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達斡爾族歌舞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我國少數民族藝術領域中搖曳生姿。其蘊含的藝術元素,自然也具備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氣質。這種寶貴的傳統藝術元素,應以恰當的方式融入高校藝術領域的課堂教學當中。尤其是在舞蹈表演專業上,達斡爾族歌舞的藝術元素具備較高的教學應用價值。這種應用,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來說,也是一種頗具實際意義的探索方向。
趙琳, 黑龍江民族叢刊 發表時間:2021-09-17
關 鍵 詞: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高校舞蹈表演;教學應用
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其中尤以歌舞藝術成就最為突出,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流傳至今。達斡爾族歌舞中的藝術元素,以其嚴謹的科學方法,遵照客觀的教學規律,通過借鑒一線教師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經過大膽而細致地嘗試,完全可以巧妙地融入到藝術色彩較為濃郁的高校舞蹈表演專業的課堂教學中。藝術元素涵蓋的人性光輝,如想象力本質、創造欲望衍射、審美能力互動映照等,都與大學課堂教學中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尤其是在藝術類專業的拓展性教學中,將上述元素引入,既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也使得教學層次和教學吸引都得到了提升,同時在潛移默化之間實現了對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和弘揚。
當然,從一種藝術上的挖掘到教學中的應用,必須經過嚴謹細致的辨析與甄別,最后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去檢驗。達斡爾族歌舞中的藝術元素,可以先藉由部分課程的理論學習和訓練實踐進行漸進式融入,待主客觀條件成熟,再將這種“融入”規范化、系統化并深入化,使之成為一門頗具特色和助益的單獨課程。而這種推進,同許多新興學科或課程一樣,必然伴隨著摸索與陣痛,也需要團隊力量的持續支撐與反饋數據的大量對照,可謂不易也。百尺雄城起于基石,對于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融入高校專業教學的初始考量,恰恰是推動這一應用研究的關鍵一步。
一、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
遵照藝術領域的一般規律,對于達斡爾族歌舞這一表演形式中的藝術元素進行提煉與挖掘,必須與該表演形式所誕生的人文、自然環境相比照,對于歌舞來說,人性的折射、天性的釋放以及情感的宣泄,主要由客觀外物環境所決定。
達斡爾族歌舞同許多少數民族藝術形式一樣,有較強的即興特征。由于達斡爾族的歌舞起源于漁獵之中,詞、曲、舞往往因時因地而勃發,同時達斡爾族的歌舞都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因襲傳承,一些歌舞的曲式、歌詞和動作還會在傳承過程中產生主客觀上的變化,所以不論是在源頭誕生上,還是在傳繼完善過程中,這種“即興”的特征都極為突出;在樂曲當中,體現為單句體重復的曲式結構、五聲調式音階的調性特點、上下級進的旋律曲調[1]。這種即興,因為在長時間的創作表達中散布于形式多樣的作品里,帶有達斡爾族固有的藝術展現手段,因而也逐漸成為一種可統計的定式。
同時,由于達斡爾族人的居住地為北方較為寒冷地區,在這樣的環境中,造就了他們漁、獵、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剽悍勇毅、自由奔放的族群特征,這自然在達斡爾族歌舞中也呈現出來。以這些背景內容為參照體系,結合音樂、舞蹈外在特性進行對比歸納,首先可以得出該民族在歌曲表達中的規律性特征:一是音律短促而調性變化鮮明;二是音強交替升高而核心音區不變;三是嘯音蘊于延長音域而不顯突兀。其次,在舞蹈的風貌特征上,所得出的相應規律也清晰可辨,如肢體舒展中偶現的爆發力動作、額頭上揚時明顯的眉目皆張、舞型衣飾協同律動所釋放的豪邁氣息等。
在這些核心特征基礎上,達斡爾族的歌舞也在時光的演化中呈現了多種多樣的分類和特色。比如以山歌為源,在詞曲是否固定上有著較為嚴格區分的“扎恩達勒”;從內在到外在都發展到極為完備的歌舞皆重的“哈庫麥勒”,這里要強調的是,“哈庫麥勒”中的舞蹈樣式與類別,劃分的極為嚴整細致,這在北方少數民族藝術形式的保存當中,是較為難得的;還有調式類型有明確分類的說唱“烏欽”[2]。
這種直抒胸臆、活潑外放的藝術元素,既在形式上分類豐富,又在內容上傳承完整,在數百年的傳承中,在達斡爾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捕獵、漁牧、風俗等各方面積淀了諸多體驗與感悟,綻放著這一北方少數民族極具族群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光彩。
二、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對高校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上的助益
