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人們從單純的關注企業經濟效益逐漸轉變為了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而綠色創業在這樣的環境下順勢而生,激勵與引導當代青年進行綠色創業。本文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碧水源這家企業為例,對綠色背景下的創業管理實踐進行探討。
《城市建設》(旬刊)創刊于2008年,是經國家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商業聯合會主管,聯合國全球人類發展中國協會指導,國資委·商業網點建設開發中心主辦,科技部科學技術進步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承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類學術期刊。
1.緒論
1.1 引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匱乏且水污染嚴重的國家,北方的水資源性缺水和南方的水質型缺水推動了我國對于高品質再生水的剛性需求,污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化市場巨大。膜技術是解決水污染、水資源短缺、飲水不安全問題的核心技術,膜技術產業同時占據了節能環保、新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受到各國的大力支持和扶植。目前,我國的膜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1.2 行業背景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制膜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不斷增加,技術瓶頸也在嘗試性突破,產業化進程也在加速,膜產業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包括上游膜材料的研發和銷售、中游膜組件的生產和銷售以及下游膜工程應用。
在當前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工業經濟大力調整結構、轉換方式的時代背景下,分離膜產業正出現一些新的特點:膜材料產業向高性能、低成本及綠色化方向發展;膜技術對保障飲水安全,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顯著增強;膜技術對節能減排、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日趨明顯;膜材料市場快速發展,與上下游產業結合更加緊密。
1.3 研究方向及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在綠色發展背景下,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創業管理實踐。以碧水源這個企業為例子,深入研究討論創業管理實踐的意義。
2.案例簡介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歸國學者創辦于2001年,屬于高科技環保企業,成立不到10年就在創業板成功上市,公司總市值一直名列前茅。2015年,國家開發銀行的國開金融持有碧水源10.48%的股份,成為碧水源主要股東。多年來,碧水源以創新為靈魂,矢志成為中國環保行業的思想者,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與機制創新為三大引擎,已發展為產業鏈最全的膜技術企業之一;中國環保行業、水務行業領軍企業;環保行業及創業板市值最大的企業之一;中關村自主創新著名品牌之一。
碧水源堅持以膜技術解決“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飲水不安全”問題,以及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提供以膜法水處理為核心的整體技術和工程解決方案,業務領域涵蓋水務全產業鏈:膜技術研發以及膜設備制造、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處理、固廢污泥處理、自來水處理、海水淡化、水務工程建設、水務投融資,以及民用商用凈水設備。
3.案例分析
3.1創業時社會背景
3.1.1 政策的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把“加強水資源節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同志在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發展努力的方向,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奮斗目標,也為我國的環保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
國務院于2012年8月6日印發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將“加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并“加大工業廢水治理力度”,把城市污水處理率指標由2010年的“77%”提升至2015年的“85%”。“十二五”期間,我國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重點工程方面的規劃投資高達23660億元,這有利于我國的環保企業開拓市場。
2001年,“膜生物反應器”被收錄至《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設備(產品)目錄(第一批)》。2012年,科技部印發的《高性能膜材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著力突破相關膜材料制備的關鍵技術”并“形成5至8種關鍵膜材料實現國產化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后,“膜生物反應器為污水處理技術”連續多年被國家環保部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國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國家“863”計劃都將“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列為一項重點支持技術。《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把加快推進“高性能膜材料”產業化列為“環保產業關鍵技術”加以支持和推廣。
