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識和把握語言文字的特征,有助于認識和把握語文教學的特征。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教材中語言文字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以及音樂性,感受到漢語語言文字強大的表現力和美妙的神韻,讓語文課散發它真正的魅力。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這種“美感”可以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文字;美感
丁香 教育科學論壇 2021-12-01
語文教學要綻放出美感教育的魅力, 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教學, 讓學生通過教材中精彩的語言文字看到“形”,聽到“聲”,體驗“情”,最后享受“美”。漢語言文字的美感由語符、語義、詞匯和語法四個要素組成。漢語言文字是一種表意象形文字,與西方文字相比,具有其不可比擬的美感。[1]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以及音樂性,努力發掘教材中語言文字的美感, 從而使學生真正了解語言文字,并能靈活運用語言文字,激發他們追求美的動力。
一、通過寫字教學引導學生發現中國漢字的形體美———看到“形”
中國漢字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先后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五種正式字體,真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寫字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促進學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力的發展。
(一)了解漢字,熱愛漢字
孩子們學寫漢字之前,老師要告訴孩子們,漢字是充滿智慧的語言符號,是世界上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漢字為中華文明保存了火種,使歷史得以記載、學術得以傳承,它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無法比擬的,讓孩子們從小對祖國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對漢字充滿了好奇,愿意學習漢字,另外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朗誦比賽等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到漢字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化內涵,記錄了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些方塊字既可豎寫也可橫寫,由漢字而產生的書法藝術讓許多外國人都嘆為觀止。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熱愛祖國,首先熱愛我們的文字,因為漢字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忠實地記錄著中華文化,是文化延續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媒介。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理所應當為這種特殊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承擔責任,不但要正確而規范地運用漢字,而且要尊重它、了解它、熱愛它。唯有如此,漢字才能繼續承載已經綿延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學生在書寫時,就會帶著這份獨特的情感,認真書寫漢字。
(二)心理暗示,潛移默化
我國西漢文學家揚雄說過:“書,心者也。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寫字雖然是后天培養形成的,但是寫字也是一種行為表現,行為表現又是心理投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的字跡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也能反映一個人的個人品質。 在語文教學中,也應該通過心理暗示的教學方法, 來體現字與人的密切關系。例如在《草原》一文的課堂學習中,有學生在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時書寫速度過快,態度隨意。此時教師應該及時運用心理暗示的潛隱性和啟發性的特點,首先讓學生停筆,然后語重心長地說:“老舍先生用精心挑選的一個個文字向大家展示了一幅風景優美的草原渲染圖。 如果同學們的作業書寫也能給大家另外一種美感,那就更好了。 ”通過教師的心理暗示,學生的作業書寫基本能做到行款整齊,富有美感。 這種課堂教學手段摒棄了瑣碎復雜的灌輸大道理,又讓學生在心理暗示中受到感染,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三)實際體驗,感同身受
建構寫字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還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情感反應模式。 而身臨其境的體驗就是最好的方式。 例如在《蟋蟀的住宅》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從而加強寫字教學。
第一,提高學生的寫字興趣。孩子們知道了蟋蟀是一種弱小的昆蟲, 對它修建的住宅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呢?孩子們共同的感受是“蟋蟀真是了不起的動物”! 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白,正是作者通過那一行行工整、優美的文字,向人們展示了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 通過引導讓學生感受優美文字的魅力,從而對教材中的文字充滿興趣。
第二,樹立學生寫字的信心。孩子們通過閱讀課文, 了解到蟋蟀正是具有了高超的修建本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它的住宅才稱得上是偉大的工程。一只小小的昆蟲能通過自己的勞動將住宅修建得如此漂亮。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在完成作業時學習這種精神,將作業看作是在完成一項自己喜愛的工程, 作業中的每一個字就是工程中的一塊磚。 通過實際體驗的代入感,讓學生有寫好字的動力,把自己對中國漢字的情感提取出來。通過實際體驗,讓學生在寫字時能夠達到書寫認真、仔細、規范、整潔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良好品格和堅定意志力的發展。
第三,重視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師應注意對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的評價,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 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書寫規范和流利程度,還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化。個性化的教師評價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認真完成作業后得到老師肯定、表揚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情緒體驗使他們更加努力寫好字。
二、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發掘語言文字的音樂美——聽到“聲”
