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www-国产视频xxx-国产视频xxxx-国产视频一二-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藝術教育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21-09-18
簡要:摘 要:從藝術學的角度,探尋共同體意識的感性因素,挖掘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溯源其思想與認知形成的基礎,探討由意識構建整體意識,由藝術教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再由個體

  摘 要:從藝術學的角度,探尋共同體意識的感性因素,挖掘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溯源其思想與認知形成的基礎,探討由意識構建整體意識,由藝術教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再由個體整體意識能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途徑,為利用美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進而形成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提供理論依據。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意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沒有意識的介入,整體就不可能大于局部之和,整體意識也不可能凸顯而出;而沒有整體意識作為認知基礎,個體就不可能具備共同體意識。

藝術教育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王力椮; 韓東晨, 黑龍江民族叢刊 發表時間:2021-09-17

  關 鍵 詞:藝術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美育;整體意識

  習近平同志在 2014年 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 2019年 9月27日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更是 4次提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特別強調指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1]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民族團結的根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學界近幾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逐漸增多,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視角,涵蓋了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門學科,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多呈現為文化認同、政治認同、經濟共榮、心理同化、思想教育、理論關系等外在理性因素,缺少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認知基礎等內在感性因素的深度挖掘,更缺少藝術學科的介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看似和藝術學毫無關聯,但從美學的角度,尤其是審美的視域下挖掘人格完整性的構成,探討感性認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根源性作用,還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人的意識是由感性和理性共同構筑,其中,感性是基礎,任何理性的認知都是由感性觸發,再經過感性認知而上升為理性認知的。本文擬從藝術學的角度,在藝術教育視角下,探尋共同體意識的感性因素,挖掘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溯源其思想與認知形成的基礎,探討由意識構建整體意識,由藝術教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再由個體整體意識能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途徑,為利用美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進而形成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提供理論依據。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本質是整體與局部之間關系的處理,而整體與局部之間關系的核心是由意識構建的整體意識。

  一、由意識構建整體意識

  自 1926年斯馬茨(J.C.Smuts)在《整體論與進化》一書中提出整體論以來,整體論已成為當今學術關注的熱點問題,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越來越重視整體論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整體的基礎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古今中外,人類探討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早在亞里士多德的“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開始一直延續至今,且這種探索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不同層面。

  在地理人類學的層面上,沃爾夫認為,世界 “乃是流變事物的一個集合,這些事物相互鄰近、依次跟隨,并且在整體上互相關聯”[2]。“每一個都與整體相關聯,并且因而每一部分都與另一部分相關聯”,因此,世界包含 “一種各部分間的聯結和一種普遍的和諧”[3]。而在康德這里,宇宙論地思考,意味著不是首先關注對象自身,而是從整體性視野出發,關注對象在一個整體框架結構中的獨特位置,以及它與結構中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4]。在物理學的層面上,正統量子力學的代表玻爾和非正統量子力學的代表玻姆對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皆有所論述。量子力學建立后不久,玻爾就曾指出,量子客體與儀器構成了一個整體,對量子系統的位置和動量的描述,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實驗安排的情境中才是有意義的,并將這種安排下所發生的事件稱為“量子現象”。玻姆從對量子力學的反思出發提出了整體生成論的思想:(1)不僅量子客體與儀器,任何量子客體的集合乃至整個宇宙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undividedwholeness),那 種 分 離、分 割 的 破 碎 觀 (view offragmentation)是一種幻覺;(2)部分是由整體生成的,整體從邏輯上在先于部分;(3)我們的理論應被看成是看待整個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不應看成是“關于萬物本身怎樣的絕對真知識”———萬物本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許多理論常常使其破碎化了,也即是被分割、分解了。玻姆甚至認為,物質與精神、心和物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他被稱為是一位更徹底的整體論者[5]。玻姆的研究進一步理清了物理學中的形而上學整體論的內涵,即整體的屬性和關系不為或不能被部分的本質屬性或關系所決定。在社會政治層面上,黑格爾認為,作為個體的自由的精神應當被融入到總體之中,民族精神要遠高于個體自由之上。個體的自由要永遠綁縛在整體的民族精神之內,并在整體的民族精神之內塑造完整的人格。因此,黑格爾《倫理體系》有兩個非常明確的時代任務,一是要思考如何才能把四分五裂的個體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二是通過完整人格的構建為統一的政府體制的創建奠定堅實的基礎[6]。也就是說,通過對局部完整人格的塑造來構建民族精神的整體,并由這一整體構建為統一的政府體制這一更大的整體。在地域文化層面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群體在整體與局部關系的思維方式上呈現不同的認知。Nisbett等人的研究認為,東亞人的思維方式呈現為整體型的認知方式,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呈現為分析型的認知方式[7]。在中國傳統哲學的層面上,中國的儒家、道家都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有過論述,如儒家“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立人之道”的三才論,認為只有“兼三才”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存在,天地人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人作為整體中的部分,要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 “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8],其存在的目的是使天地所生的萬物臻于完美。到了明代,王陽明進一步闡釋了“三才論”思想,指出“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更是明確了作為部分的“人與地”要以整體的“道與自然”為指引,使局部的“人”通過與“地”“天”“道”的嫁接而與 “自然”融為一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還體現在“群己之辯”中,對于“群”,《論語》中“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強調作為局部的“君子”不應脫離整體,不應使整體的“群”分解為局部的“黨”;對于“己”,孔子主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9],強調個體之 “己”只有通過“推己及人”實現“人我”關系的和諧才能達到[10]。在行為學的層面上,亞里士多德認為:“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有目的然后才有目的的實現;沒有整體,我們就不能理解部分。”整體先于部分存在,各部分相互連接、彼此依存,并在整體的指導下彼此發生聯系。在審美層面上,席勒認為,藝術家不是因為部分才會對整體感興趣,而是為了整體才會對部分感興趣。在對國家與公民的關系論述中,席勒認為,只有當部分向上協調成整體的觀念時,國家才能成為現實的,即個體通過實現人格的完整性來達到國家的整體意志。在心理學層面上,E.C.托爾曼把整體劃分為 “克分子”行為理論,把行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不只局限于分子行為,還存在分子以外的“克分子”行為,行為所反應的環境刺激具有整體性,行為具有目的性、選擇性、可教育性。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家們認為整體大于局部之和,考夫卡明確了“整體除了它的部分之和外,還有其他某種東西。”[11]且這種東西的存在使單純的整體(計算總和)變為毫無意義,而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由于這種東西的介入則變得具有意義。

