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孔子思想是中華民族不可拋卻的文化傳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可忽視的核心問題之一。孔子的人性思想是一種道德人性思想,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是實踐人性思想,兩者都以社會關系作為人性思想研究的起點。本文將從馬克思與孔子人性思想的共通之處,研究其重要意義與價值。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一、孔子與馬克思人性思想的核心內容
(一)孔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內容
“仁者,人也。”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的最高價值。但孔子對人性的直接談論較少,唯一一次直接談到“人性”是在《論語》中,“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即每一個人都有善的本質,都具有達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但是每一個人能不能達到理想的人格,最終取決于人們不同的習行。孔子在《公冶長》所說: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由此可知孔子對人性探究的重點不在于人性之善惡,而在于“以習成性”的人性觀。“習”是后天學習的知識和能力。人性發展的目標是形成一種君子人格,君子人格的形成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過“習”后天形成的。
(二)馬克思人性思想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的人性思想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和人的社會屬性。其人性思想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在自然屬性方面,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馬克思在這里直接指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的本性。在社會屬性方面:第一,勞動實踐塑造人。“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 猿的腦髓逐漸變成人的腦髓。”人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實現了手的解放,也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互相合作、分工、交流,并逐漸衍生出語言、文字。第二,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一個現實中的人,只有生活在社會關系中,才表現為人的自我發展、自我確證的過程之中。第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性思想的最高目標。在人的社會屬性方面,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勞動實踐,實踐性就是馬克思人性思想的核心內容。
二、馬克思與孔子人性思想的共通之處
(一)對人的主體性的高度重視
孔子的道德人性觀強調,君子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于人自身的努力與實踐。孔子認為,對于道德、“仁”的追求,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是可以實現的。在這里,孔子強調了人的道德主體性,也是強調了人的尊嚴、價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孔子所強調的人的主體性不僅對于人自身,也體現在對他人。
馬克思人性思想中人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的主體性在根本上,是在實踐活動中體現的。人有多大的實踐勞動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人的主體性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現。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注重人的實踐、人的解放,為人的主體性奠定了科學基礎。
孔子與馬克思對于人的主體性的重視,是內在相通的,既體現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又表達了人本主義的關懷。
(二)肯定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與孔子肯定了自然屬性是人的合理屬性,同時肯定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認為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通過論述勞動實踐在人類手的進化、人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中的必要性作用,闡述人的社會性對人的重要影響。
孔子的道德人性論強調“習”,即人的學習、實踐在人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道德是人性中的根本,道德本身同樣就是人的社會屬性。孔子認為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在于人有道德,因此,道德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馬克思與孔子都是在社會這個前提下研究人。孔子將還未接受教化的族群稱為人蠻夷,馬克思不將脫離社會的人稱為人。因此,馬克思與孔子都肯定了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三、馬克思與孔子人性思想在當代中國融合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與孔子對人性發展的孜孜追求,對于當下有著特別重要的指引意義。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是我們當下理解生命意義的重要思想武器。孔子的人性思想對于引導人們注重經濟發展中的道德約束具有重要意義。兩者的融合既有利于克服現代性危機,也有利于我們增強對道德和精神生活的關注。
共同體建設應該注重道德精神。馬克思實踐人性思想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社會作為“真正的共同體”,不管生產力如何進步,道德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否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社會的和諧就是不可想象的。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一種由個人擴展到家庭、社會、國家最后到天下的道德思想,根本上乃是一種共同體道德人論。孔子與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把提倡法治與崇尚道德相結合,既符合中國傳統,也適應中國國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