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學家、心理學家阿恩海姆創(chuàng)立的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是事物的“完形”,非常強調它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閱讀活動中,我們應遵循格式塔理論的整體性法則。根據(jù)整體性法則,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從感知文章的整體入手,再通過局部細讀,從而充分理解課文的內在含義。在此運用的是“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方法。
1.整體關照,直觀感知
初步整體感知往往是理解文章的主要依據(jù)。閱讀文章放過了最初的鮮明感受,抓不住要領的現(xiàn)象是屢見不鮮的。為了使學生準確捕捉“初感”。初讀前,充分調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不提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捕捉最初生動的感受,自由討論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與文章內容相統(tǒng)一。
2.設計多種形式,局部欣賞理解
具體化理解是學生在初感的基礎上,披文入情、沿波溯源,深入到文章的深層分析。這種閱讀不是分自然段的機械閱讀,是以問題的形式把全文分成在內容上相對獨立的閱讀部分,教師別出心裁地設計一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整體慧言妙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把書讀到心里去,產生喜、怒、哀、樂的全面心里體驗,讓學生在語言交流、思維碰撞中感到讀書的智慧與快樂。
3.綜合探究,理智化深悟
綜合探究,理智化深悟是讓學生把已理解到的知識,放在整體觀念中去理解把握,讓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局部描寫和整體框架合成一體再閱讀、再理解,學生頭腦中組建起更適合自己理解課文的閱讀形式。
一 文本內化運用,做好內外銜接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上航行,課外閱讀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外閱讀在擴大閱讀的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把課內引向課外,做到“內引外聯(lián)”、“內外銜接”。
1.求同鞏固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為了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應指導學生閱讀在形式上、內容上和所學課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
一是憑借“例子”的作用嘗試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二是通過閱讀類似的文章,達到“舉一反三”的鞏固性效果。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后,學生頭腦中就產生了一個結構模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這種以參觀的先后順序為主線的方式,就成了閱讀“參觀游記”這類文章的方法。課文閱讀中要指導學生閱讀與這類形式相近的文章,求同更求異,拓展學生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2.比較加深
假如東西可以移植,學到的東西終究是別人的記憶,如果想把別人的知識變?yōu)樽约旱臇|西,就必須在比較鑒別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積淀成自己的記憶。所以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我們應經(jīng)常指導學生閱讀和課文類型基本一致的文章。然后再找一些內容同、形式異的兩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閱讀,這樣不僅鞏固了課外閱讀,也會在比較閱讀中,組建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自己的閱讀形式。如學習《火燒云》之后,可以引導學習嚴文井的《云》,再延伸開去,組織閱讀名家的狀物寫景佳作——魯迅的《雪》、郭沫若的《石榴》、秦牧的《仙人掌》……再仔細琢磨,消化吸收,日后狀物寫景,則可運用自如了。
3.延伸發(fā)散
從一篇文章擴散開去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存。課文《一夜的工作》學完后,可以課外指導學生閱讀《大地的兒子》、《周總理的故事》等與原文相聯(lián)系的課外讀物。甚至可以讓學生尋找其他革命家的故事以構建新的閱讀層面,擴大信息量。
二 拓寬書源渠道,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為了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語文教學學以致用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徹底走向課外,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從“花蜜”中汲取力量,獲得豐厚的知識儲備。
1.從“涉獵”到積累
在引導廣泛閱讀時,還需要求學生做好摘錄,勤于記筆記,把閱讀所得儲存起來。
2.從指導到“反芻”
要指導學生定期對閱讀所得進行整理,并通過剪報、手抄報、個人“小資料庫”等形式,對所學內容加以梳理、歸類、編排,在當“小編輯”、“小館員”的活動中對知識進行“反芻”、回味、吸收。
3.鍛煉持之以恒的閱讀意志
課外閱讀實踐關鍵在于堅持,要經(jīng)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zhí)行情況,督促學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閱讀任務,鍛煉學生的課外閱讀意志。同時,定期舉行階段性促讀活動,如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愛護書籍勞動技能競賽……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成果和個人才能的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意志和讀書才能。
“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引導學生書海暢游,擴大語文資源的廣泛性,在拓展語文閱讀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及知識構建者的深度變化。這一變化,必將對培養(yǎng)具有語文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