在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向有兩點:一是專業領域,包括知識獲得、技能掌握,簡而言之,理論與實踐也;二是意識領域,涵蓋心理承受、心態調節與道德、思想、觀念的塑造,當然也包括審美能力上的雕琢。由于歷史原因,在教育的整體追求上,都以考試為前提,這樣就造成了意識領域教育的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當然,這個原因既有主觀的人為影響,也有客觀的環境必然。只注重“教”,而忽略“育”,造成了諸多教育問題的出現,高分低能和“學習機器”只是外在表象,精神信仰和正確理念的缺失才是內在的頑疾。而藝術類課程和藝術元素的融入,對人的健康情緒和良好心態的形成有極大的帶動作用,從而對“美”的追求,自然會貼近“真”和“善”。
高校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中,任何藝術活動的要素,都離不開對人性的刻畫和描述,對各類藝術元素的需求是直接的,也是必要的。所以,藝術的相通性,最終都是指向人性。舞蹈表演專業所圍繞的教學目標,即是舞蹈動作和樂曲節奏,兩者互相依存,不分主次。它們都是人的思想情感、性格愛好、情緒變化或者主客觀刺激下的衍生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會帶有相應的、極具特色的不同種族或者不同人性的自身屬性,而達斡爾族歌舞的自身屬性,這種源自于北方冰天雪地下古老民族的藝術元素特征,恰恰能夠為舞蹈表演專業教學帶來足夠的營養。
(一)教學中學習視野和學習興趣上的助益
學習視野是我國當前所提倡的素質教育中逐漸被重視起來的一個研究對象,它既包含了學習組織者對學科知識的前沿展望和應用前景的考慮,也涉及到學習者自身對外延學科內容的探索和相關領域知識營養的汲取。
高校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在現代文明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沒有與天地自然搏擊從而獲取資源的條件,自然也就沒有這方面的直觀體驗。而我國無論是基礎教學材料還是高等學府的教材內容,都鮮有這方面的介紹與分析。所以,少數民族舞蹈藝術在拓展學習視野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資源,尤其是達斡爾族歌舞當中涉及到漁、獵、牧、戰等內容的藝術元素,自然帶給學生極為新穎的學習視野。在舞蹈表演的各門專業課中,其實都是從舞蹈動作和樂曲節奏這兩方面著手進行學習、實踐的,那么在引入達斡爾族歌舞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悟,必須進行藝術元素背景的描摹與分析。當一幅幅古老的畫卷,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在老師的講解下,徐徐展開,學生們看著那些身著“果羅穆” 和“鳥形”皮質長袍的達斡爾族人圍著篝火翩翩起舞[3],聽著或蒼涼、或悲壯、或豪邁、或激越的 “扎恩達勒”仿佛穿越茫茫白雪而來時,這種極富特點、別有洞天的場景,必然會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使其在學習動力上有明顯的提升。
這種學習動力的提升是極為重要的,學習興趣是提升學習動力的前提,也是當前高校教育的一項重點課題,廣大高校教師圍繞這一課題進行了長久的、多方面的探索。時代在不斷前進,生產力、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得途徑也在不斷變化,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必然隨之進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不能停滯、僵化,總是要及時注入新鮮血液。而在舞蹈表演專業中,富有特色的少數民族藝術必然會成為教學中可借鑒內容中的著眼點,尤其是這種具有即興創作特征的達斡爾族歌舞,形式極為鮮明,在科學合理的引導下,在直接生動的多手段示范帶動下,必然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使其獲得更充足的動力去深入學習并研究其特點與規律。
(二)教學中學習氛圍和文化熏陶上的助益
學習氛圍究其本質來說,是對人的整體狀態的探討。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桌椅、溫度、色彩、聲音等客觀外物因素,又比如心態、情緒、信念、文化環境等主觀意識因素等。高校的學習氛圍絕不僅僅是教學硬件上的設置,更重要的是營造出學習過程中的舒適感和學習欲望上的提升感。
達斡爾族歌舞類型多樣,歌曲上節奏變化較多,舞蹈曲風奔放熱烈,在教師的帶動下,在課堂上比較容易形成愉悅歡快的互動環境,而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會得到明顯增強,學習活躍度和探究心理也會隨之提升,旋律節奏和動作樣式的領悟效率就會有所加強。而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場景,往往是在實踐性較強的舞蹈教室或音樂教室當中,這樣一來,在了解和掌握達斡爾族歌舞的過程中,借助于主客觀因素上交織而成的良好學習氛圍,可以不斷結合舞蹈動作開展旋律辨析活動,進行更為直觀上的鑒賞、體驗與研究。
所謂文化自信,就是由長久而系統的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所建立起來的,而文化熏陶更是關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我認知的完整性和深刻性的呈現。高校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由于從高中階段就開始準備藝考的因素,文化成績要求比較低,因此在文化底蘊上是有所欠缺的,如果能通過對一種少數民族歌舞的學習而比較全面地了解該民族的文化與歷史,無疑對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是有助益的。
(三)教學中學生使命感與綜合素質提升上的助益
