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教育職稱論文發表了環境監測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環境檢測課程是環境專業的核心課程,論文從教學內容創新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學實踐改革及考核體系的完善等方面來詳細闡述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境監測課程體系改革。
摘要:針對當前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以及環境監測課程的特點,本文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導向,優化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課程考核,構建多位一體、有機銜接的環境監測課程體系。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根本,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為高校,尤其是高師院校非師范類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優化提供參考,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育職稱論文,環境監測,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著高等教育類型結構多元性和多樣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基礎學科,是環境相關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技術課。本課程主要內容為水、大氣、土壤、固廢、生物和噪聲等環境要素監測,其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從事環境監測工作的綜合素質。然而,當前的環境監測教學在培養應用型本科生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主要原因是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有機組合、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單一化,存在較大的提升改革空間。目前,國外對環境監測課程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但德國的“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模式、美國的“寬多能型”模式非常有特色,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2,3]。國內,近幾年高校對課程的教學改革高度的重視。對環境監測課程的改革也有相應的研究,如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實踐初探[4]、環境監測課程中實踐性改革探索[5]、項目教學法在環境監測實踐教學中的應用[6]、對環境監測課程教學體系的研究[7]、環境監測實踐教學新模式思考等[8]。但從現有研究來看,早期研究主要側重于課程理論教學方法的探究,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優化及實踐環節;而近年來的研究主要側重對環境監測實踐教學的研究,而將環境監測課程教學緊跟社會需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很少,這為本研究提供了空間。
1創新優化教學內容
環境監測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領域寬、知識面廣。其過程一般為:現場調查→監測方案制定→優化布點→樣品采集→樣品運輸和保存→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它是一個系統性工程。[9]目前各高校所用教材為奚旦立主編的《環境監測》(第四版),此教材系統性強、涉及內容既深又廣。而各院校實際的教學中,學時是有限的,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很難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針對教學中出現的種種情況,本人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授課內容采用“刪”、“融”、“增”等措施進行優化整合。對于不同環境介質中同一類型的污染物,其測定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授課時采取“融”。如水、底質和土壤中的金屬化合物、有機污染物等的測定,選一個代表性的案例進行重點講解,并且將質量保證貫穿始終,避免了內容上的重復及繁瑣。對于簡單內容采用導學方式,對于在實際環境監測過程中應用較少且理論深的知識點采取“刪”。與此同時授課過程中必須兼顧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科前沿發展趨勢,淘汰陳舊知識,及時增補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和最新環保案例。
2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是實施創新教學的突破口。本研究將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教學模式,采用“任務教學法”和“講做交錯教學法”模式為主,讓學生在應用中鍛煉能力,在應用中啟發創新;引導式、討論式等不同的互動式教學方式為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10]。例如,在講地表水監測時,以松花江哈爾濱段為地表河流代表,以哈爾濱師范大學夢溪湖為湖泊的代表;講解空氣污染監測時,以哈爾濱市和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為研究對象。首先讓學生制定相關的監測方案,進行優化布點、確定監測項目、選擇樣品采集的方法及測定方法等,然后展開討論,最后教師進行評價。同時環境監測教學手段應將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僅用文字敘述,則顯枯燥,學生聽覺疲勞,學習效果事倍功半。反之,教師可以通過動畫、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課堂效果。例如,對于分析儀器的內部結構及操作流程等的介紹,采用多媒體技術能直觀地、形象地演示其動態的全過程,并結合教師對儀器原理的講解、學生的討論,從而使抽象復雜的儀器結構、使用方法變得一目了然。教學實踐證明,互助互動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該課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便于及時、快速地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構筑網絡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改革實踐教學
環境監測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操作技能課,但長期以來,尤其是高師院校環境監測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11]。為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合理設置本課程的實踐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為此構建了“實驗———實習———畢業論文”實踐教學體系。目前環境監測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內容。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很難培養學生獨立承擔監測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實驗的環節中本研究構建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三層次的實驗模式,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基礎到前沿、從傳授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的環境監測實驗課程新體系。實踐除了實驗外,實習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實習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能更好地與就業銜接。本課程依據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組織學生深入哈爾濱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文昌污水處理廠、哈爾濱市環境監測機構等基地進行實習實訓,讓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地結合,提高學生的環境監測工作技術及實踐工作的能力。與此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將畢業論文納入該范疇,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進而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結合實際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4完善考核體系
考試考核是“教”與“學”的指揮棒,但如何發揮好這個指揮棒的導向作用,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目前,高校課程的考核制度較為單一,其難以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同時也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現有的課程考核體系改革中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評價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建立“合格加特長”的多元評價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在理論方面,采用口試及考試相結合;對于實踐考核,采用筆試、口試、實際操作相結合;特長學分評定為基于該課程學生參加的大學生創新項目、老師的課題及發表論文等,加大對學生創新的鼓勵。
5結語
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改革,推進了環境科技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境監測課程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實際環境項目的監測過程中能夠熟練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的高素質的人才,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崗位技能。近幾年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結果,得到學生和同行的認可。培養基礎扎實、適應性強、具有創新能力的環境科技人才,是高校環境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傅偉,袁強,王庭俊.高職教育行動導向課程體系的特征與要素分析中國高教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4):91-93.
[2]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理論研究,2006(1):7-9.
[3]遲杰,魯逸人,劉涉江,等.開放式環境監測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一體化模式[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1):1-2.
[4]胡文英.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實踐初探———以莆田學院為例[J].廣東化工,2011,38(6):205-206.
[5]李蕓,李科林,陳謙,等.“環境監測”實踐教學課程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5(12):61-64.
[6]朱雅蘭,張業明,吳風林.項目教學法在“環境監測”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29(1):59-63.
[7]任廣萌,楊秀敏,喬艷云,等.構建面向應用的環境監測理論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3):261.
[8]施鼎方,朱毓秀,王士芬,等.用創新理念指導和改革驗證性實驗[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2):115-117.
[9]奚旦立,孫裕生.環境監測(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袁麗梅,張傳義,馮啟言,等.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監測課程改革的研究及實踐[J].廣州化工,2014,42(14):212-213.
[11]繆恒鋒,黃振興,阮文權,等.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環境工程實踐教學研究[J].大眾科技,2015,17(8):131-133.
作者:葉華香 張冬有 張思沖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推薦期刊:《中國遠程教育》(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廣播電視教育專業理論刊物。主要介紹國內外廣播電視教育現狀,交流辦學經驗,開展電大教育理論和探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