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中華眼底病》北大核心醫學期刊論文刊發,創刊于1985年,由衛生部主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辦。辦刊宗旨:以迅速傳播視覺與眼內神經血管組織病變以及全身病相關研究的最新信息和及時交流眼底病科學研究與臨床工作的真知灼見為己任,以讀者為為中心,促進眼底病學科發展,促進國內外眼底病學術交流。
摘要:探討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08~2011年間我院兒科收治的84例腹瀉患兒作為觀察組,采取自擬中藥口服加外敷綜合治療,同時隨機選取84例腹瀉患兒作為對照組,采用口服思密達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2%,僅4例(4.8%)患兒因體質較弱,治療無效,組間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內服結合外敷綜合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療效好,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小兒腹瀉;小兒止瀉湯;外敷治療;臨床療效
小兒腹瀉是兒科門診常見的消化道多發疾病,多見于0.5~3歲兒童,多因氣候驟變導致小兒腹部受涼而誘發腹瀉,多數患兒經西藥治療后效果不理想。本文將結合我院采用中醫綜合治療84例腹瀉患兒的臨床實踐,探討中醫內服外敷綜合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兩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兒科收治的腹瀉患兒,其中男童102例,女童66例,年齡4個月~3.2歲,平均年齡2.7歲,病程1~9天,平均3.4天。兩組患兒均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第6版《兒科學》[1]關于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組間性別、年齡、病程之間差異比較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每日口服思密達,1歲以下患兒每日3g,1~2歲每日6g,3歲及以上每日9g,分3次沖服,療程為3天。治療組患兒采用自擬止瀉湯加減治療,藥方為:黨參、葛根、石榴皮各10g,黃芩、黃連、藿香、厚樸、白術、生甘草、茯苓、法半夏各5g。每天1 劑,早晚2次水煎溫服,療程3天。同時配合使用自擬敷臍止瀉膏治療,成分包括:吳茱萸、畢茇、肉桂、丁香、澤瀉(適用于腹瀉偏寒者),黃連、黃芩、白術、車前子、訶子(適用于腹瀉偏濕熱者)。外敷時將藥材等重量研磨成粉末狀共5g,加植物油調成糊狀,加熱后將其貼于患兒神闕穴,使用膠布外固定,每天換藥1次,療程3天。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治療3天后臨床癥狀消失,每日大便次數和形狀均異常;好轉:治療3天后臨床癥狀基本改善,大便次數及水分明顯減少;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甚至有所加重,大便次數和水分未明顯減少。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2~3個療程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2%,僅4例(4.8%)患兒因體質較弱,治療無效,組間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間治療總有效率比較P<0.05
3 討論
中醫認為小兒腹瀉是由于小兒脾胃虛弱、脾腎陽虛、感受外邪、內傷乳食等引起的,兩歲以下兒童發病率較高,且好發于夏、秋季節。中醫治療該病應遵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腸)”、“無濕不成泄”的基本規律[2]。
本研究采用自擬止瀉湯口服加敷臍止瀉膏治療84例腹瀉患兒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5.2%,這一研究結果與馬冬玲[3]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本自擬止瀉湯藥方中,白術、黨參、山藥健脾益氣強胃,茯苓、陳皮、藿香能夠和中化濕理氣,葛根、黃芩、黃連清熱祛濕,石榴皮收斂止瀉,生甘草調和諸藥,是整個藥方能夠起到健脾助運,利濕止瀉之效。神闕為任脈重要穴位,是治療疾病常選穴位,局部貼敷用藥易于吸收,且無痛苦,同時外敷藥方中的茴香、肉桂可達散寒通陽、理氣止痛之功,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功效,諸藥共用外敷亦能起到調理脾胃、 溫中散寒、健脾行氣止瀉的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結合外敷綜合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療效好,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易著文.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3.
[2]歐陽曜,何軍鋒.中醫特色二聯療法治療小兒腹瀉130例小結[J].中 醫藥導報,2008,14(6):42-43.
[3]馬冬玲,李杰. 30例小兒秋季腹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探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5):111-11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