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上是說與其照本宣科的教給學生書本知識,不如培養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讓其主動的去發現,自覺的接受知識“學會”知識。這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時刊發展的必然選擇。那么,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加強課堂自讀環節,養成自學習慣
1.1 保證自讀時間。每節課一般用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讀教材和地圖冊,根據授課內容自讀一般分二、三次進行。明確自讀要領。為了讓學生讀有其法,思有其序,要指導學生自讀時掌握要領,教師可根據大綱要求擬小提綱。比如①地理位置;②主要地理事象的特征、規律并分析其成因。學生根據這些提綱來自讀,效果較好。
1.2 指導自讀方式。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要有選擇性,有的要細讀、有的要略讀、有的要默讀、有的要朗讀;有時采用圖文結合讀,有時要求對照比較讀和注重聯系讀。
1.3 突出自讀重點。教材內容繁多,不能要求學生面面俱到。要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內容,突出自讀重點,在有限的自讀時間收到最大的效益。
1.4 強調讀思結合。要指導學生自讀時開動腦筋,認真思考、積極探究,讀出問題所在,讀出自已的見解,并適當的進行小組討論。
2 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要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2.1 圖示法。就是利用生動的圖像幫助識記的一種方法。在地理圖示記憶中,一要重視課本上的現成圖像,把課本上的文字內容盡可能的落實到圖上;二要注意把易混淆的內容和難于理解的原理及規律設計成簡明圖示,以便于理解和記憶,如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一節“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時,利用課本88頁和89頁的圖示進行比較記憶,就會加深學生記憶。
2.2 表解法。即把地理教材中的內容取其精華,提綱挈領地制成表格,或比較、或歸納、或解析,有助于學習和掌握。比如,學生在學習“我國主要工業基地”時可指導學生學習列表分析的方法。先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列出比較項目,然后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學生針對所列的項目,配合圖象歸納填表,最后師生共同對表格內容進行討論,訂正。我國主要工業基地列表如下:
2.3 濃縮法。即為了達到減少記憶量的目的,對地理教材中某些比較長的語句、詞匯加以壓縮、刪節、歸納,把復雜的內容“化簡”,形成高度概括的文字材料,利于學習掌握。在具體的做法上,有的是從材料本身選出的關鍵性的字詞作為“提示點”、有的采用字頭,還有的將采用將復雜的地理事物采用簡短的語言來概括。
2.4 歌訣法。編寫歌訣時,一要注意搞清歌訣中各名詞代表的意思,二要注意押韻,使其讀起來朗朗上口;三要注意避免語言庸俗化。如巧記中國15個陸上鄰國:“月(越南)娥(俄羅斯)姑娘很靦腆(緬甸),蒙(蒙古)著布單(不丹)披三毯(3個斯坦),渡(印度)過(老撾)稀(錫金)泥(尼泊爾)去朝鮮,吧嘰吧嘰(巴基斯坦)一身汗(阿富汗)”。這樣記起來就容易多了。
2.5 聯想法。地理記憶材料之間常有時空、性質、因果等方面的聯系,把記憶對象和大腦中已有的地理材料建立聯系,用已知的同化未知的,能收到“一葉知秋”、觸類旁通快速記憶的效果。
2.5.1 因果聯系法:即利用地理事象的因果關系進行執因索果和執果索因的聯想,以達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和記憶方法。
2.5.2 相關聯想法。即利用地理事象的時空相關性,展開由些及彼的聯想記憶方法,這種聯想要以科學性為依據。以已知知識為主線,力爭構成知識網絡。如“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茂密的熱帶雨林——林中的猩猩——河馬——兩側的熱帶草原氣候……”
2.5.3 奇特聯想法。如地理數字、地理分布、地理界線等地理記憶材料,即無明顯的內在聯系。列出鮮明的表象,記憶起來枯燥無味,若通過奇特有聯想,人為地臆造出記憶者熟悉的情境,或拼湊出一個有情節的故事,盡管有時不太符合邏輯,甚至荒誕離奇,但他創造出的臆想美,卻能給人以濃厚的興趣,深刻的記憶痕跡,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 培養學生整理地理知識的能力
在學生課堂自讀環節的基礎上,要引領學生本著“系統化、層次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簡明精煉、突出規律”的原則,把地理材料整理成知識系統,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學生通過自讀教材,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不便于儲存記憶,出不便于提取應用。只有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系統、有條理的整理,形成一個以地理概念為支撐點,以地理規律為聯結線的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才能達到對地理知識加深理解,并能靈活運用的目的。培養學生系統整理地理知識的能力,要引領學生做到:①“鳥瞰森林”要從教材的總體來看,弄清教材知識,并展開順序,理清粗略的知識聯系。②“掌上觀紋”解剖知識,理清知識之間的邏輯線索。③“統覽全局”著眼聯系,根據知識本身的內涵及相互間邏輯關系,整理出知識結構系統。
此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達到學生“學會”的顯著標志,要培養學生能夠依據地理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的本通性,獨立地探索和學習課程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推理,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對地理事象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創新能力。
總之,建立自學和課堂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模式,把閱讀自學作為地理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并反復堅持,不斷改進,就能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學生在認識到閱讀自學的價值后,也會自覺拿起閱讀自學這個武器,去提高地理學習成績,從面達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