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英語教育論文發表了高效英語教學哲學審視,論文提出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效率要從“因材施教”和“因材施學”兩個方向去發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獲得更大的進步,論文分析了高中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有效途徑。
“因材施教”在我國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不過應該注意到的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以高校教育為例,每年招收的學生呈現逐年上漲趨勢,高校內部英語教師經常超負荷完成教學任務,要想針對每個學生進行了解,并制訂教學策略存在一定的困難性。因此,現代高校英語教育必須從哲學的角度對教育問題進行思考,轉變英語教學的思考方向,從學生的角度探尋出優化高校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進行“因材施學”,促進高校英語教學從“因材施教”向“因材施教”與“因材施學”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英語教育論文,英語教學論文
1“因材施教”與“因材施學”的區別
1.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給予個性化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教師的關注,并在教師針對性的指導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可以減少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于解決高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困難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能夠促進優秀學生的優化,落后學生的提升;但是該種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對教師的要求過高,需要教師有充足的精力和時間對每個學生進行了解。如果教師肩負的教學任務過重,教授的學生過多,就很難全面實行“因材施教”。而就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來看,絕大多數高校都將英語作為公共課程,由一個英語教師負責多個年級和專業的教學。因此,嚴重缺乏“因材施教”應用的環境,無法發揮出“因材施教”應有的作用。
1.2”因材施學”
“因材施學”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全新觀念,與“因材施教”不同的是主要站在了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視角對高校教育教學進行認識,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這種教育思想能夠彌補“因材施教”的不足,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狀態,讓學生也能夠參與到教育教學中,積極地進行自我提升,并在不斷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及良好的探究思維。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在高校中進行有效發展,同時也可以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學生能夠永續的發展下去,成為工作中的棟梁。由于“因材施學”理念與現代推崇的生本思想、素質教育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所以“因材施學”較“因材施教”更具發展潛力,在現代教育中其可以與“因材施教”結合在一起,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促進,讓學生能夠在英語課堂上獲得更大的進步[1]。
2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用“因材施教”存在的困難
2.1教師工作過重,個性關注不足
要想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實行“因材施教”就必須要打破之前統一的教學模式,強化高校英語教師與個體學生的交流,并要求高校英語教師可以對每個學生進行細致的了解,從中找到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幫助學生“揚長避短”的學習。要想實現這點的前提是高校英語教師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對學生進行輔導。就現在的高校英語教師而言,由于工作量過大,授課任務較多,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頻繁的互動存在一定的困難,更談不上對所有的學生進行了解。很多高校在英語教學方面都采取大班授課,高校英語教師有時要面對多個專業的學生。因此,在實行“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
2.2脫離現代教育,限制學生發揮
現代教育已經對教師進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師要逐漸對自身主導地位進行調整,給學生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學習的場所。就高校英語教學來說,在進行“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并沒有對現代教育進行充分的認識,高校英語教師為了促進“因材施教”的實現,一直對英語課堂教學進行著全面地掌控,而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安排,被動地配合教師制訂的針對性方案進行學習。這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揮,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使絕大多數學生的潛力被抑制,難以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英語知識[2]。
2.3教學靈活度差,忽視成果評價
現代高校英語教師在進行“因材施教”的過程中,采取的手段過于強硬,事先很少與學生進行溝通,所有的教學內容都由教師獨立制訂,學生是否愿意接受以及學生在執行該方案后是否能真正獲得進步都沒有得到高校英語教師的重視。高校英語教師制訂的部分針對性策略,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仍存在較大的出入,如果高校英語教師不能靈活地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硬性的對教學方案進行執行就很容易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而且當前絕大多數的高校英語教師在進行“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存在著“重形式、輕結果”的現象,忽視了對“因材施教”教學成果的評價,導致高校英語“因材施教”教學難以得到大跨度的提升。
2.4違背公平、公正,忽視一視同仁
“因材施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即教師只有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層,按照學生學習的情況、接受能力等進行劃分,才能保證“因材施教”的順利進行;但是如果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會更加明顯,部分表現較差的學生會在心理上出現一定的落差,并且因為教師的差別性對待而產生自卑心理,不僅難以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進行提升,反而還會造成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阻礙。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實行公平、公正的教學,而“因材施教”的進行實際上已經違背了公平、公正的教學理念,忽視了一視同仁在教學中的應用。因此,會造成高校英語在教學過程中的矛盾,不利于高校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
