到道家、玄學和禪宗的影響, “道孕其胎, 玄促其生, 禪助其成”, 由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概念, 后又有皎然、劉禹錫、司空圖等文學理論家的不懈探索, 使得意境這個概念逐漸成熟。王國維、宗白華、葉朗、李澤厚等美學大師讓意境理論不再是文學的專利, 使其成為普適性的審美概念。意境不僅僅是“意”和“境”特點的體現, 也不是簡單抽象的“意”的境界。意境是由意象和意象群所構成的總體形象或營造出的氣氛, 通過主觀感受“悟”的過程, 讓人進入忘我之境, 身臨其境之感。
標志設計作為形象的視覺語言符號, 具有精煉的傳達性和多元的表現形式。當前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越來越多的國際性事件在中國舉辦, 中國國家形象與民族復興、文化自信等社會背景相融合,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國家形象。設計出具有高度國際識別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標志, 會對我國的發展和進步有一定的影響。G20標志作為中國杭州G20峰會宣傳的主題形象, 不僅彰顯出中國的大國風采, 更展現出中國獨有的審美韻味。本文借助對G20標志的意境美的分析, 研究標志設計的意境美與創構的形式表達。
一、意境與標志意境美的審美特性
意境是一種審美狀態, 是觀者通過視覺感受形成的主觀感受和體悟。意境具有簡、淡、遠、清、逸、神、意、韻等特征, 在中國繪畫、文學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文學中的意境美, 不僅在于有盡之言, 更在無窮之意。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 畫家通過主觀感受, 利用筆墨的枯潤濃淡表現物象制造意境, 是一種主觀的“悟”, 也是物象與情感的溝通結合, 是境界的意象追求。
意境美的標志設計是將思維的想象力、形式美法則、藝術構成規律相結合, 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深遠的意境。首先, 標志設計通過對形象的概括、提煉、刪減、組合、創新考究出完美的形來達到傳神, 用神韻的形象來寫意, 表現出獨特的意境美。將標志的形象進行簡化, 使其形簡單而意無窮, 同時把握負形的留白設計, 創構出立體、景深、凹凸等效果。其次, 情景交融乃標志意境的構建核心內容, 以“形”傳“神”、寓“神”與“形”, 在不斷地體悟中體驗意境美, 達到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
二、標志意境美的創構手法
(一) 形神合一、立象以盡意
意境, 一方面力求“盡物性之妙”, 而與自然之道相契合;另一方面, 滿足情景交融后, 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同時也勢必表達主體的審美理想, 形成現實與理想的完美交織。從先象中求意, 亦求象外之意。可以說是從意象到意境的轉變, 用傳神的“形”來寫意。莊子曰:“汝神將守形, 形乃長生”, 可以看出“形”被“神”主宰著, “形”是“神”附屬的產物。漢代的《淮南子》提出“神貴于形”;晉代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 都體現出“神”比“形”更為重要。神韻比簡單復制景物更能體現出原本的意境, 但形也是要深度考究的, 只有與神完美結合才能得其意, 立象以盡意。
例如, G20標志在表現橋以及其倒影的意象過程中, 設計師用簡單而又流暢的線條傳神地概括提煉出簡潔的形狀輪廓, 不僅具有“形”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味, 而且更能體現信息時代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理念。
(二) 空靈之美、虛實結合
虛實是形式美的范疇, 更是意境美創構中不可忽視的一點。人們用眼睛關注一件事物的時候, 會有視覺主體, 會有觀察的先后順序, 這也是虛實感知的過程。虛實結合可以使標志布局更有空間感, 讓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美清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 虛實結合可以進一步拓寬原有的意境美, 讓其躍然紙上。“虛實相生, 境生象外”就是最好的體現, “虛”是象外之境, “實”是無限的外象之境的有限境象, 虛實結合可以產生靈動之美, 使人享受到空靈跳躍之美。《莊子》中所云:“靜而與陰同德, 動而與陽同波。” (1) 動與靜的關系, 亦是陰陽虛實的關系, 虛實結合可以完美表現出精神, 情感營造出意境美。
虛實在標志設計中的表現形式除了動感以外就是留白。空白作為具有象征性的符號, 成為托物寄情、營造意境的一種手段。古人的“妙在無處”“計白當黑”與“空處妙在通幅皆靈”, 都是體現空白的妙處。在不同的氛圍下, 達到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如果說寧靜、悠遠、空寂、蕭疏等意蘊無窮, 這也是空白表現意境最有力的一面。設計不是對一件事物的摹寫, 而是在表達出感受的同時, 表現出更為深遠的意境。利用空白把握強弱, 用有效、簡練的形, 以多勝少, 計白當黑, 可以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 升華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G20標志中, 橋與橋的倒影體現了中國人對虛實關系的認同。觀者準確捕捉到主題同時可以欣賞到水天一色的杭州, 感受到杭州的藍天白云、水墨淡彩, 這充滿美好希望的意境美的畫面。不僅美在橋、水, 更是美在人文、美在中國人的人文情懷。印章不規則的邊緣與飽滿的中國二字, 同樣也體現了虛實相生。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空隙留白、文字與圖形的穿插, 讓整個標志靈動起來, 表現出內在的神韻, 營造出深遠悠然的意境之美。