  綜上,不難看出,無論是自然科學主導下的理性主義,還是社會科學主導下的先驗主義,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認知上,都強調整體的重要性,而在分析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時,又不約而同的傾向于感性主義,更注重用整體之外的東西來審視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如精神、意志、思想、人格、有機體的靈魂及“道”等,這些因素就是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所指的“其他某種東西”,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單純的整體變為毫無意義,而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由于這種東西的介入則變得具有意義,因此,整體大于局部之和。這些因素可以統稱為意識,整體正是因為它的存在而變得具有意義,這就是整體意識。從一個簡單的實例中不難理解整體意識的存在:人是由四肢、軀干、頭部及其內部組織構造而成,但簡單的四肢、軀干、頭部及其內部組織并不能構成人,只有賦予了意識才成為真正意義的人。整體意識無論在宇宙的演變,還是在人的成長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斯馬茨將宇宙中實在的形成描述為一個不斷深化的整體創造過程,并將其描述為物質組合、生命體構成、無意識中樞神經協同、意識與人格形成、整體理念和絕對價值(真、善、美)的突現等六個階段[12]。這六個階段揭示了生命的演化過程,其中整體理念的形成基礎是整體意識,它的形成將使絕對價值得以突現,因此,整體意識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斯馬茨的理論看,整體意識的形成基礎是意識與人格的形成,在整體意識的構建中,要對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而要實現正確的認知則需要個體的意識自覺與人格的完整性,意識自覺與人格完整性的具備則需要教育的介入,因此,整體意識的建立需要教育對個體的意識自覺和人格完整性的形成進行培養,而在諸教育中,美育中的藝術教育對個體的整體意識能力建構有其獨特的作用。

  二、由藝術教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

  意識是指人對自我及自我以外事物的認知能力,其形成機制涵蓋兩個方面,一方面源于外界,通過外界的刺激使個體產生反映,形成記憶;另一方面,源于自身,通過個體自身的改變再經由本體作用于外界。意識的內在表現源于自我的覺悟,這種自我的覺悟除個體頓悟外,多來自外界刺激,即通過外界對個體的刺激進行記憶、存儲、運算、加工,進而形成思想,然后通過思想使本體意識呈現。從意識的形成機制及內在表現上不難看出,意識主要來源于外界刺激。那么,個體現狀如何?通過藝術教育這一外界刺激能否有效促進個體的整體意識能力提升?教育路徑如何實現?

