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初期,電視戲曲節目曾風靡一時。它填補了當時電視節目數量不足的尷尬,也把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送入了千家萬戶。然而隨著電視節目內容的豐富、技術手段的發展,電視戲曲節目逐漸滑向了電視觀眾審美的邊緣。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傳統電視戲曲節目形式、內容及傳播效果,與新形式戲曲節目《叮咯嚨咚嗆》進行對比,結合國內現有的電視戲曲節目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問題,探討戲曲節目的改良創新;也從發展我國原創性獨創性電視節目的角度,探討出如何有效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電視戲曲節目;傳統文化;叮咯嚨咚嗆;電視真人秀
李昊亞, 傳媒論壇 發表時間:2021-10-31
一、引言
中國戲曲繼承五千年中華文化精粹,從百戲之祖的南戲發展到宋代正式形成一種藝術,發展出輝煌的元雜曲時代,歷經明清傳奇的高峰,最終形成被稱為 “水磨調”的“雅部”——昆曲,和經過了南北合流、集西皮二黃之大成的京劇。戲曲通過“以歌舞演故事”,在充分娛樂發揮娛樂精神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歷史知識,宣傳價值取向,使歷代的人們了解社會風貌,在信息傳遞和時代變遷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視戲曲節目的出現,最初是為了緩解電視臺開播初期的電視節目匱乏,是戲曲和電視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的過程。這在我國廣播電視產業起步時期,無論是對于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對于激發電視活力和觀眾熱情,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當下電視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新型媒體平臺的大力沖擊,收視群體的日漸狹窄,種種因素影響和限制著電視戲曲節目的發展。電視戲曲節目必須找到新的路徑和出路,進行自身的創新改良,才有可能重新煥發生機,在電視傳媒行業中繼續站穩腳跟,從而更好、更有效的傳播與弘揚戲曲文化。
2015年3月1日晚,央視首檔戶外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在綜藝頻道開播,播出后反響熱烈,收視群體的橫向拓展取得了極大成效。
從《叮咯嚨咚嗆》的成功范例中,我們可以試著探尋電視戲曲節目應如何緩解、走出當前的困境,確立電視傳媒新環境下的節目發展方向,從而讓戲曲節目的前路更加平坦寬廣。
二、電視戲曲節目的發展概況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戲曲電視進入大發展的時期,隨著電視這種傳播快、覆蓋廣的媒介出現,戲曲專題片、戲曲晚會、戲曲大獎賽、戲曲電視劇等多種節目形態也應運而生。據有關資料統計,在北京電視臺創立初期,所有播映的節目中,電影播放占75%,戲劇轉播占15%;到1959年底,故事影片占節目總時長的50%,戲劇轉播占30%。其中戲曲電影與電視直播的戲曲節目憑借戲曲本身的觀眾群體,為電視這種新型媒介贏得了廣泛的關注。應該說,在這個時間段,電視戲曲節目極大地促進了電視的普及與發展[1]。
三、當前電視戲曲節目面臨的困境
現如今,戲曲已經由曾經普及面最廣的大眾娛樂方式滑向了娛樂舞臺的邊緣,電視戲曲節目、戲曲頻道的處境同樣尷尬。如何在日新月異的現當代電視節目中屹立不倒,成了電視戲曲節目急需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一)電視戲曲節目受關注程度降低,占比不斷縮水
21世紀初,上至央視下至各地級市電視臺幾乎都開辦了名目不一的戲曲頻道或戲曲類欄目節目,彼時,這種傳播戲曲文化的形式深受市場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視戲曲欄目的占比逐漸萎縮。例如,1983年第一屆春晚,有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京劇《空城計》《霸王別姬》等6個傳統戲曲類節目。到2012年春晚,已經縮水到只剩一個《戲迷一家親》[2]。
