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生物類專業人才供需存在矛盾,生物類專業畢業生、特別是生物類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本文分析了當前形勢下生物類本科生就業現狀,分析了生物類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原因,并從培養機制、工作制度等方面就如何提升生物類大學生就業層次給出了建議。
《創新人才教育》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21世紀被譽為生命科學的世紀,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生命科學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我國也從“863”計劃實施以來,生物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近年來生物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差強人意,就業層次不高,就業的專業對口率比較低。
一、當前新形勢下生物類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1,高校擴招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影響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是我國社會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已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規模急劇增長,大學教育已不在是精英教育。在今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的形勢下,就業的難題變得更加嚴峻和突出。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預計,“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然而,受美國次貸危機和我國經濟的周期性調整壓力,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減緩,造成企業用人需求總量相應減少,就業人數的增長和企業需求總量的減少之間的矛盾,造成了當前形勢下嚴峻的就業形勢。
2,基本國情是就業形勢嚴峻的重要根源
當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推進,對實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很多高校畢業生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以及職業素養方面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區域、不同行業收入差異明顯,導致了就業機會的不均衡;現行的高校畢業生有就業制度、戶籍制度等與市場就業機制還不完全適應,畢業生在地區之間、企事業單位之間流通仍然有障礙,就業渠道不暢通,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矛盾;現行的就業管理體系和服務能力仍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要,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仍然比較簡單;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需要大量畢業生,但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工資待遇較低,對畢業生吸引力較低,吸引畢業生能力有限。
3,生物類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現狀、人才需求和生物類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不適應進一步加劇了生物類大學生的嚴峻的就業形勢。目前,我國生物產業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時期,生物科學已廣泛地向農業、食品和輕工業等領域滲透,但是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如研發能力薄弱、缺乏復合型人才等問題,與發達國家對生物類人才的需要還是有很大差異。另外一方面,雖然生物類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生物類大學生在企業營銷管理性人才、研究開發型人才和生產技術型人才適應的需求沒能體現出很好的適應性:或具備營銷管理知識和經驗、或達不到研究開發技術條件,而面對生產技術型工作的需求,與高職、大專畢業生相比又處于競爭劣勢。而與此同時,各高校為了搶占生物專業的制高點,生物類專業在高校受到熱捧,已至少有200多所院校設置生物類專業,每年畢業生幾萬人,造成了生物類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更加嚴峻。
二、生物類大學生就業指導對策
大學生物類專業教育的弊端、生物類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生物類大學生目標定位等都是影響生物類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要解決好眼前生物類大學生就業難得問題,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
高校要加強生物就業市場調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設置專業和教學計劃,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強產學研結合,為學生的準生產式的實踐創造條件;加強學生的科研訓練,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在就業指導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就業渠道,比如有科學研究興趣和能力的,引導去考研進一步深造等。
2、鼓勵考研,提高就業層次
生物類工作的科技含量高,特別是目前中國國情下,對高學歷的生物類人才需求量大,丁小球等調查研究就表明生物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要求碩士以上學歷的占50%以上。因此,對這個生物類專業大學生來講,大學四年的本科生涯根本無法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選擇繼續深造對以后從事專業的科學研究、提升自身的就業層次是很有必要的。
3、健全就業工作制度、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構建“一切為了學生就業”的全員服務模式
健全就業工作責任和獎勵制度,充分調動教職員工指導畢業生就業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教育,幫助畢業生準確定位,提高就業競爭力,形成人人關心就業,人人參與就業的格局。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重視對學生就業觀、就業技巧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逐步形成大學生全程就業教育模式。通過大一新生的適應教育、大二學生的目標教育、大三學生的發展教育、大四學生的就業教育,形成了完整、科學的全程就業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從大一關注就業,大二樹立就業目標,大三進行就業儲備,大四主動出擊、積極就業。
生物產業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產業,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生物類專業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生物類人才的就業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
參考文獻:
[1]高瓊,趙海燕.生物科學類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與就業指導[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2):33-36.
[2]時麗冉,劉國榮,周莉等.新形勢下生物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0,(10):37.
[3]丁小球,劉軍,柯達爾等.生物類人才需求現狀及就業建議——基于廣東省部分生物技術企業的調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4):111-113.
[4]師海榮.生物技術迅速發展與生物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20):222-22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