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人論文發表網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摘 要:家庭農場是我國農業經濟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必然趨勢。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家庭農場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單位生產成本的降低,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有利于農業、企業、市場的銜接,有利于農業土地流轉的形成,有利于農業人口的城鎮化。據此,給出了進一步組好家庭農場建設的三點建議。
關鍵詞:家庭農場;農民增收;土地流轉;農業科技
美國在西部大開發時,廣袤的農業用地分配到個人手中,也促成美國莊園主和農場主的形成。農場主們或是騎著高頭大馬,或是開著價值不菲的好車,縱橫在自己的莊園里,其物質的富足、生活的愜意,令世人側目。今天,這種情景正在中國上演,家庭農場——一種全新的農業經營模式,走上了歷史舞臺,也成為擺在廣大農民面前的一種全新選擇。從年國家出臺“建設家庭農場”的政策開始,家庭農場就成為鄉村百姓熱議的話題,但絕大多數農民仍在持觀望太多。對于這一全新事務,大多數農民并不清楚它會給自己帶來好處還是壞處。筆者認為:從發達國家的既有經驗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是農業人口不斷城鎮化的必然趨勢;不僅如此,家庭農場的出現,對于從事農場經營的農民和流轉土地改作他業的農民,都是弊大于利的,并會大幅度地促進農民的收入,切實達到增收的效果。
一、什么是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場經營的一類農業經營模式。其中,家庭一詞強調了農業經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成員是家庭農場的主要勞動力;農場一詞強調了家庭農場經營過程中的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在家庭農場這種經營模式下,農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依賴于來自農場的農業經營收入。
家庭農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從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益上來看,美國、法國、日本都是非常成功的。因為農用土地面積的差異,這三個國家的家庭農場也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模式,美國是大中型家庭農場,法國是中型家庭農場,日本是小型家庭農場。
我國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起步較晚,但也因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從已經出現的家庭農場模式看,我國東北地區因為平原廣闊,往往采用大型家庭農場模式,而江南地區因為土地面積有限,往往采用中小型家庭農場模式。從經營內容上看,我國的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的近41萬個,從事養殖業的近40萬個,從事其它經營內容的近1.5萬個。
二、家庭農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分析
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經營模式,家庭農場帶給農民的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是眾多學者熱議和爭論的話題。筆者認為,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經營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它對于農民增收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有利影響。
1.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有利于單位生產成本的降低
既然稱之為農場,經營規模就要達到一定的土地數量。據統計,我國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達到200.2畝,是農戶平均經營土地面積(7.5畝)的27倍。其中,經營規模超出1000畝的家庭農場近1.7萬個,經營規模在500-1000畝之間的家庭農場近1.6萬個,經營規模在100-500畝之間的家庭農場超過17萬個。
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使得農戶在農藥、種子、化肥、農機具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購置上形成了大量購買,可以享受到相當幅度的價格優惠。這樣,均攤到單位面積上(如:沒畝),單位生產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因此,相比于農戶式經營模式,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在毛利中可以獲得更高的實質性收益,這也使得從事家庭農場的農民直接實現了增收。
2.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
近年來,我國加快了農業生產經營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化,向農業生產大量投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然而,因為農民的思想保守和風險承受能力不足,很多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受到了阻礙,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出現,為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首先,從事家庭農場經營的農戶一般在思想上都具有一定前瞻性,敢于接受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其次,家庭農場的規模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包括新品種技術、新農藥技術、新化肥技術、新農機具技術,在足量規模上的土地上施用取得的效果會更顯著。而農業科技成果成功推廣以后,特別有利于家庭農場提高產量、提高生產效率,這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3.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有利于農業、企業、市場的銜接
傳統的以小型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因為個體的過于分散,使得農產品的后期交易活動變得十分不便利,也加大了交易成本、延長了交易周期,這也就降低了農產品的實際收入、延長了農產品變現時間。
家庭農場這種全新的農業經營模式出現以后,使得農產品集中起來。當家庭農場達到足夠規模時,一個農場內的農產品產量就可以和一個小型企業媲美,市場直接和這樣的家庭農場銜接,大大縮短了交易周期、降低了交易成本。目前,很多地區的家庭農場,很形成了同類型聯合經營的新模式,構建中小型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企業,使得農業、企業、市場的銜接更加緊密,這無疑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是有利的。
4.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有利于農業土地流轉的形成
在我國農村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中,農戶手中的土地數量是有限的。農業用地多的地區人均幾畝地,農業用地少的地區人均土地甚至不足一畝。而家庭農場的構建,首先需要在土地數量上達到一定規模,這個規模至少在十畝以上,多則達到上千畝。
這樣,在建立家庭農場的過程中,農業大戶就需要獲得農業小戶手中的土地,并且需要多個小戶的土地資源。農業大戶為了確保能夠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就需要對出讓土地的小戶農民致富高價的土地流轉費用。從這個角度看,小戶農民會在家庭農場經營中,獲得來自土地流轉的巨大補償。雖然農業大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是失去資金的一方,但資金換來的土地成為其在未來大規模經營中獲益的資本。
5.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有利于農業人口的城鎮化
這一個問題可以看作上一個問題的延續。當家庭農場促成農業土地流轉時,出讓土地的小戶農民就沒有了農業用地。這使得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脫離農村、走向城市,當然,也會有一部分出讓土地的農民,成為家庭農場的雇員。
走向城市的農民,手中握有從土地流轉中獲得的補償資金,因此基本能夠解決進駐城市的前期生活投入。這些農民一般有一些手藝,如瓦工技術、木工技術等,再加之能夠吃苦耐勞,往往能夠在城市站穩腳跟,找到一份可靠、并且收益較高的工作。所以,家庭農場的形成,促成了一大部分農業人口的城鎮化,而這些人在走向城市之后也獲得了收入上的提高。
三、做好家庭農場的對策與建議
從前述分析不難看出,家庭農場這一全新的農業經營模式,對于農民增收具有全面的、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家庭農場建設工作,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出對策建議:
1.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家庭農場的形成,必然出現農業大戶兼并土地、農業小戶失去土地的局面。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講,土地就是生命,無論多高的價格也難以抵償土地的價值。因此,在家庭農場導致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完善的土地流轉制度作為保障。
一方面,要給與出讓土地的農民足夠的經濟補償,讓他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獲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收益。另一方面,要給出讓土地的農民提供二次就業的機會。除了那些決意自謀職業的農民之外,對于那些仍想留在老家的農民,提供在家庭農場、鄉鎮企業就業的機會。
2.提升農場主素質
家庭農場要搞好,關鍵在于農場主。經營家庭農場的農戶,手中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大大多于小型農戶時期。他們的經營理念、農業科技知識,直接決定著自己所經營農場的產出效益。
小編推薦優秀農業期刊 《中國園藝文摘》
《中國園藝文摘》本刊于2003年1月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由中國園藝學會名譽理事長相重陽先生任編委會主任,中國農學會科技期刊分會名譽理事長、果樹專家王汝謙先生和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蔬菜專家朱德蔚先生任副主任,編委會成員多為我國果樹、蔬菜、花卉領域和專家和領導。編輯部在廣泛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編輯加工,保證了《中國園藝文摘》刊載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