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影視作品層出不窮,越來越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本文闡述了影視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一步闡述了傳統文化對改編影視作品的意義。
本文源自銀幕內外【2020年第6期】《銀幕內外》是一本國家正式批準,面向全國發行的,有著20多年歷史的期刊雜志。從本年度起,雜志社針對紛繁雜亂、令人無所適從的雜志刊物市場,對本刊作出了全面調整。重新定位,并重新提出“世家”這個概念。因此,《銀幕內外·世家生活》以全新的面貌登場。本刊著力于多角度刻畫世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讀者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除此之外,揭示了豪門背后的潛在商業規則與影視圈內的情感糾葛等等。
一、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的爆炸式拓展,傳播媒介五花八門,影視作品亦要與時俱進,探尋當下觀眾的審美心理,單純的故事性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審美文化,而需要將外在形式、故事情節、內在精神等多元素融合進行創新。快節奏的生活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虛,亟需具有精神內涵的作品來汲取養分,如果能將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藝術的手法應用于影視文化中,讓影視作品更加厚重,這不僅迎合人們的需求,更能增加影視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性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其涉及范圍極廣,因此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及內涵解釋都存在著爭論。本文所提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實踐性,指的是“從遠古開始流傳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存在社會的各個領域, 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這種習慣力量發揮著無形的控制作用, 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具有繼承性。因為傳統文化范圍極廣,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所以在研究其傳承與創新時,我們傾向于選取浩瀚的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點帶面。文學作品是借助語言工具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認識與情感,力求喚起讀者對人生、社會的思考,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
三、影視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去粗取精,展現時代性
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撐,文學作為反映時代生活的一面鏡子,能夠折射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改編為影視作品過程中要關注其時代性,從小處著手,去粗取精。說到時代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原著作者是香港小說家李碧華,影片圍繞著段小樓和程蝶衣兩位京劇伶人近 50 年的悲歡離合,用熟練的電影語言細膩剖析了人性,極富時代特色, 展現了對特定時代小人物的生存環境及傳統文化的思考,影片 不乏對人性的拷問、對社會狀態的反思,是中國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
(二)革故鼎新,提升內涵底蘊
如果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支撐,再貼合實際、再新穎的表達也成就不了經典,五千年的歷史,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經歷大浪淘沙篩選出來的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字,這些文字中凝結的傳統文化要素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礎,是能夠烙上 中國印記的外在文化形象,也最容易引發大眾的心理共鳴。毛衛寧導演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遙,講述了貧苦出身的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在艱難困苦中掙扎,面對各種壓力、困
難和挑戰時,相互扶持,各自承受,雖歷盡苦難,依舊秉承本心, 堅守最初夢想,執著追求美好的愛情。
《平凡的世界》為觀眾展現的不只是原汁原味的陜北文化, 更展現著其深處潛藏著的根深蒂固的傳統儒家思想。這種對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灌輸是通過人物形象的言行舉止來塑造的,不僅提升了影視作品的文化底蘊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亦是一次傳承。陳凱歌導演的影片《黃土地》由柯藍散文《深谷回聲》改編,影片中的大片黃土地不僅是故事情節鋪陳需要,中華兒女素有炎黃子孫的稱號,黃土地更寄托了國人的特殊情感。因此說革故鼎新,具有時代性的文化元素、文化象征可以使影視作品增加文化底蘊與內涵。
(三)與時俱進,激發觀眾興趣
某些文學作品因其獨有的時代性而不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創制者能夠結合當下社會實際,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則既可以
激發觀眾興趣,又容易引發共鳴。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歸來》改編自著名作家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相對于原著,張藝謀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小說中 68 年里波瀾壯闊的歷史和情節,
縮減到影片中的 5 年,蔡貽象在《“張藝謀電影”對文學資源的創意性運用》中認為張藝謀這是語境改編,電影取名《歸來》雖然淡化了個人與時代背景,但通過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情感,反思當下。即便沒有正面刻畫歷史,但觀眾還是能窺見歷史,還是能領會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責任與擔當。當前電影的受眾越來越傾向于年輕化,在現實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如果還是一味地著力還原,那么將無法引發年輕受眾的共鳴。影片中處處顯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觀眾在觀影時非但沒有違和感,反而覺得制作精良,這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表達。
四、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對改編影視作品的意義
(一)傳承與發展的載體
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歷史發展特點,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才能對其實質進行把握,才能進一步的傳承傳統文化。這就要求創制者在改編文學作品過程中,要聚焦于作品創作的時代,分析當時社會語境下所聚焦的文化,然后與當今時代結合,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以傳承寶貴的文化財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豐富多元,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愈加精細,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人的個性被壓抑,面對這一社會問題,部分影視作品將鏡頭轉向天然無污染、保持原始風情的村落,創新利用傳統文化來吸引更多人回歸自我,找尋個性。
(二)創新傳統文化賦予影視作品“精氣神”
中國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傳統文化熏陶中孕育出來的,影視作品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傳播途徑,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有效介入也為影視作品增加了文化底蘊,使影視作品更加富有“精氣神”。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 文化領域“強勢文化”的全球“霸權”,導致了“弱勢文化”的邊緣化,外來的影視作品讓時下的年輕人容易忽視了本土文化、遺忘了傳統文化。國家的根與魂被漠視,長此以往危害不容小覷。近年來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并被相繼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比如
《盜墓筆記》《瑯琊榜》《老九門》等。從這些熱播的電影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像《瑯琊榜》這種體現忠義、信
念等主流價值觀、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往往能夠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原著中有許多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描寫,電視劇則保留了這些細節,從而側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
《瑯琊榜》中霓凰得知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后,兩人見面行禮時, 她不再抱拳還是致以萬福,用禮儀來反映人物內心情感,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傳統文化元素。
五、總結語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過程中要保留底蘊,理應體現時代追求,弘揚主流價值觀。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之中, 要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如果改編中的融合僅僅局限于膚淺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實質層面,則不能體現出東方神韻,而如何將延續千年的儒家文化要義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主題情節故事中,才是深層次的傳承與創新,才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任夢池,張建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影視作品中的應用和融合[J].電影評介,2018,(10):38-4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