(二)戲曲藝術與受眾距離太遠,不易被接受
戲曲是中國的國粹,但對于目前占收視主流的受眾而言,電視戲曲節目由于形式和內容的相對單一,很難滿足受眾日益復雜的精神文化需求,絕大多數觀眾不是無法接受,而是無心接受。加之現代社會信息的迅速傳播,除了戲迷朋友之外,了解京劇劇種的電視觀眾甚少。因此,想要通過電視節目達到對戲曲文化的有效宣傳,首先必須依托能夠吸引受眾的節目形式,只有觀眾真正的愛看、想看,節目才能真正發揮其宣傳作用。
(三)傳統電視戲曲節目中存在一定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電視戲曲節目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然而隨著新事物、新娛樂方式的不斷涌現,觀眾的思維模式、審美情趣、關注傾向都在發生變化。傳統電視戲曲節目不得不跟上這種不斷向前的節奏,才能保證在繁雜的現代傳媒訊息中保住自己的一方地位。在此過程中,電視戲曲節目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的限制都凸現出來。
1.播出時長、時段受限
電視戲曲欄目由于播出平臺和時間安排等限制,不可能在節目中演出完整的一整部戲。縱觀現存的各種電視戲曲欄目,編排節目的主要內容都是以業余戲迷登臺打擂居多,中場穿插播出一些折子戲片段或某些劇目的選段和選場[3]。如果能在節目中完整地呈現一出大戲,不僅能滿足戲迷觀眾的心理訴求,也可能讓原本對戲曲不甚了解的觀眾了解整個戲曲事件的起承轉合,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然而,除非是在專門的戲曲頻道,否則這種設想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只從中選段,必然影響戲曲本身的韻味,其背后的精髓也會隨之淡化,非但難以吸引受眾,也是對戲曲內容本身的一種資源浪費。
2.戲曲節目形式古板
在廣大觀眾的潛在心理認知中,戲曲本身就傾向于是一種比較枯燥的藝術。由于流傳的年代久遠,社會歷史背景的差異顯著,再加上方言、唱腔等方面的不同,想要直接理解戲文中所唱的內容并非易事。一直以來,呈現在電視上的電視戲曲節目,更多的是中規中矩的演唱,觀眾對表演的內容云里霧里,反而未必領情。
3.戲曲節目資源匱乏
一檔在電視平臺播出的戲曲節目,往往有其固定的播出時間段,按照節目順序向觀眾播放。時間一長,節目創新資源便成了大問題。尤其是當下,遙控器掌握在年輕一代收視群體的手中,這種收視熱情上的落差體現得尤為明顯。戲曲發展后勁不足,導致了電視戲曲節目和已戲曲為根基的其他形式的文藝成為無源之水,難以獲得創新和突破,自然也失去了感召性和感染力。
四、央視創新性戲曲節目《叮咯嚨咚嗆》
2015年,在中央電視臺與韓國電視制作方合作,聯袂推出新型電視戲曲節目《叮咯嚨咚嗆》以后,反響熱烈。一時間,電視戲曲節目長時間以來的尷尬境地得以有所緩解。
(一)《叮咯嚨咚嗆》節目概述
2015年3月1日晚,央視首檔戶外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在綜藝頻道開播。《叮咯嚨咚嗆》由中央電視臺戲曲和音樂頻道與北京愛享文化聯合制作的央視首檔中韓明星跨界體驗真人秀。而最具有爭議的是節目的選題:這檔戶外真人秀節目以相對冷門的傳統戲曲為主題。節目中,十位中韓明星,將分別在北京、浙江、重慶等戲曲流傳相對廣泛的地區,拜訪京劇、越劇、川劇名家,跨界學習中華戲曲。
《叮咯嚨咚嗆》講述的是學習戲曲的故事,從邀請到集結,再到拜師學藝,最后登臺表演,是有一條故事主線的[4]。節目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節目并不是央視獨家大包大攬的制作,而是請了業界市場的娛樂公司介入;第二是節目的編排和思路,《叮咯嚨咚嗆》并非一檔單純學習戲曲的節目,各式各樣具有綜藝娛樂色彩的任務的加入,讓節目變得靈活有趣。
(二)從《叮咯嚨咚嗆》體現出我國電視戲曲節目應有的發展思路和趨勢
1.轉變思路,改革創新
發展戲曲文化必須轉變思路。北京師范大學的電視收視行為模式研究數據表明,觀眾看電視找心儀的節目,平均三秒鐘換一次臺。快節奏的生活讓人難以靜心細品戲曲,而傳統戲曲高度的抽象性、代表性、概括性等特征更是使年輕的收視群體對虛擬化、程式化的戲曲表演藝術感到陌生,欣賞群體的斷層以及戲曲本身作為一項現場性藝術的藝術特點等,都限制了電視戲曲節目的發展。《叮咯嚨咚嗆》宣揚傳統的中華文化,出發點是對國粹的保護和傳承,但它又不是一檔傳統的戲曲類電視節目,而是從節目本身的定位和類型開始轉變,使之成為了一檔中外合作的電視真人秀節目,這從節目的性質層面就增添了新鮮感和吸引力。