教學需要美, 但是現實中的語文教學卻常常忘卻了“美”,遠離了“美”。 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以單純“告訴”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 老師與學生的分工是,“老師把知識告訴學生”,“學生則把老師講的知識聽好記住”。枯燥無味的教學使孩子生來具有的審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更不能產生愉悅的情緒。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文字被賦予了音樂的生命,這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去慢慢品味,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領悟語言文字中蘊含的音樂美。
首先, 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發掘教材中的音樂美,創造學生的審美愉悅。例如在《小音樂家揚科》一課的學習過程時, 作者描寫揚科熱愛音樂時這樣寫道:“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果園里,麻雀為他歌唱。 凡是鄉村里能聽到的一切響聲,他都注意聽著,他覺得都是音樂。”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挖掘語言文字中的音樂美。 教師可以提問:“揚科對音樂這么敏感, 他還會聽到哪些動聽的音樂?”學生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包括青蛙的呱呱聲、啄木鳥的篤篤聲、甲蟲的嗡嗡聲、風吹木杈的嗚嗚聲……這些聲音,仿佛就在學生的耳旁作響,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聽到“聲”。
其次,在課文描寫的形象中領悟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鑒于學生的感受是多種感官的一種綜合效應, 教師應特別注意為學生勾畫出鮮明的形象,用感情來牽動“文”的紐帶。例如在《燕子》一課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問:“在作者書寫的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哪些美妙的音樂? ” 學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 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 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 ”此時,沉浸在語文學習中的學生不是在枯燥地閱讀一段語言文字, 而是在欣賞一段美妙的音樂。通過課文中描寫的形象,能夠讓學生在優美的語言中欣賞到了音樂的美感。
最后,在感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發音樂美,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學生從教材中領悟到美,內心就會有一種抒發美的沖動。當學生的情感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我感受。 例如在《小音樂家揚科》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材最后一段文字是“小音樂家揚科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白樺樹嘩嘩地響,在揚科的頭上不住地號叫”。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你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展示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揚科只是為了摸一下小提琴,結果被毒打至死。我們為他的命運鳴不平。我是學小提琴專業的,我想用真正的小提琴,為小揚科演奏珂瑪洛夫斯基的《e 小調協奏曲》。 ”隨著在語言訓練中抒發音樂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教材中一個個靜止的文字被學生演繹得如此生動,傳遞出的音樂美也能被學生用樂器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通過習作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優美文字來表達思想——體驗“情”
通常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字積淀,對文字的魅力充滿了好奇。語文教學的對象是一群天生愛美的兒童, 語文教材更是從不同側面顯示著、蘊育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 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語文習作教學理應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記錄生活中的美。本文以三年級家長開放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習作教學來引導學生運用教材的優美文字表達思想,從而激發孩子的表達積極性和主觀創造欲。三年級家長開放活動的主題是以《香蕉》為題進行一次快樂習作。習作題目是描寫單個靜物———香蕉,這一題目看似簡單, 卻能夠通過情感調動讓學生靈活運用文字。 教師的引導步驟包括:第一步,帶領學生復習葉圣陶的《小小的船》一文,體會“彎彎”一詞的用法。第二步,教師出示了實物香蕉,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說說所看到的。這不僅是在訓練總起句,總寫香蕉給人的印象,而且還考察了學生能否進行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 第三步,教師手托香蕉提問:請用一句話把你所看到的說給大家聽聽,香蕉如何在手上放著?教師可以提示出三個動詞:A.托:用手掌或其他東西向上承受物體。 B.放:使其在一定位置上。 C.拿:用手握或抓取。 第四步,學生通過比較后得出答案,用“托” 這個字最為恰當。第五步,鼓勵學生完整的語言文字表達。學生用“托”字的完整表達是:老師手上托著一根彎彎的香蕉。 第六步,拓展簡單句的表達。 教師可以提示描寫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的”,并且要求學生將簡單句變成復雜句。 學生的句子是:“老師手上托著一根彎彎的長長的黃澄澄的香蕉,像 彎 彎 的 月牙。 ”第七步,教師進一步拓展要求:“如果用上兩個逗號、一個句號,該怎么斷句呢?”一個學生回答:“老師手上托著一根長長的彎彎的香蕉,它黃澄澄的,像彎彎的月牙。”話音一落,全場響起一片掌聲,孩子也很開心。短短一句話,就把孩子們眼中看到的美麗的香蕉準確記錄了下來。 這節課,教師在執行教案時,既進行了思維訓練,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不僅讓學生快樂習作,也讓學生體驗到,正確運用語言文字可以將自己眼中觀察的美麗事物描述下來,這是一次快樂的體驗。 孩子們對文字運用與語言表達充滿了興趣,家長也對這樣的體驗活動表示滿意。
小學語文教科書收集了大量中外古今的優秀篇章,學生的心靈需要美的滋潤,智慧需要美的激活,教學需要美的推動, 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提倡美感教育。挖掘語言文字的美感,首先是引導學生體會中國漢字本身的美感, 其次是感悟文字所描繪的動人場面, 最后還要學生能夠運用優美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三個要素構成具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實踐表明,無數成功的教學,一切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體現了一個“美”字,“美”無處不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發展。 作為教師應努力挖掘語言文字的美感,讓孩子們喜歡語文課堂,喜歡語文教材,從而讓學生真正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而且還要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