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公眾對食品健康知識、態度、行為的認知現狀, 為進一步展開營養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方法 對100名公眾進行隨機分層抽樣調查, 制訂調查問卷, 匿名進行問卷調查, 運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我國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較低, 100名居民中只有48人進行問卷調查的總分在60分以上, 合格率為48%;男性居民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低于女性居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學歷低的居民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低于學歷較高的居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結論 我國應抓住時機, 進一步加強營養宣教, 提高公眾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 改善人們的飲食行為。
《現代食品科技》雜志是由國家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的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全國知名的食品科技類期刊,具體事務依托建有國家和廣東省重點學科的輕工與食品學院運行,1985創刊,月刊。主編為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李琳教授,副主編為輕工與食品學院院長于淑娟教授和副院長吳暉教授(兼任常務副主編)。曾用刊名:廣州食品工業科技。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 我國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 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人民越來越關注食品營養與安全問題。眾所周知, 許多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壓、腫瘤) 與飲食營養聯系密切, 如果膳食模式不合理, 很容易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1]。為研究公眾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現狀, 以便為今后開展營養宣教提供依據, 我們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年對100名居民進行了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的調查,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100名居民作為調查對象, 其中男性50名, 女性50名, 其年齡為20~60歲, 平均年齡為39.5±8.6歲, 其中包括小學學歷者20名, 初中學歷者23名, 高中和中專學歷者25名, 大專以上學歷者32名。
1.2 調查方法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表, 包括以下4項: (1) 一般情況:被調查者的性別、民族、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等[2]。 (2) 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一共10道題, 每題的分數為0~10分。主要包括平衡膳食寶塔的知識和食品中營養素的知識等。 (3) 對待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的態度:一共4道題, 每題的分數為0~25分。該項內容包括是否愿意學習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是否關心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新聞等[3]。 (4) 日常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的行為, 一共10題, 每題的分數為0~10分。該項內容包括是否每天按時吃早餐、每天食用主食的情況、每天食用肉類及肉制品的情況、每天食用水產品的情況、每天食用蛋類的情況等。最后將這幾部分問卷的分數加起來計算出總分, 超過60分即為合格[4]。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觀察所得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兩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 (±s) 表示, 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
2 結果
2.1 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的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 100名居民中只有48人進行問卷調查的總分在60分以上, 合格率為48%;有86個人 (占86%) 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認知度較低;僅有25個人 (占25%) 了解平衡膳食寶塔內容。其中, 男性居民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低于女性居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詳情見表1) ;學歷低的居民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低于學歷較高的居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詳情見表2) 。
2.2 對待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對待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的態度較好, 其中95個人 (占95%) 問卷調查的分數合格, 并愿意改變自身不良飲食習慣, 愿意學習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
2.3 日常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行為的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有62個人 (占62%) 有合理的日常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行為, 其中有家庭食用植物油人最多, 共86人 (占86%) , 能夠每天食用牛奶的人最少, 共14 (占14%) 人。
3 討論
3.1 公眾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現狀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較低, 100名居民中只有48人進行問卷調查的總分在60分以上, 合格率為48%;有86個人 (占86%) 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認知度較低;僅有25個人 (占25%) 了解平衡膳食寶塔內容, 尤其是男性居民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低于女性居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學歷低的居民對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低于學歷較高的居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但是大部分人對待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的態度較好并愿意改變自身不良飲食習慣, 愿意學習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還有不少人具有不合理的日常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行為, 所以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