近十年來,電視真人秀節目市場異常火爆,真人秀在探索中發展,一步步拓寬其涉獵領域,與更多題材和內容的電視節目相融合。把真人秀節目與戲曲文化相融合,讓外國的明星來學我們的戲曲藝術,讓受眾看到,存在差異的文化之間可以有怎樣神奇的碰撞與融合。同時,限制住以往電視戲曲欄目發展的要素——播出時間、時段、場地等,在這樣一檔真人秀類的節目中都不復存在,作為真人秀節目,對戲曲的體驗和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完成,練習和表演的場地也不再局限于舞臺,而可以在任何場合場景之下。
2.貼近時代,讓傳統與現代碰撞
《叮咯嚨咚嗆》最寶貴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它能在泛娛樂化的電視節目大背景下保持一顆赤誠之心,在自娛和娛人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將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它勇敢嘗試,將戲曲文化做了大膽的創新,使其與現代電視市場最受矚目的元素進行結合,尋求突破。
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說的是評判一部作品,需要透徹了解其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參透當時的社會狀況及風俗習慣,才能對其作品的含義和高下做出結論;新樂府運動倡導者、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曾號召人們“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這是歷代文人對于自己歷史使命的集中概括。這兩句話,放在如今的傳媒環境里分外恰當。由這兩句話可以說明,藝術作品要反映社會,社會的具體情況對于藝術作品的產生是有巨大影響和推動作用的。因此,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里,什么是社會上流傳最廣泛的,什么是受眾群體最熱衷、最迫切想要了解的,什么就是電視戲曲欄目很可能需要吸收和參考的。因此,《叮咯嚨咚嗆》通過真人秀節目來實現傳統模式和現代氣息的相互融合,是大膽創新中不乏謹慎的體現。傳統的戲曲藝術披上時尚的 “外衣”,旨在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戲曲藝術[5]。
3.挖掘地方戲曲藝術精華,增強戲曲文化活力和多樣性
戲曲,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民俗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戲曲劇種,一是京劇,二是昆曲,加上川劇、越劇、梆子戲,基本上就構成了一般觀眾對戲曲的大致了解。然而事實上,從戲曲雛形儺戲的出現到四徽班進京最終徽漢合流,直至今日,中國的戲曲文化發展枝繁葉茂,大小戲曲品種十分繁多,題材也廣泛涉及社會生活家庭瑣事等等各方面。它們當中有很多或許已經消失,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6]。
因為《叮咯嚨咚嗆》中涉及的嘉賓具有地域甚至是民族文化差異,所學的戲曲品種都是觀眾們比較耳熟能詳劇目,但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戲曲品種,這其中等待我們了解和學習的地方戲曲或許數不勝數。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寶發揚壯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淺嘗輒止是行不通的,如果希望看到戲曲文化的繁榮燦爛,需要燃起更多人對于這項藝術的好奇心和接觸欲,需要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中國戲曲是一個陣容龐大內容豐富的范疇。有了《叮咯嚨咚嗆》在電視戲曲節目形式和創作理念上的創新示范,更多觀眾的關注點或許會慢慢轉向戲曲文化,這也正是我們大力發掘、采集和發揚地方戲精華的絕好契機。因為地方戲的豐富不僅是戲曲文化廣度上的擴充,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新戲曲誕生的靈感源頭。
4.放眼世界,文化輸出
