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語,就是對別人的稱呼語。稱謂語既是語言現象,也是社會、文化現象。在任何語言中,稱謂語都擔當著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一般說來,稱謂可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大類型。 本文主要針對漢語社會稱謂語的變遷及其文化內涵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投稿的論文范文。
摘 要:語言能夠反映社會文化的變遷,社會稱謂語是不同時期社會文化的具體表現,它們的出現由國家的傳統思想、政治背景、社會風氣、社會關系等多種因素來決定。本文探究中國在解放前后社會的主要社會稱謂語的變化及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文化語言學,社會稱謂,文化內涵
社會稱謂是人際稱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時刊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傳遞的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稱呼家庭成員以外的其他社會成員。社會稱謂語就是用來表示社會稱謂的詞語,反映的是雙方的社會地位,親疏關系及其文化意涵。社會稱謂語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稱謂語也會發(fā)生改變。那些過時的社會稱謂用語因不適合時代的發(fā)展而逐漸為人們淡忘,體現時刊發(fā)展潮流的社會稱謂用語則不斷出現。社會稱謂不僅僅是一種稱呼,也是文化的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漢語的社會稱謂語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著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遷。對社會稱謂語的研究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課題,學術界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許多學者對社會稱謂的相關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但在廣度和深度上仍有許多亟待加強之處。
一、社會稱謂語的涵義
稱謂是指人們由于親屬和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等而得來的名稱。[1]稱謂語就是用來稱呼別人的語言,可以分為親屬稱謂語與社會稱謂語。親屬稱謂語指的是用來表示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的語言,是基于血親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叫法的特殊語言符號,是以本人為軸心的確定親屬與本人關系的標志。受鄉(xiāng)土觀念、傳統思想、政治背景、社會地位、社會風氣、社會關系等等因素影響。在現代漢語中,社會稱謂語則指用于稱呼沒有親屬關系人的一種用語,包括各種社會關系人之間的互稱用語,如姓名稱謂語、職務稱謂語、通用稱謂語、擬親屬稱謂語和零稱謂語等。社會稱謂語受社會發(fā)展和變化的影響,其形式和意義的變化較快,反映出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和變化進程。
二、社會稱謂語與文化
語言不僅是反映事物的符號,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稱謂語是特定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產物,是人際關系的文化符號。每一次中國社會性質出現了變化,漢語社會稱謂語也會隨之出現改變。它們與親屬稱謂語相比,具有更鮮明的時需性,帶有社會階級、社會分工的烙印,發(fā)展變化相對較快。但是不管如何改變,漢語社會稱謂語始終帶有“等級”“仁”“德”等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因此,中國人在平時稱呼其他人的時候,必須明確雙方的等級,必須尊重對方。在這樣的原則之下,人們通常就會以當時社會上比較具有地位的一些團體的社會稱謂語來稱呼彼此。當這些社會稱謂語被逐漸地廣泛使用,甚至被用來稱呼不具有該社會稱謂語性質的人群時,就出現了“泛化”的現象?,F在,筆者將對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一些漢語社會稱謂語進行論述。
三、新中國成立前后主要社會稱謂語比較
筆者將中國解放前后的社會稱謂語分為四個時期來論述:民國至全國解放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及改革開放。
(一)民國至全國解放時的社會稱謂語
全國解放之前,即是民國舊社會時期,中國社會上主要通行的社會稱謂語有“老爺”“少爺”“太太”“小姐”“先生”“丫鬟”等等,這些稱謂語已經基本上滿足了當時社會上人們的需求,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占據著主體地位。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等級制度,“老爺”“少爺”“太太”等稱謂語都是地主階級的專用稱謂,“小姐”在這個時期也主要是指官家未出嫁的女兒,這些詞一般用于指社會身份地位較高的人。“丫鬟”是指服侍“小姐”“少爺”等人的地位相對低下的侍女。還有其他的稱謂語,如“經理”“掌柜的”等。“經理”這一稱謂語最早是出現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里,是指公司企業(yè)中的管理人。“掌柜的”是指舊社會時期的旅店、飯館的老板,代表了傳統的封建主義文化。這兩種社會稱謂并存于解放之前的舊中國社會中,反映了資本主義文化和封建主義文化在舊中國社會里的交融沖撞。
