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胃器官跟我們的臉有很大關系,當我們的肺胃盛熱的時候就會在我們的臉上發生皮疹,口臭口干、尿黃,當我們的器官出現不適后都會通過我們的表面變現出來,下面這篇文章主要是以肺胃為重點的醫學論文。
【摘要】 《黃帝內經》關于肺胃相關理論的論述,對于臨床從肺胃論治咳嗽提供了理論依據。肺胃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肺胃經脈相通,共同參與氣、血、津液的化生及水液代謝,對辨證、治療、預防小兒肺系疾病、過敏性疾病、營養不良性疾病、健康保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指導意義。
【關鍵詞】 肺胃相關;小兒;臨床
肺胃相關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咳論》曰:“此皆聚于胃,關于肺。”《雜病廣要》:“岐伯雖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這是對咳嗽病機的高度概括,認為咳嗽與肺胃兩臟的關系最為密切,對于臨床從肺胃論治咳嗽提供了理論依據,對后世辨證、治療、預防小兒肺系疾病、過敏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1 “此皆聚于胃,關于肺”的涵義
《素問·咳論》論述了咳病的病因病機,認為咳嗽的病因有二:一是外感寒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氣合”,內傳于肺;二是寒飲停聚,“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宋代醫家楊仁齋曾云:“肺為嬌臟,外主一身之皮毛,內為五臟之華蓋,形寒飲冷,最易得寒……所以內外交侵,動則邪氣窒塞矣。”指出咳的病機為肺胃之寒與外邪相合而致,認為咳嗽與肺胃兩臟關系最為密切,此為“聚于胃,關于肺”的涵義。
2 肺胃相關的理論依據
肺胃相關主要表現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2.1 肺胃經脈相通
肺胃關系之所以密切,經脈上的相互聯系是最主要的原因。肺之經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而胃之大絡,又“貫腑絡肺”。《素問·咳論篇》曰:“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若肺或胃受邪,則可通過經脈相互傳遍。
2.2 肺胃共同參與氣、血、津液的化生
肺司呼吸而攝納清氣,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上輸于肺,兩者結合化為宗氣。營衛皆乃水谷精氣。《靈樞·營氣》曰:“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肺胃共同參與宗氣以及營衛之氣的生成。另外,血和津液的生成亦依賴肺胃。血液主要來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靈樞·決氣》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的論述。但血液的生成與更新還要通過肺的宣降,如《靈樞·營衛生會》認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正因為氣血化生與肺胃相關,故肺胃病變常導致氣血失常,如飲食失調傷及脾胃,使氣血化源不足,日久“母病及子”,可引起肺脾兩虛證。
2.3 肺與脾胃共同參與水液代謝
脾主運化水濕賴肺氣宣降的協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運化以資助。肺與脾胃相互配合,共同參與水液代謝過程。如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而為飲、為腫,影響及肺則肺失宣降而咳喘。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響脾胃,導致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
3 肺胃相關理論的兒科臨床指導意義及應用
3.1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
因肺胃(脾)相輔滋生津液,協調轉輸運化之功能有效防止了痰濕水飲在體內的潴留,因此對于小兒支氣管哮喘,若發作期屬痰濕或寒飲阻肺之實喘,癥見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多清稀或黏稠色白,要在化痰降氣平喘的同時,加用健脾化濕之品,如茯苓、白術、淮山藥、薏苡仁等。寒飲為主,當重用辛熱之干姜和細辛祛肺脾之痰飲,如小青龍湯。若虛實夾雜,以虛為主,多采用培土生金、健脾化痰的治法。哮喘持續發作的患兒大多表現為虛實雜見之證,既有痰飲壅肺,肺氣不利而致胸悶、咳喘的實證,又有脾失健運、飲食不化,留濕生痰,阻塞氣道的脾虛證,治當補瀉并用,標本兼顧。其緩解期,當扶正以治其本,注意調補肺脾腎,或肺脾雙補,消除伏痰夙根,常用人參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3.2 小兒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發作的一個重要病理過程,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清滲出,造成水腫。從中醫角度講,是因肺脾的通調與運化水液功能失調的結果。例如濕疹常由外感風濕熱毒、內傷飲食、情志刺激等誘發,病位多在肌膚,呈慢性反復發作者,以食物過敏為主,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小兒先天“脾常不足”,若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運化,導致肺氣生化乏源。肺主皮毛,若風濕外襲,肺失宣肅,易誘發或加重濕疹。因此在濕疹初期,應加用疏風宣肺之品以利濕,即“風能勝濕”,如荊芥、防風、蟬蛻等,有利于緩解病情。對于好發于面部和上肢的局限性慢性濕疹,也要加用入肺經的藥,如白芷、菊花、蟬蛻等。慢性期當重視補肺以益脾,常選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協調肺脾,調和營衛,可有效地減少或減輕濕疹的發作。
3.3 小兒營養不良性疾病
因肺胃共同參與了血液的化生,所以臨床上對于小兒營養不良有關的疾病,不僅要注意調補脾胃功能,還要注意調補肺臟。例如小兒厭食癥,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若喂養不當、饑飽無度、恣食生冷等傷及脾胃,產生厭食。脾胃失調可進一步引起肺氣不足,營衛失調,衛表不固。主要表現為不思飲食,食量較正常兒明顯減少,強迫進食易致食滯或嘔吐,形體消瘦,面色少華,二便尚可,精神及玩耍基本同正常兒,平素表現為低熱多汗,易患呼吸道感染,而且反復發作。臨床上多選用桂枝湯加味,方中桂枝、生姜通調陽氣,具少火生氣之意;白芍、甘草、大棗滋生營液,酸甘化陰,陰陽并調而蘇醒胃氣;配蒼術、雞內金、麥芽、山楂等健脾助運之品,既可調中醒胃,又可調和營衛,肺脾同治,具有多方調節功能。
3.4 健康保育
肺胃在小兒生長發育及預防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小兒時期脾胃薄弱,肺氣嬌柔,衛外未固,且乳食不能自理,寒熱不知自調,調攝稍有不慎即易損及肺脾而病。《難經·四十九難》曾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平時外避虛邪賊風,不僅要避免形寒傷肺,還要避免風、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襲肺以及花粉、煙塵、物理化學刺激等因素傷肺。嗜食酸甘咸味或進食所謂的發物均可導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嗜食辛辣煎炸厚味,則釀濕化熱,熏灼于肺,引起疾病。因此,內調飲食不僅要忌食生冷寒涼,而且還要做到“飲食有節(潔)”“謹和五味”、忌偏嗜。這樣才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小兒健康保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4 結語
肺胃經絡上直接相通,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肺胃相關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營養不良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并且肺胃相關在小兒生長發育及預防疾病中亦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握肺胃相關理論對于運用中醫預防和治療兒科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小編推薦優秀醫學期刊 《中國醫藥導報》雜志怎么投稿
《中國醫藥導報》[1] 雜志是國家衛生部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醫藥衛生類科技核心期刊,每月上、中、下旬各出版一期,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刊號:CN11-5539/R,國際刊號ISSN1673—7210,郵發代號:80-372。《中國醫藥導報》雜志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的允許發布處方藥的醫學、藥學專業刊物,根據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發布的《繼續教育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辦法》學分授予標準,在本刊發表的論文可獲得國家級繼續教育II類學分6-4分。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