3.1.2 需求的增加
用水需求的增加: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貧乏國家之一,據《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預測,“到2030年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量將降到1760平方米,為用水緊張國家”。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水資源的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預計我國用水高峰期將在2030年前后出現。
因為用水需求的增加,而水資源確是緊缺資源所以對于污水凈化的需求便大大加大。國家對于污水治理的投入加大,開發膜技術也就勢在必行,借著這股東風,也就使得碧水源有了最好的創業環境。
3.1.3 公眾環保節水意識的覺醒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公眾除了關注自家事情也開始關注國家大事了,他們也愿意拿出時間來對國家關注的一些事情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也開始關注節水、節電和環保了。而隨著公眾的這種節水意識的覺醒,帶動了一系列的節水產業,而碧水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碧水源借著這股潮流,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旅,并一舉拿得這一產業的龍頭地位。
3.2 創始人的正確戰略規劃
3.2.1 總體戰略
碧水源公司以“解決‘水臟、水少、飲水安全的水環境問題”為使命,以“成為中國控制水污染,保護水環境,增加水資源,保障水安全的依靠力量,在全球視野中,彰顯中國的創新力量”為愿景,把“發展成為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膜技術高科技環保企業,全面參與全球水處理技術市場的競爭,并成為我國解決水污染與水資源短缺提供飲用水安全保障的依靠力量”設為公司的總體戰略目標。
3.2.2 階段戰略
第一階段:加大產品及市場開發力度,規模化生產膜產品,確立在污水及飲用水處理領域的技術和市場領先地位,建立品牌優勢,布局國內外部分市場,用8-10年時間成為國內一流的污水處理及飲用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第二階段:鞏固并擴大在國內污水處理及飲用水處理領域的技術及市場地位,大規模生產膜產品,確立在國內膜產品及環保行業的領先地位,布控全國市場,用10-15年時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污水處理及飲用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與大規模膜產品供應商。開展凈水器銷售、固廢處理、給排水工程以及大氣治理等新業務。
第三階段:開拓國際市場,先進行多國擴張,然后再實現全球化擴張,用20-30年時間成為國際一流的污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化整體方案提供商、大規模膜產品生產商、凈水器銷售商、固廢處理商、大氣治理商及水務運營商。
3.2.3 市場戰略
碧水源運用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將現有產品或服務引入新地域”,與多個地區的水務公司采用合資或聯營形式先后成立13家合資子公司以及1家控股子公司,進入多地的水處理市場。加大對新地域市場以及對未飽和市場的開發力度,建議在進行市場開發時可采取增加營銷渠道、加強品牌管理以及廣告促銷等策略,以在新市場上擴大現有產品的銷售。
在定價策略方面,由于碧水源公司在膜產品及工程實施方面的價格比國際競爭對手低且大部分項目“均通過招投標方式獲得”,因此公司可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法和招投標定價法,尋求一個最合適的競爭價格,不得為取得合同機會而將報價壓的低于成本,導致公司經營情況惡化,也不得將報價定得遠遠高出邊際成本,以免失去取得合同的機會。
在促銷策略方面,可采取廣告、銷售促進、人員推銷及宣傳等促銷策略。可從公司和產品兩個方面進行促銷,如通過名人代言、發表商業新聞或廣播、電視等媒體上獲得有利的報道等方式進行促銷。在產品層面采用廣告、銷售促進和人員推銷相結合的組合策略,如通過電視、展覽會、示范表演等活動進行銷售促進。
正是在當時的背景支持以及企業創始人文劍平正確的戰略指揮下使得碧水源的創業能夠一帆風順地走下去,這正是他借助了所有有利條件的結果。
4.結束語
綠色創業不僅僅是指追求在成本、創新或是營銷方面的優勢而實現綠色化,或是創立一個提供環保類產品或服務的創新型企業,這種綠色創業是短板的、局部的;而真正的綠色創業是建立在環境創新基礎上的一種創新性、市場導向、個體推動的價值創造形式,或是出于綠色化目的而創建新企業,并且這類企業是以“可持續”為目標,這種綠色創業是長期的、全面的。
綠色創業往往對于企業規模或經濟發展水平要求較高,事實上綠色創業是機會和創新導向的,這意味著創業者抓住可加以識別和利用的環境機會,并在實現取得經濟利益的目的。碧水源正是抓住了國家政策支持的機會,才能夠如此迅速地崛起,利用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機會,實現了綠色創業,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得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成功完成了創業并將企業擴大成了整個行業的龍頭。
參考文獻:
[1] 賈志謙.膜科學與技術基礎[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2] 王振宇.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前景[J].環境保護科學.2005, 31(2):21-23.
[3] 李華晶,李永慧.綠色創業:可持續發展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第六屆中國林業技術經濟理論與實踐論壇——低碳經濟與綠色發展會議論文集[C].2012.
[4] 鄭秀芝,創業決策研究觀點分析與發展趨勢展望[J].2011(12):104- 10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