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校園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對學生、學校和社會等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在信息傳播迅猛的今天,校園暴力已逐漸被人們認可,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對青少年的發展極為不利,會給青少年的生活帶來陰影,更不利于青少年性格的塑造。同時,對施暴者的教育不及時、不到位,也不能消除校園暴力事件,進而會對社會、學校的管理造成影響,危害性巨大。因此,本文將從校園暴力的概念、研究現狀入手,對中日兩國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給出預防我國校園暴力問題的合理措施。
關鍵詞:校園暴力,學校教育,中日兩國
一、校園暴力的研究現狀及概念分析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普及率較低,能夠進入學校學習的學生多數出身良好,其父母多為讀書人,他們在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因此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概率較小。而進入到改革開放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以及網絡傳播媒體的快速發展,校園暴力發生的概率呈上升趨勢,對此類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進而對校園暴力的研究也逐漸增多。隨著對校園暴力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國學者根據國內校園暴力發生的具體情景,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對策,這對預防校園暴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我國在校園暴力研究方面缺乏橫向的國際比較,成因和預防措施方面研究得不夠深入,很難真正預防校園暴力。
要想有效地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首先要對校園暴力作出明確的解釋。文中將校園暴力定義為“行為人針對在校師生實施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暴力行為、對學校財物或師生財物實施的暴力行為,以及師生對社會人士實施的暴力行為。簡而言之,所有與在校師生直接相關的暴力行為,均可界定為校園暴力。”[1]日本教育學家藤田英典在其《教育改革——共生時代の學校づくり》一書中將日本校園暴力分為四種類型:“道德問題造成的校園暴力;不同集團間的社會偏見和差別造成的暴力問題;同一集團內部的暴力問題;對同一個人反復、多次地恐嚇甚至毆打”[2]。從這里可以看出,校園暴力的最大特征是類型多樣,有教師對學生實施的暴力行為,有學生之間相互實施的暴力行為,也有校外人員對在校學生實施的校園暴力、犯罪行為等等。因此,校園暴力的有效預防不能僅從一方面入手,可以借鑒日本對校園暴力的相關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日校園暴力的成因,為我國校園暴力的預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二、中日兩國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分析
通過研究和分析中日兩國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筆者總結出中日兩國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共同原因和各自的特殊原因。
(一)共同原因
1網絡和通訊工具的濫用。網絡和通訊工具的濫用加速了各種信息的傳播,大量含有暴力內容的游戲、影視作品廣泛傳播,加之青少年的心理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沖擊,也比較喜歡模仿,因而容易誘發校園暴力事件。而在日本,近年來網絡暴力現象呈上升趨勢,一些學生在網上編造謠言,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Line作為日本最重要的實時通訊工具,也催生了校園暴力現象的產生。一個孩子如果不及時回復群體在Line上發布的信息,就會被當作異類而遭受攻擊,這種攻擊有可能從網絡上轉化到現實中,成為現實中的暴力。
2暴力者的年齡特點影響。校園暴力案件多發生在中小學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心智發展還不成熟,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加之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被誤導而走入歧途。進一步說,此階段的學生由于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讓其無法判斷什么行為是暴力,會給他人及自身帶來多大的傷害,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也容易產生同輩壓力,想要在同齡人面前證明自己,而錯誤的證明方式就是對他人實施暴力。在日本,文部省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發布的《いじめ追跡調査2013-2015》調查顯示,在大約800名調查者中(小學4年級到初中3年級,每年6月和11月進行),遭受過暴力的學生比例超過50%[3]。此外,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正在形成日本特有的集團意識,即為了與大家保持一致而紛紛效法暴力行為,加劇了暴力現象的產生。
3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這是影響青少年性格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過于嚴厲的處罰方式或是過于溺愛的教育方式都是造成校園暴力的誘因。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味地施以身體上的懲罰,動輒打罵,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形成兩種典型的性格,要么自卑,要么叛逆。自卑的孩子容易成為校園暴力事件的被害者,而叛逆的孩子則容易成為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過于溺愛孩子,容易讓其變得任性,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這種不計后果的行為可能使其走上施暴的道路。另外,因過分任性所招致的令人厭惡也可能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
4社會對成績和學歷的重視。社會對學生成績和學歷的重視使其產生了極大的升學壓力,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其心理成長,也是造成校園暴力的原因之一。現在,上補課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孩子們不僅要完成常規的學校學習,還要在放學之后去各種托管班、補課班、興趣班或者家教班上課,回家后還要完成學校、補課班的作業等等,這種學習方式給這些青少年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而在某些時候,一些孩子會選擇了用暴力去釋放這種壓力,以游戲的態度欺負弱小。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孩子并不會出于喜歡而主動學習。在日本,教師往往關注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于其他學生不夠重視,他們常常處于被冷落、被孤立的地位。一旦這些學生接觸到暴力文化,往往會發泄心中的不滿,成為校園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