3.2 對改善公眾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現狀的建議
3.2.1 加強宣傳教育, 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通過多種媒體宣傳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科普知識, 使得居民得知食品安全知識, 從而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風險意識[6-7]。增強食品安全信息管理, 推進全球各國食品安全標準的學習, 使得我國人民了解世界各國的食品安全標準, 以免經濟損失;此外, 國家相關部門隨時公布食品安全情況, 使得人們了解導致食物不安全因素, 不買風險高的食品, 理性、科學的看待食品不安全事件。進一步增強建設社會信用、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 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如果不提高居民誠實、誠信的道德素質, 食品安全問題就不能從本質上解決[8]。
3.2.2 鼓勵食品生產企業實行質量認證, 推行食品市場準入制度
目前, 保證食品質量較有效的措施就是認證制度, 通過相關部門認證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等可以放心食用, 值得信賴。國家可以支持大中型的食品企業進行體系認證或產品認證, 從生產原材料, 生產場地, 生產過程到產品銷售的全程監督[9-10]。明確規定養殖場所用飼料及添加劑標準;實施農藥、獸藥的管理, 指導菜農和飼養員科學用藥, 并建立有效的措施對生產過程中獸藥、農藥殘留與污染進行處理;全面保證我國食品的安全和質量, 成立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監控體制。同時, 逐漸健全食品進入市場的標準與進度, 嚴格執行, 不滿足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絕對不能進入市場[11-12]。
3.2.3 提高食品生產的科技水平, 推進食品標準化建設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 食品國際采標率已接近80%以上[13-14], 然而我國的采標率只有14.63%。目前, 我國要加快步伐健全食品質量安全規范, 根據國情, 積極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關于食品添加劑、食品衛生、檢疫水平、農獸藥殘留限量等方面的修訂方案, 從而提高我國標準水平, 向國際標準靠攏[15-16]。提升食品安全標準不僅對全民的健康有益處, 也有助于提高全民生活質量, 更能打破發達國家先進貿易技術的壁壘, 從而提高國力。
3.2.4 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在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方面, 法律體制是世界各國的根本保證。基于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現狀, 如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單一, 低效等, 汲取發達國家經驗, 增強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建設和法制管理, 建立多層式法律體系, 以滿足我們迫切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17-18]。我國出臺的《食品衛生法》, 根據現狀, 應進一步出臺詳盡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有安全隱患的食品杜絕進入市場;通過法律法規限制對生態平衡有隱患的食品種植、養殖、加工等。同時, 食品安全監督力度要大大加強, 加大力度懲罰和打擊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企業和責任人, 完善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食品市場準入制度, 嚴格把控食品進入市場的關卡。使得全民能吃得放心, 睡得安心。各級質量監督管理部門, 要充分發揮其職責權利, 定期實時監督抽查農產品和畜產品, 抽查范圍要廣泛, 次數要頻繁[19-20]。只有這樣, 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能走上規范化的軌道才指日可待, 更能確保我國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 從而在國際市場上, 為中國的食品衛生安全標準贏得良好的聲譽。
總之, 應抓住時機, 進一步加強營養宣教, 提高公眾食品營養與食品健康知識, 改善人們的飲食行為。
參考文獻
[1]劉寧, 高爾生, 武俊青.居民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 2008, 24 (4) :482-485.
[2]趙麗云, 翟風英, 李丹, 等.中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在營養教育前后的變化[J].中國學校衛生, 2002, 2 (23) :147-148.
[3]劉軍祥, 張青碧, 陳志群.營養學教育對老年人營養知識的影響[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 2004, 20 (3) :257-259.
[4]熊文輝, 馬一婷.深圳市社區居民營養知識與行為水平調查[J].職業與健康, 2008, 24 (23) :2594-2595.
[5]鄭強, 邢廣義, 劉樹啟, 等.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膳食營養的影響[J].中國公眾衛生, 2003, 19 (5) :635-636.
[6]程志群.社區營養健康教育對60歲以上老人營養知-信-行的影響[J].中國保健 (醫學研究版) , 2007, 15 (7) :107-109.
[7]馬冠生, 崔朝輝, 李艷平, 等.中國成年居民營養補充劑的消費現狀[J].營養學報, 2006, 28 (1) :8-10.
[8]劉立忠, 王慧, 張婷, 等.城鎮居民食品衛生知、信、行調查分析[J].南方論刊, 2010, 02:60-61.
[9]那立欣, 劉衷芳, 趙丹, 等.哈爾濱市居民營養知識及行為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 2009, 03:383-384.
[10]黃明豪.江蘇省中小學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 2003, 19 (7) :489-491.
[11]于紅霞, 徐貴發, 趙長峰.社區居民營養知識水平的現狀調查[J].預防醫學文獻信息, 2004, 7 (2) :140-141.
[12]賈真琳, 陳茜, 戴季弘.天津市區小學生飲食行為及營養知識調查分析[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2005, 11 (2) :162-164.
[13]楊艷蓉, 田慧光, 宋桂德, 等.天津市居民飲食與營養知識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6, 14 (2) :106-108.
[14]王濤.天津市居民飲食與營養知識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6, 14 (2) :106-108.
[15]鐘節嗚, 俞敏, 劉立群, 等.浙江省居民膳食營養攝入狀況研究[J].疾病監測, 2006, 21 (12) , 670-672.
[16]蔣燕, 曾果, 李曉輝, 等.成都市社區居民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 2005, 32 (6) :590-592.
[17]翟鳳英, 何宇納, 馬冠生, 等.城鄉居民食物消費消費現狀及變化趨勢[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5, 26 (7) :485-488.
[18]謝斌, 趙熙和, 賈建斌, 等.北京、廣州、上海城市居民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J].衛生研究, 1997, 26 (5) :343-348.
[19]卞錚.杭州市居民飲食習慣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 2007, 23 (2) :190-191.
[20]沙怡梅, 徐筠.北京市居民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及需求的調查[J].衛生研究, 2004 (4) :466-46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