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時期我國的思想政治也有著不同的進步,早在延安時期就發生過一些變化。本文主要針對毛澤東政治思想新主題的形成進行了一些論述,文章是一篇求索雜志社投稿的論文范文。
【摘要】延安時期毛澤東政治思想的主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從蘇維埃運動轉換為抗日救亡運動。考察與研究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思想,離不開這一新的主題。從毛澤東思想發展來說,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復雜形勢使得毛澤東思想臻于成熟與系統化,在思想軌跡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巨濤中,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戰略家的形象,一個民族巨人的形象終于出現。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轉變
一、日本對華侵占的深入
早在1934年4月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發表獨占中國的狂妄聲明,聲稱日本是東亞的“主人”。不許他國染指;日本侵略分子則叫囂“滿洲市場已經飽和……實不能不注意于進攻(華北地區)”,“故華北誠我帝國之最好新殖民地”。而后,日本帝國主義在突破長城防線,強劃冀東為“非武裝區”以后,更進一步企圖吞并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等華北五省。1935年5月,日本找各種借口,編造各種理由其目的就是要出兵中國調集大軍進關侵占中國,而蔣汪政權并沒有采取積極抵抗的行動,而是賣國求榮,步步退讓,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而這并不能滿足日本的胃口。華北殖民地的危機迫在眉睫,而正在長征途中的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蔣汪政權的茍且行為后,更堅定共產黨人與侵略者抗爭到底,打倒蔣家王朝的決心,紅軍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在同年的11月13日即刻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吞并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一書。正如毛澤東所說:“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只是那時日本侵略范圍還限于東北四省,而下一個階段就是要侵占整個中國,顯然,日本侵華活動的深入,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轉變政治路線的直接原因。
二、毛澤東個人的文化心理因素
早在讀小學的毛澤東便有一種超乎常人情懷,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后,更是深受大學中愛國志士的熏陶。這種愛國主義傳統發源于王船山的“民族大義”,中經譚嗣同為國捐軀的壯舉而達到頂點。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為獨占中國提出21條,毛澤東寫道:“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1916年7月日俄再訂分掠蒙滿權益協定,毛澤東寫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1]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懷,為他從社會革命轉變為抗日救亡政治主題的心理契機,引導著全國的民族救亡運動,打開了抗日新局面。
三、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重新獲得了在黨內和軍內的領導權
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政治局進行分工,取消了在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以澤東同志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2]。3月4日中革軍委設立前敵司令部,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1日在貴州鴨溪、茍壩一帶,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小組。毛澤東實際上成為軍事上的決策者。這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是最重要的職務,它使毛澤東能夠根據變化了的時局提出自己正確的意見,并支配著紅軍的行動。雖然在長征中來不及討論政治路線的問題,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方針所蘊含的政治目標一一北上抗日卻為中央所接受,在與張國燾的斗爭中充分表現了這一點。
四、共產國際政治路線的轉變
1935年7月至8月間共產國際召開第七次大會,批判了“愛用死板公式與模型的傾向”,強調了“共產黨人在法西斯主義國家中工作環境的特點”。大會確立了以戰爭的挑起者——法西斯主義為主要敵人的理論,并指明受帝國主義大國侵略的弱小民族及弱國,有保護民族獨立的權利,這類國家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而在這些場合,共產黨人的責任,便在于積極參加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與站在這種斗爭的前線。在此基礎上共產國際七大提出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大會的精神,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1月下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所派代表林育英(化名張浩)到達瓦窯堡,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國際七大精神與八一宣言的內容。毛澤東、朱德11月28日署名發表的《抗日宣言》的內容與八一宣言基本相同,可知毛澤東很快接受了國際七大的精神。國際七大對毛澤東與全黨形成新的政治路線的作用在于:第一,對毛澤東抗日救亡主題的形成而言,真正的內在因素是日本貪婪的嘴臉暴露,企圖征服整個中國的妄行和他對民族危機的深切關懷。國際七大與八一宣言只是毛澤東政治主題轉變的外在依據;第二,在國際指示對中共具有支配作用的情況下,國際七大與八一宣言為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新主題化為全黨新的政治路線提供了重要的根據,它促成瓦窯堡會議的舉行,從而為統一全黨的認識,為黨的抗日統一戰線策略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延安時期毛澤東政治思想的主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從蘇維埃運動轉換為抗日救亡運動??疾炫c研究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思想,離不開這一新的主題。從毛澤東思想發展來說,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復雜形勢使得毛澤東思想臻于成熟與系統化,在思想軌跡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51).
[2]中共黨史資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4(8).
相關期刊簡介:《求索》為大型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2003年在《新華文摘》的詳載和觀點轉載全國排名第一。期刊內容關涉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其科學性、前衛性、文獻性、收藏性引人矚目?!肚笏鳌肥菄H學術交流期刊,發行范圍遍及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遠及東南亞、歐美等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