  (一)個體整體意識能力現狀調查

  為了解當前高校學生整體意識能力,我們分別選取了 20名藝術專業學生和 20名非藝術專業學生進行了整體意識能力測試。測試內容為:請在 10分鐘內盡可能多的找出下面(圖 1)虛框內的獨立形狀,并在下面空白處簡單畫出,標明個數。測試著重考查學生的整體觀察與思維能力,圖中共有 13個獨立形狀(圖 2)。具備正常觀察與思維能力的人應該很容易的找出 1—9號形狀,只有具備整體思維能力的人才能找出 10—13號形狀。測試完成后,篩選出有效測試各 15份,測試結果非常失望。藝術專業組僅有二名藝術專業學生找出了 10—13號形狀,占總人數的 13.3%;非藝術專業學生中,沒有人找出 10—13號形狀,占總人數的 0%。綜合來看,93.3%的學生不具備整體意識能力。測試反映出兩種結果,一是未經過專業藝術教育的學生全部不具備整體意識能力;二是藝術教育存在提升整體意識能力的因素。

  (二)藝術教育提升個體整體意識能力的因素

  局部思維是我們在認知事物時最易犯的錯誤,而藝術專業的學生由于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因素,能夠使人具備整體意識能力,其具體體現在藝術的共性、人格完整性、自身規律性等三個方面。

  1.藝術的共性。藝術是不以概念為判斷的感性經驗的綜合,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且這種感性突破了種族、地域的限制,是人類所共有的。如果在世界上找出一種能使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的文化因素,這唯一的因素就是藝術,甚至高于宗教,是人類社會內在聯系的唯一一個文化因素。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像藝術這樣具有共性,它打破了國家、民族、地域、階級的界限,世界因它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藝術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早在 2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期,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人們通過想象,把形成大腦中動物的記憶通過巖壁表現出來,如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法國南部的拉斯克洞穴壁畫、美國加利福尼亞印第安人崖壁畫、巴西皮奧伊州巖畫、我國賀蘭山巖畫鹿等等,這些巖畫表明,那時的人類已經具備想象力,且這種由想象呈現的具象表現打破了地域與種族的限制,無論是材料的運用,還是表現手法,都顯現出驚人的共性。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把這種表現運用到了陶器、祭祀品、青銅器等器物上,進而運用到建筑、宗教、生活等各個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民族、各地域雖然在藝術風格上迥異,但通過材料使頭腦中的想象成為現實的這種藝術語言是相同的,可以說,是人類社會唯一的共性語言。盡管當今藝術形式呈現為多元化發展,但藝術的共性不只體現在外在的語言形式,也體現在內在的思維(心靈)。思維需要意像,意像的獲取來自于具備藝術經驗與認知的頭腦的加工,人們將通過眼睛獲取的意像,再通過藝術的認知(形式、結構等)進行具象化思維,最后把意像呈現為思維結果,使虛幻的、無形的東西呈現為真實的、具體的東西。思維使藝術通過超越內在感覺和外在事物的直接性而使情感呈現,使美得以表達,讓人們產生共鳴。思維是感性與理性共同作用的呈現,在審美時處于法則與需要之間,且擺脫了法則與需要的強制,因此,它突破了思維的局限性,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把通用鑰匙。正如黑格爾所說: “美的藝術對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個鑰匙,而且對于許多民族來說,是唯一的鑰匙。”[13]藝術語言上的相通,情感表達上的共鳴,促成了藝術的思維的共性與無限性產生,而思維的共性與無限性是整體意識的前提,因此,與藝術語言一樣,是整體意識形成的基礎。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要達成整體意識,需要具備這種以形式的共性達成思維的共性,進而形成認知共性的基礎。