(三) 聯想與想象、情景交融
所謂聯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 心理學上指由對甲事物的感知, 激發起對乙事物表象的回憶。形成聯想的客觀基礎是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 聯想是一種思維模式, 是一種自然而然、順水推舟的思維, 不與“美是無所為的所為”而相矛盾。欣賞者的欣賞和聯想, 無論是創作者所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 其積極作用在于加深對作品的感受和認識, 擴大審美的效果。
在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時, 想象顯得極其重要。在藝術美的實現過程中, 藝術家對藝術形象的重新架構、組合, 最后創造審美趣味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中, 想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化物為情, 情景交融” (2) “沒有情景交融就很難產生意境” (3) 。意境的營造過程中, 不僅將感受、情感、性格傾注于物于景中, 更是把物的姿態、形態、氣質吸收了進來, 將主觀想法與客觀事物完美結合, 達到物我同一。
所謂意象物化, 即審美創造者把前一階段頭腦構思中形成的審美意象, 通過物質的手段固定下來, 創造出能夠訴諸人們視聽感官的、具體的審美創造物。審美意象的形成, 并不等于說美的事物已經創造出來, 還必須要經過審美創造主體的艱辛勞動和精益求精的刻苦探求。設計師要處理好特定的“景”與特定的“情”之間的內在聯系。
G20標志中, 設計師聯想到主辦地杭州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被稱為“千橋之城”, 橋也是杭州的特色文化;同時橋也是連接雙邊、構建機制的載體, 用橋可以體現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真心溝通、互相交流。G20標志貼合世界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 體現中國打造命運共同體的意愿。除了橋, 還有G20的“0”與橋洞完美切合, 在引人遐想的同時, 也體現出峰會是一個團結融合的過程, 借此表達圓桌會議的精神。
結語
意境體現了中華文化“和合”哲學的相關理念, 是物與象、情與景、虛與實的和諧統一, 是主體思維意識中的意象與客觀物象之間互通后, 所形成的意識的對象化及其意義的現實化過程, 從而完成了對生命精神的“超以象外”。標志設計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圖騰, 到后來的旗號、族徽, 與生產勞動有關的工具或戰爭、祭祀等的標記。到20世紀中葉, 標志在國際上得到了普及, 但是我國標志設計中能夠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確實不多, 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這是為什么?要如何才能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設計師應從中把握規律、本質、精神內涵, 尋求更多的創作靈感。中國傳統文化不應該受到忽視, 也不能被忽視。文化自信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所要做到的, 沒有民族化, 也就沒有世界化, 民族化越是充分發展, 世界化才會更加豐富, 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基本法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對于民族的認同感也成為必然的話語, 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每位設計師對民族藝術精髓的繼承。設計師只有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民族文化相結合, 才有可能設計出屬于自己的民族風格以及個人情感的設計作品。但繼承并不是生搬硬套傳統文化, 也要學會吐故納新;既不能放棄追求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也不能放棄對外來技法的吸收。一味跟隨別人的步伐會失去自我, 而一味地墨守成規會被時代所淘汰。設計師要用現代的思想觀念審視傳統文化, 用長遠的發展眼光結合傳統優秀文化, 成就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李昌舒.意境的哲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3
[2]陳路云.聽朱光潛講美學[M].合肥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6
[3]宗白華.美學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
[4]藍光增.說意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9
[5]孫海均.標志設計的意境美[J].美與時代 (上) , 2012
[6]張文濤.論現代標志設計中意境之美[D].南京師范大學, 2013
注釋
1 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506.
2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2009:29.
3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3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