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引領”內涵的視角,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的把握與表現,結合美術創作的規律和方法,以代表性較強的太倉地域文化題材為研究載體,挖掘婁東文化所蘊含的優秀人文思想和道德倫理取向。重點凸顯其在當代社會意識形態下的審美價值與教化功能,并結合《時光風物——南園遺韻》漆畫作品創作這一個案,從構思、立意、元素攫取、圖式特征、審美表現等創作環節入手進行梳理與分析,來論述太倉地域文化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表現,以期能對本土其它文化題材的美術創作給予更多啟發和借鑒。
《文化藝術研究》(雙月刊)創刊于2007年,是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戲劇藝術刊物。發表最新創作整理的優秀劇本(包括現代劇、新編歷史劇、經整理加工的傳統劇),當代著名藝術家及藝壇新秀的藝術經驗和勇于探索的心得,同時發表有關戲曲改革和現代戲劇創作方面的理論及有關戲劇史料等文章。
一、文化引領的內涵解讀
“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經濟相輔相成,互為推力。縱觀歷史,無論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歐洲13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文化的繁榮發展都對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產生了質的推動,使社會發展向更高級的、更先進的社會秩序邁進。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建設中,我黨提出要鞏固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用先進文化引領小康社會文化思潮,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并明確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深入人心,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習近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源泉,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可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了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有選擇的繼承與創新。我們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文化,而從秦漢至明清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相對于現代文明而言,傳統文化根植于封建社會土壤,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帶有強烈的封建色彩與歷史糟粕,新時期對傳統文化的選擇,實質是吸納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特別是與現階段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基因與道德規范,在新起點上推陳出新,創造出新文化。
三、挖掘婁東文化題材的現實意義
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婁東文化與其它地域性文化一樣,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演進中,由于區域自然環境、生活習俗、人文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積淀。太倉地處長三角腹地,東接上海,西臨蘇州,因地處婁水之東,古代又稱婁東,自古以來經濟發達,文明昌盛,宋元之際由于港口的開發,海上漕運和海外貿易的興起,逐步完成了從一濱海集鎮到“朱門大宅,不可勝計,琳宮梵宇,列若鱗次”的港口城市的飛躍。太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吳國屯糧建倉、元朝開埠海運、明代鄭和起錨,既有江南絲竹、舞龍舞獅等特色民俗活動,也有“明清吾邑園林之首”的造園歷史文化,更有以王錫爵、吳梅村、“婁東四王”等為代表的人文化積淀。通過對這些傳統文化素材的梳理分析,可以發現,婁東文化題材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史實與歷史人物符號具有廣泛的認可度與知名度,且有可觀的實物資料遺存,直觀性較強,題材維度多樣,類型豐富。如引領清朝近三百年畫風的“婁東畫派”,就形成了以“婁東四王”為代表的區域文化典型。
2.受吳文化尤其是江南園林文化的影響與輻射,太倉曾擁有“明清吾邑園林之首”的婁東園林文化現象。雖遭歷史破壞,但古籍資料記錄詳實,更有明代蘇州畫家錢轂《小祗園圖》傳世,至今的弇山園、南園仍保留了婁東園林的部分遺跡。