(二)各自的特殊原因
1中國。“旁觀者效應”,是導致我國校園暴力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回想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被汽車撞倒并碾過,在7分鐘內,有18個路人經過,但竟無人救助,最后被1個拾荒阿姨救起,但小悅悅還是在8天后去世了,造成了人間悲劇,令人痛惜。而在我們的校園生活中,每當校園暴力發生的時候,同學們也大多選擇 “冷漠”“旁觀”的態度。當偶然事件發生時,往往有人聚集,旁觀者越多,伸出援手救急的人越少,且反應遲緩,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效應”[4]。現場的人越多,人們就越傾向于袖手旁觀,受害者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這其中的一個機制就是“責任擴散”。面對校園暴力,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場,人們就會感到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受害者;而如果還有其他人在場,這種幫助受害者的責任就會擴散出去,覺得幫助受害者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以為別人已經提供幫助(別人已經幫了,用不著我了),或將會提供幫助(我不幫,總有人會幫),或應該提供幫助(別人都不幫,我為什么要幫),這樣的情形最終導致了旁觀者的集體冷漠,最終釀成悲劇。
我國校園暴力事件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道德教育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從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上看,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過于注重思想內容,照本宣科,忽視了具體事例對學生的感化,不能給學生以直觀的感情體驗。因此,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忽視運用道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組織上,教師單向灌輸過多,師生間缺乏應有的交流、討論,不注重道德主體的養成問題,使得學校道德教育功能缺失。同時,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功利主義傾向,過于重視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識的傳授,強調書本教育和口頭說教,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基本的價值觀取向,處理問題時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家庭教育和家庭人際關系的處理對校園暴力影響較大。在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前,每個家庭都有幾個孩子,兄弟姐妹之間發生的矛盾和爭執大多數是由孩子們自己解決,久之也就學會了如何正確地與他人相處及合理地處理相互之間的矛盾。而在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后,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便成為了天之驕子,父母往往會過分溺愛和遷就,使孩子養成任性的不良習性,孩子獨享家中的優勢資源,就容易使他們形成獨霸、自私和孤獨的性格。因此,很多孩子在與他人發生矛盾之后,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應對,于是就采取暴力方式去處理問題。
2日本。日本的集團意識和等級制度觀念很強,在強烈的集團意識的統攝下,個體只要有和集體相悖的行為或者打破規則的行為,就很容易遭受暴力報復。教育評論家森口朗曾指出,“一個集體內部通常會按照受歡迎和‘察言觀色能力’的程度來進行排位,在這個排位中,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被欺負”[5]。在集團意識的作用下,一些中立者為了與大家保持一致而加入施暴者的行列。強烈的等級觀念要求下級服從上級、晚輩服從前輩、低年級服從高年級,這就極易誘發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暴力行為。在高年級學生欺負完低年級學生后,他們總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感覺促使他們不斷施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施暴習慣,慢慢地就會誤入歧途,進而加劇暴力事件的發生。
另外,從國民性角度來看,日本人視忍耐為美德。他們認為,忍耐是一種最高的美德,只有忍耐,才能做到心平氣和,才能快樂。如果誰不能忍受,那么誰就是與眾不同的,會馬上受到同行們的鄙視。“忍”文化影響下的青少年容易逆來順受,即使遭遇校園暴力,也會選擇忍氣吞聲,這樣更助長了一些施暴者的氣焰,造成校園暴力的頻發。同時,當這種忍耐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泄出來,那時就變成了野蠻的獸性。在戰爭年代,日本士兵堅決服從上司的武士道精神,忍耐到一定時候,野性發作,就變成了瘋狂的殺人工具。而現代的日本沒有戰爭,這種激化的情緒無處排泄,學校就成為一個發泄地,經常會出現欺負軟弱同學的現象。
此外,近年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公司裁員、職員失業等狀況導致了就業率低下,失業率上升、家庭經濟收入減少等現象。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人心,一些女性也紛紛外出打工,從而形成了雙職工家庭(共働き家庭)。由于雙職工家庭的增多,父母同時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對孩子的關注減少,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而及時疏導,孩子有了煩惱后也無法及時向父母傾訴和溝通且得到幫助,一些孩子長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就容易通過暴力的方式爆發出來。同時,受暴者不能及時向父母疏導這些負面情緒,也加劇了暴力事件的發生。
三、預防我國校園暴力的策略
(一)國家層面
要完善法制建設,重視校園暴力。為了有效地預防校園暴力,需要對其進行立法研究,制定系統性的校園暴力防治專項法規,建立國家、地方、學校、教師和監護者的有效聯動機制,將責任落實到每個相關責任人身上。在校園暴力的立法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2011年,日本滋賀縣大津市一名男生因不堪忍受暴力而自殺,此次事件引起了日本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以此為契機,為了抑制校園暴力,減小校園暴力的危害,日本于2013年出臺了《暴力防止對策推進法案》,為校園暴力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法案明確了國家、地方、學校、老師和監護者的責任。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學校都有責任和義務制定各級的“防止校園暴力基本方針”,為了加強社會各個方面的合作,設立由學校、教育委員會、法務局、警察等相關部門聯合組成的“對策聯絡協議會”[6]。這種校園安全管理方式,以法律規范為基礎,建立多方面聯動機制,對預防校園暴力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二)社會層面