  2.藝術的人格完整性。人格是由感性與理性共同構筑的,只有感性與理性趨于均衡時,人格才趨于完整。人格的完整性是整體意識具備的根本保證。人格的形成來源于兩大因素,一是先天遺傳因素,二是后天的環境刺激因素,其中,后天的環境刺激對人格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而在后天環境刺激中,教育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教育的主旨是知善是為了行善[14]95。受教育者首先應具備完整的人格,才能知善,進而行善。人的思維由感性與理性共同組成,感性來源于藝術,理性來源于科學和邏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相比,其重要性甚至超過理性思維。席勒曾指出:“感覺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迫切的需要,不僅因為它們是一種手段,可以對得到改善的生活洞察力產生積極作用,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引起洞察力的改善。” 這種改善在政治方面則體現在“應該從性格的高尚化出發……因此,為了這個目的,人們就必須尋找一種國家所沒有的工具,必須打開即使政治完全腐敗卻仍然保持自己的純潔和透明的源泉…… 這個工具就是美的藝術,這些源泉就是在美的藝術那不朽的典范中開啟的。”[15]23通過藝術教育可有效激發人的感性思維,使人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處于平衡狀態,只有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同時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時,人的人性才真正建立起來,人的人格性才趨于完整。然而,自工業化以來,實用主義導致的理性思維迅速占領人類的大腦,使人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處于嚴重失衡狀態,感性思維空間在逐漸被理性思維所擠占,甚至完全割棄,其結果是人的思維越來越狹隘,價值取向越來越功利化,對事物的認知越來越片面化。在越來越理性化的社會中,唯有藝術能使感性回歸,把人從強化的理性思維中解放出來,使人突破理性的限制,讓想象自由馳騁,把真和美注入人性的深處,使人回歸到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狀態,使人格趨于完整。在這一回歸過程中,藝術教育對于人格完整性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可有效激發人的感性思維,使想象力、洞察力、審美力、創造力得以回歸,從而使人格趨于完整。

  3.藝術的自身規律性。藝術是運用一定媒介通過觸動心靈進行主題表達而引發人們體會、思考、審閱,進而產生情感的一種意識形態,其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文學等等。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有其自身規律性,那就是始終堅持整體—局部— 再整體—再局部這一循環往復的認知與表現過程。比如,一幅繪畫作品,在確立主題與構圖后,藝術家往往從局部入手,但在局部刻畫時,始終注意對整體的把握,使局部的色彩與造型不脫離整體,在整體與局部的循環往復中,最終完成作品;一個音樂作品,在確立主題與旋律后,音樂家往往從局部的音符入手,但頭腦始終處于主題與旋律的管控下;一部戲劇或電影,各個人物、畫面與場景也是在主題的統籌下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同樣是由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局部因素在主題的整體下通過文字的表達而完成的。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在創作過程中始終遵循這一規律,藝術的這一規律對整體意識的建立非常有幫助,如果脫離整體,即便局部的認知與塑造再精致,作品也將呈現為碎片化簡單的組合,不會對人的心靈帶來任何影響。因此,藝術家與作家對整體與局部關系的處理能力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他們的整體意識能力也是最強的。但藝術自身的規律性卻很少能被人們認知,人們忽視藝術內在規律性的原因是人們只感覺到顯性的事物,其他眾多未顯現的事物被“人格的不完整性”所掩蓋。

  (三)藝術教育構建個體整體意識能力的路徑———美育

  美育概念由席勒于 18世紀末提出,主要目的是解決由現代化進程造成的人性分裂問題。席勒認為,現代化使人遠離自然,人的感性受到壓制,感性與理性處于失衡狀態,致使人格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自王國維、蔡元培等人于 20世紀初將美育概念引入我國以來,美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美育不只在提高全民審美水平、促進道德建設等宏觀層面上產生積極作用,其在提升想象能力、具象思維能力、創新與創造能力、整體意識能力等微觀層面上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整體意識能力培養方面,通過突破思維局限性、健全人格的完整性、體驗藝術創作規律性等手段可有效提升人的整體意識能力。

  1.通過美育突破思維的局限性。美育能夠利用藝術的共性語言,觸發人的積極心態,把心靈引向無限制境界,從而拓展人的思維。席勒指出: “一切其他的訓練都會給心靈任何一種特殊的本領,但也因此給心靈設立了一種特殊的界限;唯獨審美的訓練把心靈引向無限制境界。”[15]67人的精神狀態,在感性與理性介入之前,是處于一種無限的可規定性,席勒將這種無規定性的狀態稱為空虛的無限性。我們對一個問題進行理性分析時,由于理性所設置的界限,往往會使我們陷入局部思維的泥潭;而我們對同樣一個問題進行感性覺察時,由于感性的“空虛的無限性”,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問題的本身,還會察覺到問題以外的東西,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思維突破了任何理性的界限而呈現為自由的、無限制性狀態。美育之所以成為突破思維局限的一種手段,是因為它“把人從質料引向形式,從感覺引向法則,從一個受限制的存在引向絕對的存在,這并不是因為它幫助思維,而僅僅因為它為思維力創造了自由,使思維力能按照它自己的法則來表現自己。”[15]58這種自由的思維力使我們通過部分窺探到了整體,通過界限達到了無界限,使我們對問題的探知會更全面、更整體。