3.地域風俗與民俗活動映射出樸素的自然主義觀念,以及對美好事物、生活的向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道德倫理思想。南郊皇姑塘牛郎織女的傳說、舞龍舞獅、雙鳳民歌都是發端于婁東民間鄉土的民俗文化。
從上述特征可以看出,太倉地域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歷史遺存,大量的歷史文化訊息有待挖掘與開發,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探討、研究婁東文化的價值所在。
首先,作為地域文化來講,婁東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在傳統文化的共性與地域文化個性的共同滋養下逐步形成的,研究婁東文化,實質是對傳統文化地域性特色的研究,是在更具體的文化素材中探求影響地域群體價值觀因子的必要途徑與手段。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婁東文化題材中梳理具有相同文化內涵與價值觀追求的題材要素,進行再創作,即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發揚繼承,也是核心價值觀結合地域特征,深入受眾情感認知的最佳路徑。
其次,地域文化是區域社會群體共同維系的情感紐帶,是一座城市歷史文脈的充分體現,是特色發展的最為直接的依據之一。新的歷史時期,在太倉實施“以港強市”,打造“現代田園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中,漕運文化、婁東園林文化無疑是最具歷史文化價值與啟迪意義的歷史依據。
第三,婁東文化具有極強的人文教化功能。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群體難以磨滅的共同文化記憶,對維系群體價值取向具有“基因”效應,因此,挖掘婁東文化題材所蘊含的優秀人文思想和道德倫理取向,引導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提升群眾思想道德素質,都是最為生動、親民、接地氣的宣傳教育素材。可以說,挖掘婁東文化,提煉精神內核,是“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具體化、地域化、本土化實踐。是用傳統文化土壤滋養現實人文情懷,在人文思想層面有很強的人文教化功能。
四、《時光風物——南園遺韻》漆畫創作思路與過程分析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圍繞核心價值觀主題的把握,從挖掘婁東文化所蘊含的優秀人文思想和道德倫理取向為出發點,以凸顯當代社會意識形態下的審美價值與教化功能為重點,通過繪畫的形式,本土的素材,對太倉地域文化題材美術作品進行創作分析,以期能對同類型題材的創作與表現積累經驗。本項目為漆畫組畫創作,素材取自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太倉本土園林——南園,通過梳理、攫取南園傳統建筑結構與園林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與南園相關聯的歷史文化記憶,運用“解構——重組”的造型理念,采取拼接、疊壓、錯位、透疊等藝術處理手法,構建全新的視覺表現圖式,營造出“文化碎片式”的畫面空間氛圍。作品著重體現太倉城市文化中的歷史文脈氣息,以當代審美情境詮釋傳統文化底蘊與人文關懷價值,喚起人們對母體文化的價值認同與精神共鳴,彰顯地域人文特色。以可視的藝術形象來呈現主題,使抽象的文化記憶、歷史記載變的更為直觀生動。可以簡化受眾接收人文訊息的渠道,以美的形式傳達作品主題寓意,具有很強的審美功能。
1.主題表達
(1)南園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碎片,是太倉本土文化的重要記錄者與見證者。除南園的主人明代萬歷年間首輔王錫爵外,明清大家如王時敏、董其昌、吳村梅、文徵明、王世貞、張南垣等等都在南園留下了歷史印記,成為太倉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品通過對南園建筑造型、文化符號的描繪與審美表現,旨在呈現建筑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歷史文化價值。
(2)彰顯“持身之潔”、“時懷明德”的浩然正氣。幾百年來,有許多明清文人、官員及當代研究者對王錫爵的崇高人格、煌煌相業給予了高度評價,諸如晚明學者、文學家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載“今上(指萬歷帝)輔相中,以予所知,持身之潔、嫉惡之嚴,無如王太倉相公”;又如晚明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王文肅公荊石先生像贊》載“浩然剛大之氣,蒼然奇古之骨,沛然江海之文,挺然弦矢之直。報主心丹,憂時發白”等等。作品借古喻今,把相關古籍資料、文字、圖像等元素通過寫實表現的手法融入畫面,直觀傳達南園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及其對現時代的關照。
(3)古代南園為王錫爵賞梅種菊處,清初又經王錫爵之孫、“婁東畫派”創始人王時敏加以拓建,并邀請當時疊山大師張南垣主持營造,頂級畫師與精湛壘石匠師的珠聯璧合,使得古代南園兼具造園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雙重審美特性,并成為“清代以來吾邑園林之首”,它是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環境的物化形式,其造園思想深刻反映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作品通過對南園建筑元素、景觀元素的刻畫與描繪,體現“泉石清流”的自然生活理念,倡導健康、綠色、節約的生活態度。