要加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感,遏制暴力文化。媒體對暴力文化的傳播是校園暴力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社會上的各類傳播媒體要增強責任意識,如在影視劇作品中,不要一味地為吸引觀眾而加入大量的血腥打斗場面,在新聞報道中也要減少對校園暴力的細節描述等。青少年正直青春期階段,很多時候還不具備辨別能力,媒體的引導對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社會媒體應多拍攝一些積極的、陽光的、正能量的影視作品。同時,新聞工作者也不要把關于校園暴力的新聞描述得過于詳細、過于殘忍,那樣的新聞報道并不會起到警示作用,反而為一些青少年樹立了反面“榜樣”。
(三)學校層面
加大道德教育的比重,重視學生思想情感的變化。學校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要充分體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加大道德教育中體驗活動的比重,培養孩子的道德心和交流能力。同時,授課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體驗式教育和啟發式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將學生真正塑造成為有正義感、關懷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青年。
另外,在道德教育的考核方式上,應轉變傳統的紙質考試模式。考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給定辯題等方式,綜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多層次、多方位地考察學生的道德觀。成績、分數僅作為學生某階段課程學習結果的一部分評價,它能檢測出學生學習某門課程的結果,但并不代表學生在此階段的全部。因此,學校要轉變觀念,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有很多評價方式,要全面關注學生,尤其是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校內、校外的活動,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學習如何與人接觸、如何處理矛盾,緩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
(四)家庭層面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父母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專制傾向,即父母在家里操縱子女的一切, 用權力和強制性命令讓孩子屈從,不考慮子女的思想感受, 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觀念,子女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如,最近的一則新聞報道中就有此類事件。蘇州一男孩因寫作業磨蹭,竟被媽媽舉菜刀威脅,最后被媽媽趕出家門[7]。試問,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子女會受到多大的心理創傷?專制型的教育方式往往會使子女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一種表現為順從、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獨,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另一種表現為逆反心理強、冷酷無情、有暴力傾向。這種專制型教育方式只能加劇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另一種是溺愛傾向。這類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是缺乏理智和分寸的,即使子女提出過分的要求, 父母往往也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顧一切地滿足孩子需求,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姑息遷就、慫恿包庇,讓子女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在此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往往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在遇到問題時,他們往往不顧他人感受,肆意妄為,甚至有時還會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這些無疑都會加劇學校暴力事件的發生。
(五)學生自身層面
1要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這里的團體并不是指“抱團” “小團體”等不良群體,團結意識是一種從小養成的團隊互助精神,有愛心、責任心以及群體意識。我國有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很好地闡釋了團結互助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互助精神。比如,在課上或課下做活動時,要讓孩子互相幫助,對有困難的同學要有同情心,并給予幫助等等。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學會良好的壓力排解方式,通過分享、日記等方式排解負面情緒,這樣從小養成的良好品質,在他們上中學、大學以及成人之后,當自身有壓力或者遇到挫折時,就會學會與人分享,減少暴力的發生;當看到社會不良現象時,也會伸出援助之手,維護社會和諧。
2要培養學生的自控力。所謂自控力,是指對一個人自身的沖動、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確控制[8]。也正是因為自控力,人類才能成為地球的建設者,能夠按照一定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與行為。然而,堅強的自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是在平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逐步訓練形成的。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引導和鼓勵孩子去思考做每一件事的后果,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起初,孩子可能只是僅僅從好壞的角度去思考,但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控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自控力,可以使其理性地控制自身的情感與行為,以此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5
[2]藤田英典.教育改革―共生時代の學校づくり[M].東京:巖波書店,1997:211-214.
[3]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いじめ追跡調査2013-2015[EB/OL],2017-4-5.
[4]賈馥茗總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5[M].臺北:文景書局,2000(1):925.
[5]森口朗.いじめの構造[M].東京:新潮社,2007:100.
[6]文部科學省.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EB/OL],2017-4-5.
[7]男孩不寫作業拖到凌晨媽媽舉菜刀威脅[EB/OL],2017-4-12.
[7]段成靜.心理學與自控力[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09):8.
推薦期刊:新校園教師發表論文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