賀拉斯最早在《詩藝》一書中提出了“寓教于樂” 的思想。他認為知識和技能,應當以溫柔敦厚、不露鋒芒的形態蘊藏于別的形式的文化活動中,使人在歡欣愉悅的心境里,不知不覺地學習和滲透,以達到教化人心、進而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進步性作用。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發展腳步不會停歇,我們的文化傳播和教化娛樂的方式都必須隨之發展以求適應。
戲曲,作為我國聞名世界的藝術形式,向來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象征。中國自古以來流傳的許多文化往往帶有神秘色彩,這間接造成了戲曲文化不為大眾所了解的困境。《叮咯嚨咚嗆》在中國戲曲文化扣響通往世界的大門這一點上,為我們國家的電視戲曲節目做出了表率,它不僅在節目制作上與韓國電視節目制作方合作,在節目內容上邀請中韓兩國明星共同學習中華戲曲,且在播出平臺上優先獲取了韓國電視臺的播放權。它以典范的中華戲曲文化為主題,脫離了戲曲固有的舞臺上表演和傳統的演示模式,轉而把戲曲文化完美融入電視真人秀節目中。這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化輸出,它使得中國的戲曲文化可以在全世界更大、更寬廣的區域內得以推廣和認同,也在節目真人秀的條件下,向所有收看節目的人說明,中國戲曲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形式,它是就在我們身邊的,人人可熱愛、人人可學習的東西[7]。
5.拒絕娛樂至死,堅持社會責任
戲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傳統中國人品格的一種體現。學戲考驗人的意志,常常和艱苦、勤奮、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些話語聯系在一起,這些品格,正是中國人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戲曲行當常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但在現如今一夜爆紅的速成文化中,這句話似乎已經有點過時。時代的發展讓一切都快起來,而耗時耗力卻未必能大紅大紫的戲曲,遠遠比不上在選秀節目上唱一首歌輕易。
《叮咯嚨咚嗆》并沒有用說教的方式或是古板的 “我教你學”的套路向觀眾灌輸戲曲知識,節目片頭曲歡快的流行樂風格開門見山——這不是一檔艱澀難懂的教科書節目,而是一檔通俗易懂,用年輕人習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向他們介紹和展示中國傳統戲曲之美的娛樂性節目。
有人評價《叮咯嚨咚嗆》有主旋律包袱,借此說明節目的突破還是不夠徹底。但縱觀時下的綜藝節目,仍有許多節目存在盲目追求收視率,以低俗或過度娛樂的方式來刺激觀眾的感官等弊病。電視節目的任務和宗旨不僅僅是娛樂,更應該弘揚和倡導正確的家國責任感和價值觀念。因此,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叮咯嚨咚嗆》展現出的,恰恰是當前電視媒體所最需要的,擺正自己作為喉舌的重要位置,樹立正確且堅定的社會責任感。
五、結語
電視戲曲節目的改革時不我待,憑借電視這個特別而傳統的媒介形式,讓古典與時尚對接,傳統與現代碰撞,用新的形勢豐富現代觀眾的電視娛樂生活,弘揚電視戲曲節目的獨特魅力,也讓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當前央視緊跟綜藝市場的步伐,致力于原創,《叮咯嚨咚嗆》的出現,不僅是我們在電視戲曲節目改革道路上創新性的一步,更是對于傳統文化傳播弘揚的一條新的可行道路。
對于這檔節目,不少中國觀眾或多或少有一個期待,就是希望能夠借節目讓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但節目的制片人董藝卻沒有抱過高期望。在她看來,不可能指望年輕觀眾通過看一場真人秀就愛上戲曲,只要他們今后能有興趣多看看戲曲方面的書籍,聽一聽唱段,就足夠了。或許,對電視戲曲節目的 “重振”就要自《叮咯嚨咚嗆》始,不僅因為它背后厚重的歷史,璀璨的文化,也不僅僅因為它所代表的、當代電視節目所需要平衡的社會責任與娛樂價值的標桿,更是因為,中國戲曲是扎根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最美的財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