  2.通過美育健全人格的完整性。美育的本質是感性與理性的調和,通過調和才能使人成為完整的人,擁有完整的人性與人格。當今世界物質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實用主義在擠占藝術空間,人們追逐名利,崇尚物質享受,人性與人格在逐漸分裂。在精神世界逐漸被物質世界擠占的當下, “唯有在審美狀態中,我們才感到我們掙脫了時間;我們的人性才純潔而完整地表現出來,仿佛它還沒 有 由 于 外 在 力 量 的 影 響 而 受 到 任 何 傷害。”[15]67席勒從審美心境的角度將人性分為兩種,一種是喪失審美心境的人,這種人的心靈不能忍受長期無規定性的狀態,能迅速地從感覺過渡到思維和決斷,而成為一名實用功利主義者;另一種是擁有審美心境的人。他們在整個能力的感覺中尋求快感,并把這種能力同實在性結合起來,從而為整體發揮作用。如果人陷入一種被規定狀態,就意味著進入了一種限定性思維的牢籠,在這個牢籠內的人也就喪失了人性,他們所窺探的事物不可能具備整體性,唯有審美能夠突破這種限制,使人回歸到自由的、無限制境界,使感性回歸,使心靈脫離物質的枷鎖得以解放。只有這樣,人性才能回歸,人格才能趨于完整。

  3.通過美育掌握藝術的規律性。意識的形成有內在與外在兩種因素,內在因素需要外在因素的刺激才會產生,內在因素形成的最便利手段就是外在因素的刺激。藝術自身的整體—局部—再整體的思維規律性,是外在刺激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對這種手段的運用,我們還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范迪安教授曾指出:“從 20世紀初中國教育進入現代進程開始,有關美育的價值、美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實施美育的方式方法等等就被提上教育日程,但是在不同時期,整個教育理念中對美育的認知還很不充分,甚至存在盲點和誤區。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美育的位置還不甚明確。就美育實施的內容和方法而言,雖經百年的探索和實 踐,但 仍 缺 乏 有 機 的、整 體 的 體 系 或 模式”[16]。美育的價值還沒有被真正地挖掘出來,作為美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教育一直被視為一種非主流的學習方式,認為藝術教育是一種非智力的認知途徑[14]96。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缺乏對藝術自身規律性的認知,一直在否認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提升想象能力、具象思維能力、創新與創造能力、整體意識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存在。因此,運用藝術自身的規律性,制定一套具有針對性的、務實的、切實可行的美育教學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三、由個體整體意識能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指中國各民族成員能夠認識到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進而能夠在心理上自覺認同、主動歸屬于這一共同體”[17]。要使各民族在心理上自覺認同,需要各民族在思想上形成同一的觀念,在意識上具備整體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主動歸屬其中,真正從內在思想與意識上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觀念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意識的自覺,而要達到這種自覺必須具備內在意識基礎,進而形成統一的觀念。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與信仰,要使這種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的各族人民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使各民族的心靈歸一,形成統一的觀念。觀念的形成并不取決于理性因素,感性因素在其中占有重要作用。意志活動的動機源于感性,而觀念是意志活動的結果,因此,感性因素對于觀念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休謨將人類心靈中的一切知覺分為印象和觀念,印象包括感覺、情感和情緒,而觀念則是印象在思維和推理中產生的意像。觀念由印象復現而來,并表象出印象的一部分。要想改變一個特定對象的觀念,只能增加或減少它的強烈和活潑程度。也就是說,對象越強烈、越活潑,我們對這一對象的認知所形成的觀念就越強烈、越統一。“從呈現于記憶或感官之前的一個印象到我們稱為原因或結果的那個對象的觀念的那個推移過程,看來既然是建立于過去的經驗之上,建立于我們對于它們的恒常結合的記憶之上。”[18]106當我們由一個對象的印象推移到另一個對象的觀念或信念上時,不是由理性所決定,而是由習慣或聯想原則所決定。這種習慣或聯想的原則源于“恒常結合的記憶”,因此如何把整體意識注入個體意識中形成這種“恒常結合的記憶”,形成個體的內在意識基礎,進而形成所有個體內在的統一觀念,是需要我們認真考慮與研究的問題。這個內在意識基礎就是整體意識能力,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那么就會很容易的達成統一的觀念。