對達斡爾族歌舞的系統學習,會讓學生逐步意識到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充滿自豪感,更會產生保護與傳承這些特色文化的使命感。而這種使命感給學生們所帶來的人生影響,不僅僅是保護與傳承,更為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是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史所噴薄而出的昂揚氣勢。對于我們當代高校的大學生,尤其是對于舞蹈表演這樣的純藝術類專業學生來說,使命感及其后續責任感、文化自信、恣意昂揚等心態意識的形成,如果僅僅通過傳統的說教進行,其效率和效果都差強人意;但是在潤物細無聲的少數民族歌舞學習中,這一切不僅進行得自然和諧,而且成效卓著。
達斡爾族歌舞中蘊含的“戰天斗地”漁獵思想和惡劣氣候、地理環境下的樂觀豁達性格,也會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不斷受到心靈上的沖擊和洗禮。在當代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長大,沒有忍饑挨餓、流離失所和捕獵取食這樣的經歷與體驗,又經常受到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干擾與影響,在十八九歲這個敏感、多疑、軟弱甚至極端的情緒較為容易出現的年紀,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出現也屢見不鮮。因此,通過達斡爾族歌舞教學中的各類資料和教學引導,學生們去貼近這樣一個飽經磨難與滄桑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去感受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依然苦中作樂的人生態度,以此激發學生想象力和辨析力,逐步培養他們開朗、陽光、勇敢和自信的品格,自然能夠在提升綜合素質上有所助益。
三、高校舞蹈表演專業在教學中對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的具體運用
(一)舞蹈表演專業特性和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的教學運用切入點
一般高校的舞蹈表演專業,包含的專業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論與實踐。而從專業本身的人才培養目的上,其特性表現為音樂、動作、表演和情感的統一。音樂既是背景,也是舞蹈動作的依據,它們齊聚于舞者自身,通過表情、眼神、服飾、發型等來實現表演上的沖擊力,最終釋放出情感,帶動舞臺氛圍,升華表演行為。所以從專業特性來說,教學要求上必須具備音樂牽引動作、動作釋放音樂的互動條件,而實現這一條件的切入點,就是情緒。達斡爾族歌舞當中的“哈庫麥勒”,恰好在情緒的轉折與變化上,與樂、舞有著完美的融合[4]。三層遞進的結構,使這種歌舞在起始以歌帶舞,先落入情緒底色與基調,樂曲上溫婉柔和、飄逸舒緩,在教學進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逐步醞釀發力,動作配合曲調;中場部分以舞帶歌,動作恣意暢爽,歌曲的動感性開始加強,在教學進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情緒加深、肢體力度和表現程度開始提高、表情呈現愈發豐富;而在高潮部分,伴隨著斗舞的出現,在教學進程中要引導學生情緒集中爆發、動作力度要實現針對性、表情與目光的變化更加劇烈等。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教學運用是以“情感”變化為切入點的,動作、歌曲和表演等都圍繞情感性質和情緒動態而進行,不管是舞蹈表演的專業特性,還是達斡爾族歌舞的藝術元素,都可以以之為軸心,糾纏熔融,和諧相助。在設置課程標準時,可以將實訓內容與課程目標進行協同,具體化到授課計劃時,一定要緊緊圍繞舞蹈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的,在授課活動中步步為營,扎實地設置實訓活動的難易度漸進順序,使學生在達斡爾族歌曲伴奏的適應上由淺入深,避免認知障礙的出現;在舞蹈動作的學習上,也要以動作拆解為先,逐步實現動作要領掌握的成就感之后,再將達斡爾族舞蹈的連貫性穩妥地實現。
同時,這種切入運用也可以借助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實現更好的教學啟發。比如哈爾濱體育學院在近期舉辦的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冰上舞蹈史詩活動中,將舞蹈與冰上運動相結合,恰當地融入包括達斡爾族歌舞元素在內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在整個活動的設計、研究、排練和表演中,學生自然對達斡爾族這個冰天雪地中綿延的群體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僅是在歌舞表達上,更是在文化特色上。當然,這種運用首先要建立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之上,在有了較為全面的基本掌握后,校園文化活動的群體帶動性才能更好地推動和反哺學習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點面相結合的循環體系的完善。
(二)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在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上的具體融入