(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稱謂語
全國解放之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已經不存在了,“老爺”“少爺”“太太”“小姐”“先生”“丫鬟”“掌柜的”等反映等級制度的社會稱謂也開始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同志”“愛人”等社會稱謂,這些稱謂開始成為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稱謂語。“同志”“愛人”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渴望平等,擺脫封建主義束縛,建立新中國的社會心態(tài)。解放前,“同志”原本只在革命軍隊內部成員之間流行。解放之后,人民渴望盡快融入新的秩序之中。所以,“同志”的流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到整個社會,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的人都喜歡彼此稱呼對方為同志。“太太”一詞作為妻子在舊社會的稱謂,與“老爺”等表示丈夫一類的詞相比,是低于其社會地位的。“愛人”一詞替代了“太太”一詞,與丈夫之類的詞語在地位方面是平等的。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的社會稱謂語
這個時期里,“師傅”一詞開始成為社會上的主流社會稱謂語。“師傅”是工廠里的工人之間的互相稱呼,隨著工人宣傳隊被派到各地,“師傅”這個稱呼也開始在各地出現。同時期出現的一些特殊社會稱謂還有“臭老九”“黑五類”“內奸”“工賊”等等,這樣的社會稱謂帶有貶義。而相對應的出現了比較正面的一些社會稱謂有“公社社員”“大隊長”等等。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社會風氣十分混亂。
(四)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社會稱謂語
改革開放之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在中國確立,許多沿海的港口對外開放引進資金投資。于是,與商業(yè)有關的社會稱謂開始流行起來,比如說“大款”“老板”這些。這些稱謂詞原本在改革開放之前,都是具有貶義的,很少有人使用。改革開放之后,人民都希望能夠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這些社會稱謂也隨之開始變得崇高起來。還有就是如“叔叔”“阿姨”等等帶有社會稱謂語性質的準親屬稱謂語也開始被廣泛地使用,因為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過了文化大革命時那種人與人之間都存在有緊張關系的時候,使用準親屬稱謂語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四、中國社會稱謂語的文化背景
通過對中國解放前后這幾十年時間進行分類,可以大致地了解到每個時期社會上通行的主要的稱謂語。筆者再從各個時期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稱謂語進行論述,這些社會稱謂語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主流文化的代表,它們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時起時伏,是中國社會文化不斷變化的標志。
(一)民國時期中國稱謂語的文化背景
“先生”“小姐”這些曾是民國時期的主流稱謂語。全國解放后直至改革開放,這個稱謂語一直都被壓制,甚至一度消失。“先生”一詞是我國的傳統詞匯,最初的意義是比自己先出生的人,由于年長,往往在知識閱歷方面要多于自己,所以很早就是一個尊稱。例如,孔子的學生都稱孔子為“先生”。“小姐”最初是指宮女,到民國時,已經變成了指代官家的小姐。外國文化進入中國社會的時候,“先生”被選作與“Mister”相對應,“小姐”則與“Miss”相對應。全國解放后,“先生”“小姐”等詞被視作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和外國資本主義文化的代表,社會上對這個稱謂的使用就減少了。直到改革開放之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確立,沿海的城市對外開放,外國文化又開始進入中國,“先生”“小姐”這兩個詞才再一次出現在日常社會稱謂之中。
(二)新中國社會稱謂語的文化背景
“同志”一詞由于在舊社會時期是革命軍隊內部的通用稱謂,因此在全國解放后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甚至把“同志”這一社會稱謂用在稱呼親屬上,可見當時的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之大。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中國社會開始進入階級斗爭的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緊張起來。這個時候的“同志”一詞就不能夠隨意使用了,因為如果被稱呼者被冠以“反革命”的帽子之后,稱呼者就可能受到牽連。所以人們就逐漸地減少了對“同志”這一稱呼的使用。文革結束之后,社會環(huán)境的政治氛圍放松,但是“同志”一詞并沒有隨之開始重新興盛。因為,稱呼其他人為“同志”會顯示稱呼的雙方是陌生人的身份,不利于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遠不如用準親屬稱謂“大哥”“大姐”之類的稱呼顯得親切。所以,“同志”一詞也就很少在一般公眾場合流行。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稱謂語的文化背景