3“因材施學”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有效途徑
3.1搞好應用協調,明確應用目的
“因材施教”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對高校英語教學的推動效果不容忽視,應加大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推廣應用。為了對“因材施教”產生的問題進行彌補,高校英語教師可以將“因材施學”理念引入教育教學中,使“因材施教”與“因材施學”相結合,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模式。首先高校英語教師應該搞好兩種教學方式的協調,通過“因材施學”對“因材施教”產生影響,針對在“因材施教”中存在的弊端和較為陳舊的思想理念等進行改革和剔除,進而將兩種教學模式組合到一起構建出新的教學模式;其次在進行高校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高校英語教師應明確“因材施學”應用的意義,改變之前固守成規的教學方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進行創新精神的應用,才能為“因材施學”的應用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3.2做好學生引導,加強學生了解
無論是“因材施教”還是“因材施學”實質都是對學生進行有益的促進,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高校學習,并且二者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給予配合,只是前者要求學生進行被動的配合,而后者則要求學生進行主動的配合。在實際教育中,要想搞好主動與被動之間的轉換,強化學生對“因材施學”的理解是關鍵。高校英語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應該讓學生參與到教育改革之中[3],并向學生介紹“因材施教”與“因材施學”的區別,讓學生加深對“因材施學”的了解,進而掌握“因材施學”應用的各項要求,可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積極配合。高校英語教師還應該做好教學氛圍的改造。與“因材施教”不同,“因材施學”要求教學氛圍更加輕松自由,要讓學生置身于該種環境之中,逐漸擺脫課堂學習的拘謹感,可以進行更加靈活、發散的思考。
3.3培養學生愛好,鼓勵探究學習
由于“因材施學”的主體為廣大學生,所以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輔導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并對自身進行不斷的提升。這樣可以有效地彌補教師精力不足、關注度不夠的問題。如何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是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實行“因材施學”的主要難題。廣大高校英語教師可以嘗試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通過興趣愛好的培養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首先高校英語教師需要找到學生對英語學習排斥的原因,并在對學生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掌握絕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并從這兩點出發,分別進行英語教學問題的解決以及英語教學內容的調整。這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度會有所改善,將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愛好。其次搞好探究教學是實行“因材施學”的主要手段之一,高校英語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讓學生對探究學習充滿信心,并愿意主動進行英語知識方面的探究。當然為了減少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影響學生探究學習的質量,高校英語教師可以對探究學習進行一定的變形。例如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實踐探究等,通過探究形式的豐富,讓學生減少對探究學習的抵觸感,增加探究學習的積極性[4]。
3.4搞好師生溝通,搜集學生意見
“因材施教”之所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用出現問題,主要就是因為高校英語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方案制訂的過程中過于主觀,而忽視了學生的看法和意見。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實行“因材施學”的過程中應該吸取之前的教訓,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分析,并與“因材施學”融合到一起。首先高校英語教師必須獲得學生的信任,與學生建立起友誼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學生心底的聲音,得到學生最真實的回答。如果僅是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信息征集,則很難得到學生最真實的回答,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對問卷敷衍了事。由此可見,搞好師生溝通,應該是促進“因材施學”應用的有效前提。其次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意見進行搜集。除了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外,高校英語教師還應該多對學生進行觀察,并利用現代的網絡社交軟件與學生互動,關注學生的動態變化。這樣更利于高校英語教師了解學生的需要,進而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滿足。
4小結
“因材施教”與“因材施學”都是進行教育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前者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了一些缺點和弊端。因此,應該促進前者向著后者轉化,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進而使高校英語教學能夠通過哲學的審視,對“因材施教”和“因材施學”進行有效地應用,實現高校英語教學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寶泉,文梅其其格.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因材施教[J].前沿,2008(2):64-65.
[2]陳小菊,葉衛東.一視同仁與因材施教:教學公平的兩難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3):16-17.
[3]何培芬.開放教育學生學習風格與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1):66-68,90.
[4]任鳳芹,郭祥超.教育變革時代教育哲學的自我理解和價值發揮[J].現代教育管理,2014(11):30-35
作者:裴冠金 單位: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期刊:《中國遠程教育》(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廣播電視教育專業理論刊物。主要介紹國內外廣播電視教育現狀,交流辦學經驗,開展電大教育理論和探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