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學中,應注重研究一課書、一課時的教學。單元復習階段就應該回歸一個單元教材的整體,把握單元教材的要求,從中提煉重點、難點,善于歸類整理,分項目落實到每節復習課上。
2.從看“點”到看“線”,注重內在聯系
每單元教材,都有不同的教學要求,這些要求在教材中呈現的時候,多是由淺到深,分層呈現在教材的不同地方。所以在復習階段研究教材,教師就要將教學要求貫穿起來看,注重內在的聯系。如在要求學生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時,在教材中的呈現一般由說一說、填一填,最后到寫一寫。獨立寫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最高的要求,也是學生最后必須達到的頂峰,因此教師就要向這個目標努力。
3.從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
復習中,教師把握教材不僅要明確知識點,更要透過知識看到能力訓練點,不可只關注知識,忽視能力。比如學習每篇課文,都有識記漢字的學習任務,如果教師只關注知識,就會讓學生機械地一遍又一遍抄寫,僅僅達到會認會寫的目的。如果關注知識的同時關注了能力,教師則還應該在會解、會用上進行拓展,這就提升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二 復習方法妙用
這種方法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教師劃定復習范圍或確定復習項目,學生依據課文、課堂筆記、平時作業及相關學習資料,確定復習重點,列出復習提綱,自行復習,然后根據自己的復習所獲,嘗試擬出模擬試題,做好“擺陣”和“攻陣”的準備。
此階段,學習支配權應屬于學生,教師只是相機做一些提示:“想一想,還有哪些內容該掌握?”、“你還有哪些地方沒復習好?”、“你估計誰可能會疏忽什么內容,會搞不透什么問題,你能出個題目考考他嗎?”
第二階段:學生之間開展“攻陣”活動。第一個“陣主”,由學生自薦上場,根據自己所擬的測試題進行“擺陣”,或由全班同學競答,或指人作答,優勝者為下一輪“陣主”,繼續“擺陣”。此階段,教師是導演、參謀、顧問,除維持好課堂秩序,調節好課堂氣氛外,還要作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不正確的問法、測法要給予糾正;對沒有掌握好的問題,要引導討論,明辨是非;對提問巧妙、見解獨到、回答正確、表現突出的學生要給予熱情表揚。
第三階段: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本次復習要點,交流、推廣先進的學法,幫助確立正確的復習導向。教師針對學生暴露出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進行強化訓練。
三 上好語文復習課
1.復習內容的整體性
復習是把平時在每篇課文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因此,要把復習課與新授課區別開來,切忌逐課逐段地把字詞句像回放電影鏡頭似地重復一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冊教材。在期末總復習之前先把全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按照拼音、字、詞、句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把課文中出現的練習題類型分別列出來(可提示學生參照課本中的“積累運用”和課后練習題,同時注明各題型出現在課本中的頁數);再把閱讀思考題的類型、作文訓練的不同內容等也分門別類地列出來。這樣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全冊內容,復習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采取恰當的復習形式,有些內容可以整冊教材為整體復習,有些內容也可以單元教師為整體復習。但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都要著眼于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2.復習過程的開放性
復習課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要實施開放式教學,即讓學生自主選擇復習的內容和形式,自己總結復習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在于“宏觀調控”,把握復習的方向和進度,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等。復習時,教師不再布置學生多讀多寫,而要把復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復習生字:“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記、難寫,應重點復習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復習就怎么復習,可以反復練,可以同桌合作聽寫,也可以出一份自測題。”每復習一類知識或一個單元讓學生寫一份“復習心得”,總結自己在復習中的新收獲和成功的復習方法。復習完整冊教材后,讓學生每人出一份測試題,在全班內互相檢測。這樣的開放式復習,不僅學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學受益,教師也了解到更多的學情信息,使指導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
3.知識之間的互融性
在復習過程中,還應注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一般情況下,以復習課文段落的閱讀為載體,把基礎知識和寫作的復習融入其中,三者兼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發掘課文中蘊涵的訓練因素,使復習“牽一發而動全身”,以閱讀為核心,融“雙基”于一體,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
總之,要想上好語文復習課,提高復習效率,就應該整體把握教材,采取合適的復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