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其詩被譽為“詩史”。《登岳陽樓》為杜甫晚年創作,是一首內涵豐富的五律詩,筆者嘗試站在“仁者愛人”的思想角度,感受杜甫“涕泗流”的哀嘆,分析詩中所體現的博大情懷。
《春秋》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自古以來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說法,登上19.42米的岳陽樓,可以將八百里的洞庭湖盡收眼底,五十七歲的杜甫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登上岳陽樓,書寫自己的所思所感,鑄就了“盛唐五律第一詩”——《登岳陽樓》。這是杜甫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在落魄顛簸中寫出的內心獨白。如果僅從字面上去研讀、理解,根本無法感知杜甫復雜的內心情感,唯有順著作者的生活境遇去想象,才能與作者產生隔空的交流。不同的讀者對詩的解讀也有所不同,究竟是表達自己漂泊一生、老無所居的無奈,還是再現安史之亂后的人間疾苦,亦或是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復雜的情感令我迷惑。直到我閱讀了昆明戴瓊媛老師的《一曲博大而悲慟的挽歌》一文,看到戴老師從《登岳陽樓》中挖掘出杜甫的儒學思想,才恍然大悟。基于此,我對杜甫的“仁者”情懷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一、“以小見大”的詩意
《登岳陽樓》
杜甫(唐)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的首聯,用“今上”對應“昔聞”,形成了時間的一條線,給讀者穿越時空的迅快節奏感,也無可抑制地表達著杜甫內心夙愿得償的歡快心情。對“洞庭水”和“岳陽樓”兩個景觀簡單直接的表述,給人以直觀的空間定位,同時也為后面詩句的氣勢奠定了基礎。可見,這首詩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給讀者留下博大之感。
接著在頷聯寫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雄壯詩句。“吳楚”二字是地域的表達,也是歷史的再現。地域上看,洞庭湖分隔了吳楚兩地;歷史上看,再現了吳楚兩國刀兵血火的爭霸戰場。“坼”這個字,一語雙關,透出了兵家之爭的亂象,也是對安史之亂之后軍閥相爭的斥責。“乾坤”二字,脫離了“岳陽樓”和“洞庭水”的實際,而是運用聯想與想象,將視野擴寬,看到的是朗朗乾坤的天地。
頸聯,杜甫并沒有沿著大境界繼續拓展,而是將筆鋒一轉,道出自己內心的辛酸與悲苦。全詩境界突然從渾厚深沉的乾坤氣勢縮小成低沉頓挫的個人情緒,從大到小,從高亢到悲抑,堪稱神來之筆。其中,“親朋無一字”,盡顯漂泊一生的心酸;“老病有孤舟”,身患疾病,缺衣少食,臨近生命的終點,卻只有一艘船陪著自己。面對著汪洋浩大的洞庭湖,詩人的生存空間卻狹窄到不能再小,身世孤單之感便越來越濃。
二、“仁者愛人”的情懷
杜甫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積極向上,渴望有一番作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便是杜甫年輕時立下的遠大政治抱負,但是現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為官不利,居無定所,長期漂泊,最終凄慘離世。杜甫用文字記錄人間疾苦,“先天下之憂而憂”,這種思想恰恰與儒家提倡的“仁者愛人”相符,所以,杜甫是一位“仁者”。
《登岳陽樓》中,杜甫并未從洞庭湖驚人的面積和浩瀚氣勢進行描寫,而是著重凸顯洞庭湖見證歷代王朝的興衰、目睹著國土的蒼桑的“歷史見證人”形象,將大唐帝國連年不斷的亂象隱晦地表達出來。詩里面,深深藏著杜甫寬廣的胸懷和對國難民災的優慮。
其中“日夜浮”三個字,借用虛描的方式,表面上實在寫洞庭湖的乾坤氣勢,實際上將歷史和現實的背景全都鋪排開,表達了詩人時時為國為民擔優焦慮的強烈感情,也為后面情感的渲泄做鋪墊。
而“涕泗流”則寫出了安史之亂之后,面對軍閥割據、山河破碎的現狀,杜甫雖依然心懷理想,卻“英雄無用武之地”,更苦身體大損,疾病糾纏,一切都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杜甫憑欄而泣,是憂國憂民的“仁愛之心”使然。
杜甫留下的眼淚,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離愁別緒多情之淚,也不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凄涼之淚。這是一個老者飽經蒼桑的成熟之淚;是深諳人間冷暖的釋然之淚;是飽讀詩書擁有哲學思想的睿智之淚;是渴望報效國家卻身殘體弱的悲壯之淚;是仁者博愛人間疾苦的悲憫之淚……這復雜的眼淚,實質上就是英雄不屈的淚,抗爭的淚。
都說男兒流血不流淚,當年杜甫老人的淚水,讓我震撼。他仿佛在告訴讀者,雖已“老驥伏櫪”,卻仍然“壯心不已”;他仿佛在告訴讀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會將他全部的愛留在人間,留給人民。
無疑,詩人杜甫已經可以被稱為“仁者”了。
參考文獻:
[1]梁玉軍.試析杜甫的天下情懷[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36):65.
[2]孟祥浪.放飛想象,解讀古詩內涵,走進杜甫的情感世界[J].新高考(升學考試),2015,(07):55-5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