2.創作思路
漆畫創作兼具大美術創作的共性規律與漆媒材自身的個性表現,本項目作品的創作,既包含了對南園景色“泉石清流”的審美表現,還包含了與南園有關的歷史文化特別是以王錫爵為代表的“持身之潔”、“時懷明德”等人文因素的主題表達。如何通過恰當的圖式、技法、語言整合素材,構建出“文化碎片式”的空間場景,增加畫面的可讀性,提升畫面的文化喻意,是本作品創作的關鍵訴求點。
(1)通過查閱古籍資料、老照片,收集與南園相關聯的歷史文化記載,結合實地寫生,采集南園傳統建筑結構與造園文化的典型要素。
(2)圍繞收集素材,運用“解構——重組”的造型藝術理念,采取拼接、疊壓、錯位、透疊等藝術處理手法,進行創作草圖構思,力圖構建全新的視覺表現圖式。
(3)完善創作構思,進行創作表現,營造“文化碎片式”的畫面空間氛圍。綜合多種漆畫技法,運用恰當的漆畫語言進行創作表現,力求以當代審美情境詮釋南園的傳統文化底蘊及其人文價值。
3.素材采集
通過現場寫生、查閱文獻資料,收集與南園相關的圖像、文獻素材,并進行梳理歸納,挑選有典型、有較強表現性或可讀性的創作素材。見下表:
4.表現手法
查找、比較類似題材作品的創作表現方法,對后現代主義繪畫特別是解構主義繪畫的圖式與理念進行深入了解。
5.構圖釋義
對所收集素材的屬性、色彩、質感肌理、大小等要素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審美表現分析,運用拼接、疊壓、錯位、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位置關系與組合形式處理,確定畫面基本圖式結構。畫面視覺效果與氣氛營造側重于元素意義的傳達與解讀,避免了過于關注物之形而忽略物之性的簡單再現。
6.調整修改,完成創作
從畫面氣氛出發,整體考慮漆媒材與表現技法應用,對個別元素、畫面局部進行表現性嘗試,確定畫面材料語言格局。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藝術表現原則對作品進行深入刻畫與表現。
五、結論
1.作品創作前后歷時近5個月,從素材收集情況看,文獻資料較為豐富,能從多個維度對南園歷史文化、王錫爵功績與評價進行梳理分析。而圖片與實物素材收集難度較大,現有南園歷史風貌為九十年代重建,且夾雜了不屬于南園的歷史遺跡,因此,作品并沒有選用現有南園實物素材作為畫面要素進行表現,而是在大量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詩意的表現”出發,收集有關南園的精神文化要素進行形而上的視覺呈現,諸如對“素芬自遠”、“泉石清流”等語義意義的挖掘。
2.從主題反映與表現上看,作品重在畫面整體氣氛的營造,沒有過多的進行景色描繪,主要視覺要素有:建筑結構、黑瓦白墻、太湖石與梅花,其中“梅花”是唯一直觀、寫實的視覺主體,凸顯高風亮節、素芬自遠的主題思想。畫面大面積的朱紅色天空表現,取自描述王錫爵“報主心丹”的忠孝氣節。作品運用切割錯位、疊壓重組的表現方法,基于構成圖式的審美理念,以新穎的視角對主題進行了創作表達。
綜上所述,本項目從南園的物質性與文化性兩方面入手,采用漆畫的形式系統的進行創作表現,以主題性的視角關注并挖掘南園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比較新穎且具有針對性的創作嘗試。對于太倉地域文化而言,用繪畫的形式與語言再現婁東歷史文化價值及其現時代意義,以可視的視覺形象呈現南園文化的精神內核,弘揚“持身之潔”、“時懷明德”的傳統人文思想,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地域化、通俗化實踐。在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無疑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同時,從微觀的角度看,也為婁東歷史文化題材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提供了最為直接具體的參考和借鑒案例。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63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劉煥明,張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J].藝術百家,2014.5:32
[4]季羨林.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6:35
[5]中共太倉市委宣傳部,太倉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婁東園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12:1
[6]高居翰,黃曉,劉珊珊.中國古代園林繪畫:不朽的林泉[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8:89-95
[7]太倉市檔案局.婁東園林圖說[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1:5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