首先,在教學設置上遵循融入的基本原則即學習目標的情感認同。一般在某一門課程或某一部分知識的初始學習階段,都要進行此項認同工作的導入。明確學習目標既涵蓋了知識體系的指向,又是激發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教育階段。在確定了“情感”這一切入點后,要構建學生在情緒共鳴上的依托。在對達斡爾族的文化歷史有所了解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制作帶有達斡爾族傳統民族服飾特色的舞蹈表演服裝,包括發型、首飾上的仿制等。這種教學活動可以加入圖片展示、視頻播放和資料閱讀等環節,教師借此機會向學生進一步展示達斡爾族的民族風俗文化,并盡可能多地將這些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制作過程中。最終,由于學生全程參與其中親手將圖樣實現為具體造物,所帶來的活動體驗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情感共鳴。
其次,在教學活動的展開部分要進行實踐實訓的層次化和細微化。訓練的層次可以依據訓練內容的特異而進行,根據內容建立不同的針對性訓練,這種針對性雖然是從內容上出發,卻可以讓學習者分區域、分小組進行逐一體驗。另外,細微化的實踐實訓對于歌舞表演來說,就是因循著歌曲、動作、表情、狀態、心態來逐一設置,具體來講,進行實踐教學時,可以先將學生分為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兩個部分。歌曲演唱部分主要選擇一些大家熟知或具有代表性的達斡爾族民歌進行演唱,達斡爾族歌曲的單句式復合使用較多,歌曲學習的難度不大,所以并不會對實際課堂教學產生阻礙。而舞蹈表演部分的重點在于情緒的釋放,特別是以“捕獵”的內容的展示,表演時要抓住打獵時謹慎觀察、細致追查、醞釀撲擊、勇猛搏殺、收獲喜悅與犧牲悲傷等情緒特征。將學生分為歌曲演唱組和舞蹈表演組并交替訓練的教學目的就在于此,體悟歌詞內容為一,追尋貼合歌舞核心情緒為二,最緊要的就是歌與舞在情緒上的最終統一。
再次,在教學活動的深入部分要進行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持續開發。這是所有學習活動中頗具難度又意義重大的環節,必須由教學組織者結合授課對象的實際特點進行充分的醞釀。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舞蹈表演學生來說,“動起來”和“想起來”是應該齊頭并進的兩項科目,有所思才會有所行,在教學內容上的合理預制,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參與意識與行動欲望。具體落實到教學活動中,達斡爾族歌舞當中的剽悍勇毅、自由奔放的情感特征,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融入,這種引導融入可以是現身說法式的示范,也可以是借鑒優秀素材的講解式示范。這里面可以引用翻轉課堂教學法,也就是教師設置表演情境,先讓學生藉由事先預設的達斡爾族歌舞視頻進行賞析,使學生對將進行的教學內容有較為新鮮而直觀的認知,并結合教師提出的表達要求刺激和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態度,此后在課堂上進行訓練時,進行難度上逐層遞進的演繹學習[5]。這里面,教師事先設置的表演情境,可以是冰天雪地下的牧獵,也可以是青年戀人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只要契合“剽悍勇毅、自由奔放”,就可以由學生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意演繹和改編。
最后,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提升部分———綜合拓展。當學習進行到此階段后,就要在基本的理論與技能掌握基礎上進行極富挑戰性的學習總結和升華。這一環節不僅對學習組織者的創意、謀劃和實施有較高的要求,又對學生將知識技能的演化能力有較強的考驗,也是對學習大環境(包括但不限于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學校的研習風氣與上層建筑支持)的較高訴求。在學生對達斡爾族歌舞的藝術特征有一定深入了解和熟悉掌握后,可以在表演上拓寬挖掘。比如師生共同設計排練舞臺劇的方式,將具有達斡爾族風情風俗的元素融入到一個故事當中,對白、服飾、背景搭建和道具設置等元素有機圍繞歌舞徐徐展開。這樣的教學成果展示,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將學生對達斡爾族歌舞的理論與實踐認知充分地調動起來,不僅更好地促進了“動”、“靜”兩種知識的融合型吸收,而且能夠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大學生對達斡爾民族民間文化的發揚與承繼。當然,這種教學形式對于師生的劇本寫作、演出安排、時間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歌舞與情節的有機融合上也有較高的難度。在實際教學中必須要有合理、科學的規劃,例如,在進行基礎的節奏及動作訓練后,可以先散化成一個個的單元小品訓練,待較為成熟后,再進行打磨性地組合。這種拓展性的排演,固然在準備、彩排和表演階段要求師生全情投入,更是在總結和回顧階段要求學生進行整體復盤,這既是對全部教學活動的深入剖析,也是學生對自我學習過程的重新印證。
四、小結
達斡爾族歌舞自成體系,將其藝術元素采擷而來,適當融入到高校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中,并非是強求新鮮感的植入,而是一種頗具實效的激活。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獨到之處,何況達斡爾族歌舞作為中華民族百花園中的一支傲雪寒梅,經過教學一線人員的細心研析,必然能夠成功假借到高校教學的生長中,讓古老的記憶流淌在新時代的校園課堂上,讓達斡爾族歌舞的藝術芬芳,在青年學子當中得以飄揚、傳唱。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