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現狀分析
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落后
隨著鄉村道路的不斷延伸和硬化,農村地區的通行條件明顯改善。但由于鄉村道路在籌建過程中沒有經過系統、正規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又因資金不足,且建成后無正常的養護,致使道路等級低、路面坑洼不平,路基殘缺松軟,加之大多建在山大溝深地區,交通標志標線、防護墻、隔離墩等安全防護設施建設滯后,使交通設施不完善、路面結構不合理、通視條件差,多數道路狹窄且多種車輛混行,交通安全隱患十分突出。
推薦閱讀:《西南交通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54年。讀者對象主要為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師和學生等。
車輛狀況參差不齊
隨著汽車、摩托車的下鄉,大量的機動車輛被用作生產和生活工具而進入農村家庭,但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農民購買的是價格相對便宜、效能相對較低、安全性能相對較差的“五小”(摩托車、輕便摩托車、三四輪低速載貨汽車、面包車)機動車,有的甚至購買“二手車”和報廢車,加上農村群眾大多存在“勤儉持家”的思想,導致許多群眾只算經濟賬,不算安全賬,只購買、不上牌,只開車、不辦證,只要機動車還能上路,就不會定期檢查車況和安全性能,這些年久失修的車輛一旦上路,無異于定時炸彈。
交通違法行為突出
面包車載客、客貨混載、超載等人為違法行為突出,無證駕駛、報廢車上路等嚴重違法行為在農村邊遠山區鄉村道路上時有發生,而且履禁不止。尤其是中小學上學、放學時段,鄉村道路交通違法行為更為普遍,且受地域和路況等因素影響,大部分邊遠山區鄉村道路不通客運車輛,一些面包車、摩托車不入保、不檢測,在參與運輸時,以低廉的價格和隨叫隨到的便捷而得到邊遠山區群眾喜愛;摩托車違法高發。許多摩托車車主為貪圖小便宜,買車后不上牌辦證就上路行駛,導致摩托車無牌無證違法的高發。除此之外,酒后駕駛、超速超載行駛、不按規定檢測、駕摩托車不戴頭盔、不按規定讓行等違法行為多發,這些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事故要占總數的70%左右,許多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生都與上述原因有關。
群眾交通安全意識淡薄
農村群眾的交通安全知識普及程度較低,缺乏對交通管理工作的認識,不能正確理解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對交通事故的危害認識不足,大多數人認為只要不發生傷亡事故,一般的交通違法行為無關緊要,這種想法導致交通陋習普遍存在,還有些群眾貪圖自己方便,不顧后果的占道擺設攤點、占道打場曬糧等,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嚴重隱患。此外,許多農村駕駛人因駕駛水平低或無證駕駛成為“馬路殺手”,甚至認為派出所執法是故意刁難,從而不支持、不配合交通管理工作,還有些交通參與者受傳統觀念影響,沒有認識到交通違法行為的嚴重后果,不認為交通違法行為是違法行為,隨意違法行車上路,甚至逃避、抗拒執法現象時有發生。
現有警力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警力不足,在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山區顯得尤為突出。因此,派出所警力除對重點鄉村道路突擊整治外,還存在部分村鄉道路則處于失控漏管狀態,違法現象突出,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同時,少數群眾對派出所依法查處交通違法的行為時常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抵觸情緒,也增加了民警日常執法的難度。
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難
由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農村道路交通還未完善,新開通道路在逐年增加,交通安全防護措施嚴重缺乏,而且政府部門追求的只是達到開通公路的目標,卻沒有維修和增設交通安全設施的投入;由于地方財政對鄉村公路沒有專項經費進行維護和治理,“村村通公路”建設資金僅僅限于路面工程。后續的標志標線及安全防護設施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根本無法籌措,而村民對于原來的泥土路變成水泥路已心滿意足,也不會去追求這些安全設施。由于路面狹窄,混合式交通,人、車、路矛盾突出,也必然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自然災害的毀損,使許多臨山臨溝道路因水毀而損,導致通行能力降低而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對策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車、路、環境”諸多要素,要切實扭轉道路交通安全基礎薄弱、基層脆弱、管控軟弱的現狀,消除存在的安全隱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改。
確立政府主導地位 加快“兩站兩員”建設
首先,要確立政府主導地位,縣級人民政府主導全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統一領導、統一部署。各鄉(鎮)政府鄉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納入工作范疇,主要領導親自抓,加快“兩站兩員”籌建工作,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兩員”培訓教育,通過不斷推進“兩站兩員”建設,充分發揮“兩站兩員”作用,把鄉村交通安全工作滲透到群眾日常生活中,切實提升廣大群眾交通安全意識全力確保我縣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平穩。
改善路況 完善交通安全設施
相關部門加強協調聯系,完善鄉村道路日常養護工作機制,加強鄉村道路日常養護,做到責任明確,設施齊全,養護規范,確保路況良好。定期開展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檢查工作,對農村公路中的急彎、陡坡、視距不良、路側險要等危險路段進行改造,通過增設防撞護欄,增設標志牌,設置公路線形誘導標志等安全防護設施,提高公路行車的安全性。
強化科技投入力度
一是加強對農村道路的巡邏管控覆蓋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向科技要警力,改變“人海戰術”和靠交警“站馬路”來管理交通等陳舊管理模式,將有限資源投入到交通管理科技的設施建設上,逐步改善裝備,改進執法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強監控設備和違法電子抓拍設備等科技裝備投入,積極推廣非現場執法,努力做到對交通違法行為查處“以監控為主,以機動巡邏為輔”,盡快落實集鎮、學校等重點路段電子監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