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通過對自然與生活的細心觀察長期積累的經驗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與自然課程是密不可分、相互滲透的,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大自然觀。本文選取的課題“廿四節氣背景下幼兒園樹木資源課程化研究”,將廿四節氣文化滲透自然教育之中,以幼兒園中的各種樹木作為教育活動的載體,充分挖掘其中顯現或潛在的適宜的有利資源進行分析篩選歸類,在幼兒興趣的基礎上,以能夠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前提,形成科學導向、自然為師、體驗為法的教育活動。使教師、幼兒及家長之間相互作用,在主題課程中感知、操作、體驗,獲得有效發展,實現幼兒與自然的有效聯結,從而維護幼兒智慧成長、身心健康發展。
一、建立傳統文化融入園本課程的實施路徑:節氣特點——樹木生長特點——幼兒觀察興趣點——生成系統園本課程
(一)節氣特點
了解廿四節氣的特點,探尋與課程的銜接點是課題研究的難題。筆者從春夏秋冬四季入手,根據節氣的明顯特征,如降雨增加、天氣回暖、重點進行、氣溫升高等特點,重點對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節氣進行與課程的銜接。并形成了《廿四節氣特點及對樹木自然課程的影響集錦》如下展示:
春:谷雨(4月20日)
谷雨是廿四節氣中的第6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的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各種作物加快生長。谷雨節氣的到來對山楂樹、杏樹等有很大的影響,此時山楂樹已經開花、杏樹也已經結果,正是帶領孩子探究的好時機。根據谷雨節氣的特點,特制定《山楂花》《保護杏樹果實》《測量桂花葉》等課程來使孩子感受果樹的成長,獲得探究的經驗,體驗活動的樂趣。
夏:小滿(5月21日)
小滿是廿四節氣中的第8個節氣。小滿意味著夏熟作物正處在籽粒將滿未滿的灌漿期。小滿過后,我國各地氣溫加速上升,早晚溫差縮小,降水增多。小滿時節氣溫加速上升,凌霄樹開始開花,秋收果樹果實開始慢慢長大,杏樹果實已成熟??梢蚤_展《綠色的山楂果》《杏兒熟了》《凌霄樹開花了》《我是柿樹小衛士》《兒童詩--雨中的桂花樹》等課程來使孩子感受采摘果實的快樂,體驗活動的樂趣。
秋:霜降(10月23日)
霜降是廿四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也是收獲季節,可以開展《收獲凌霄果》《收獲山楂》《統計山楂》《義賣糖葫蘆》《采摘柿子》《釀柿子醋》《曬柿子餅》《制作規劃牛軋糖》等課程使孩子感受果樹的成長,獲得探究的經驗,體驗活動的樂趣。
冬:大雪(12月7日)
大雪是廿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大雪節氣意味著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大雪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和低溫的預報,注意防寒保暖。越冬植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凍害??梢灾贫ā逗蜖敔斠黄鸨Wo杏樹》《雪景下的凌霄樹》《冬天的柿子樹》《我給大樹穿衣服》等課程。
(二)樹木生長特點
每個樹木都有其不同的生長特點,有些是秋季收獲,有些是春季收獲;有些是開花結果特征明顯,有些是果實僅供欣賞不得隨意食用;有些是先開花后結果,也有的是先結果后開花。如何在一般中找到規律呢?為此,筆者對幼兒園的樹木進行調查、分類,形成幼兒園的樹木課程資源庫,特別抽取代表性的樹木:山楂樹、柿子樹(秋收)、杏樹(春收)、桂花樹、凌霄樹(無食用果)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果樹的生長顯著特點從果樹的樹、花、葉、果入手生成園本課程。
(三)幼兒觀察興趣點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課題研究中,以幼兒的觀察為重要途徑,每周一次戶外活動時引導幼兒觀察樹木,聽一聽、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引導幼兒發現發芽、開花、結果、生蟲……樹木的變化喚起幼兒探究的興趣,借此生成園本課程。幼兒為主科學觀察不是僅僅教給幼兒科學技能和科學概念, 它還能給幼兒提供探索、實驗、創造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四)生成系統園本課程
根據廿四節氣特點、樹木生長特點、幼兒觀察興趣點將大自然應用于幼兒教育中,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幼兒教學質量大大有益。從筆者所在園區利用樹木對幼兒開展的生命教育來看,效果十分明顯。在教研活動中,不僅利用各種方法讓幼兒了解樹木的生長,而且在延伸活動的制定中讓家長融入到整個主題活動當中。幼師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豐富生命教育途徑,增加生命教育的攝入量,深入挖掘樹木的教育意義。增加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知識,豐富延伸活動,以促進幼兒生命教育。
二、在廿四節氣背景之下建立自然教育的園本課程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加強園本課程建設是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專業建設及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樹木資源與節氣的融合中,筆者所在園區的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樹木,從驚蟄節氣充滿儀式感的認領班樹——春夏秋冬各個節氣時伴隨著樹木的變化特點生成適宜的自然課程——大寒節氣中與認領的樹木告別,每種樹木生成12個課程,并形成符合幼兒認知規律和特點的自然活動。期間在師幼互動中,結合廿四節氣對幼兒的自然需要和感興趣的自然資源進行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生成不同領域的課程,幫助幼兒獲得情感、價值感、知識技能的全面發展。幼師們也會精心在每一次節氣來臨時設計符合班樹特點的課程,然后進行研討,一遍遍地審核,最終呈現在幼兒的面前。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師也會記錄幼兒在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收獲,進行反思完善課程。針對幼兒對樹木特征與廿四節氣特點的基本常識性認知,筆者采取了以集體活動為主要活動形式開展教育內容。由前期經驗與新知識點的銜接,到新認知和應用行為的過渡,這種由淺入深的活動進度安排,最大化地利用集體教育活動的優勢,從而有效激發幼兒觀察興趣,養成幼兒對植物的興趣,促使幼兒學會關心、愛護植物, 進而達到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教育目的。以山楂樹自然課程體系為例:
推薦閱讀:幼兒園主題區域活動開展的優化策略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