這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期里,“同志”是不能夠隨便亂用的,比如不能夠用來稱呼被批判的人,不能夠用來稱呼不同階級陣營的人。因此,人們就使用工人宣傳隊中的“師傅”的稱謂來稱呼彼此。“師傅”是工廠內工人之間的彼此稱呼,隨著工人宣傳隊被帶到了全國的各個角落。因為工人宣傳隊作為在當時社會上的一種團體,是具有權威性的。所以,用“師傅”來稱呼對方,一來可以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和敬意,二來可以避免胡亂使用“同志”稱呼帶來的麻煩。
(四)改革開放后稱謂語的文化背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商業(yè)思潮在中國逐漸成為主流的社會思潮,“師傅”作為工人使用的社會稱謂代表,就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使用“師傅”來稱呼彼此的人也就慢慢地減少了,僅僅一些經濟不夠發(fā)達的地區(qū)被使用。而“老板”這一社會稱謂語開始出現泛化,在許多場合里替代了“師傅”“同志”等稱謂語。“老板”最初的意義是指原始的、最初的版本,作為稱謂語使用是在晚晴時期,建國后停用,直至改革開放后。[1]現在指擁有控制或監(jiān)管權的工頭或經理。除了在公司等場合使用“老板”這一稱謂語之外,還在學校和商場里也有使用。在學校里,一般是理工科的學生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因為導師時不時會給予學生一些有報酬的工作。在商場里,賣家喜歡把顧客稱呼為“老板”,暗示顧客是富有的人,應該來買他們的商品,包含有諂媚的含義。如果從總體特征來看,“老板”主要還是在指代那些能夠給予其他人有報酬的工作的人。
五、結語
通過對中國解放前后數十年的社會稱謂語變化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社會稱謂語反映了特定時期中的社會人際關系和社會性質,反映了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中人的心理傾向和價值取向。代表強勢、主流的社會文化的社會稱謂語總是會代替處于弱勢的社會文化的社會稱謂語。語言作為最主要的交際工具,我們總是需要用它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尊重,如果使用新興的、強勢的社會稱謂語去稱呼需要交流的對象,就能夠部分地承擔起這個功能。但是這樣做也會伴隨著泛化的現象,因為每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并不相同,而一些社會稱謂語至少在現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并不適用于某一些場合,盲目地使用強勢的社會稱謂語只會顯得不倫不類。所以,對于這些社會稱謂語,我們還是應該正確地認識它們,了解它們的用途,引導大家正確地使用社會稱謂語。
注釋:
[1]羿?:《論“老板”稱謂語的泛化及其原因》,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第03期。
參考文獻:
[1]李思敬.50年來的“社會稱謂”變遷雜憶[J].語文建設,1996,(09).
[2]李明潔.千呼萬喚風云際會――漫談50年來的社會變革與稱謂變遷[J].語文建設,1999,(02).
[3]丁安儀.當代中國社會關系稱謂[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06).
相關期刊簡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4年9月,是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辦,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協辦的專業(yè)學術刊物。《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集有關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指導、理論研究、經驗介紹和信息傳播于一身的綜合性高等教育學術刊物,其宗旨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圍繞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總結國內外的實踐經驗,探索有效做法,為建設和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服務。本刊讀者群主要為招收、培養(yǎng)研究生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中從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工作的各級管理干部、研究生導師、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人員和在學研究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