  從個體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基礎是心理認同,而心理認同的基礎則是認知能力的形成,而認知能力的具備需要個體整體意識能力的建立與提升。因此,整體意識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基礎,不具備整體意識的個體很難將自身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馬克思認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19]因此,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其意識能力將決定著社會形態及全局視野。但目前大多數國人對現代政治中的民族國家格局體味不深,也缺少對政治民族的了解場境。人們對于國家疆域的全局性、國民構成的整體性、國家地位的主體性感知還不明確[17],個體在認知事物時往往會陷入局部思維,總是以個人利益的得失作為處理事務的先決條件,缺乏整體性思維與意識。因此,如何通過對個體的心理干預及認知教育,使其具備整體意識,進而形成共同體意識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個體的心理及認知活動是由感性觸發情緒,再由情緒產生動力進行理性認知,進而形成意識,最終由意識產生意志行為。在這一過程中,由感性觸發所引起的情緒是基礎。馮特認為,對于個體心理而言,情緒不僅先于觀念而存在,而 且 是 意 志 行 為 的 發 起 因 素 和 推 動力[20]。沒有情緒的引領,個體不可能產生理性認知的動力,沒有理性認知就不可能形成意識,沒有意識就不會產生意志行為,在個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感性是關鍵。盡管理性在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有其自身的作用,但“理性單獨決不能成為任何意志活動的動機,理性在指導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對情感”[18]451的作用。要把整體意識扎根于個體的記憶深處,成為個體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個體在看待及處理事務時,能夠拋棄個人利益,從整體利益出發,運用整體意識,使個體始終不脫離整體的軌道。

  無論從觀念,還是個體的角度看,整體意識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不同于經濟、文化、政治等理性因素,它是感性的,是觀念形成的思想與認知基礎,是意志行為的指南針。整體意識是由感性觸發而形成的一種自覺性思維,這種自覺性思維的形成源于藝術教育的外部刺激,由外部刺激產生感覺,再由感覺上升為感性認知,進而形成個體的內在意識,個體通過這種內在意識指引其外在意志行為。因此,通過美育使個體具備整體意識,使個體整體意識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使每個個體都具備整體意識,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會牢固。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整體意識是基礎,沒有整體意識就不可能形成觀念上的統一,也不可能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整體意識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認知基礎。

  四、結語

  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個體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都是整體與局部之間關系的處理。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意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沒有意識的介入,整體就不可能大于局部之和,整體意識也不可能凸顯而出;而沒有整體意識作為認知基礎,個體就不可能具備共同體意識。在整體意識的建構上,藝術教育有其獨特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通過藝術的共性、藝術的人格完整性、藝術的自身規律性來使個體具備整體意識的感性認知基礎,還可通過美育這一有效手段通過普及性教育使個體的整體意識能力得以達成。局部思維是個體在處理事務時的慣用思維,這種思維習慣的危害性極大,是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的元兇,是利己主義的根源。因此,通過美育,利用藝術教育使個體擺脫這種慣用思維,使其具備整體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比斯萊認為,藝術品的價值體現在其對人的生活作出的一種積極改變[21],藝術審美的價值則在于觸發人的這種積極心態。當個體這種積極的心態得到觸發后,個體會通過這種心態來完善自身的人格,使感性與理性趨于統一,進而使個體從感覺的受動狀態過渡到思維和意志的主動狀態,而這一狀態只能通過審美自由的中間狀態來實現。當每個個體都能通過美育這一路徑使自己人格趨于完整,進而具備整體意識能力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相應形成。因此,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使每個個體都具備整體意識能力,而個體具備整體意識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藝術教育,普及藝術教育的最好路徑則是美育。當美育上升為國家意志,而使國家成為審美國家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在國人中普遍形成。正如席勒所說:“唯有審美國家能使社會成為現實的,因為它是通過個體的本性來實行整體的意志。”[15]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级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爽爽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高清 | 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久久久久一 | 曰本aaaaa毛片午夜网站 | 国产大乳喷奶水在线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a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国产专区 | 动漫一级毛片 | 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野外 | 2022日韩理论片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毛片 | 免费人成年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国产专区一区 | 在线天天干| 久久精品香蕉 | 久草在线播放视频 | 欧美一级性 | 久久久久琪琪精品色 | 女人张开腿给男人桶爽免费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本 |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 | 久久精品综合 | 一区在线免费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 国产日韩久久 |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看片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久久厕所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日韩欧美黄色 | 国产福利精品在线观看 | 精品欧美高清一区二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