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學齡前兒童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方法 選取行門診霧化吸入治療的學齡前患兒 148 例, 分析患兒的治療依從性, 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探討依從性的影響因素。 結果 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較好患兒占 63.51%。 來院時長≥2 h、 患兒哭鬧及醫護不負責是患兒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 結論 學齡前兒童門診霧化吸入的治療依從性不高, 來院時長≥2 h、 患兒哭鬧及醫護不負責是患兒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
王昱喜; 張錦梅; 李旭華, 臨床醫學工程 發表時間:2021-08-05
【關鍵詞】 門診霧化吸入; 治療依從性; 影響因素
呼吸系統疾病是兒科常見性疾病, 占兒科門診及住院患兒的 60%以上。 學齡前兒童由于機體功能發育尚不成熟、 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成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發群體, 且多呈起病急、進展快及反復性高等特點 [1]。 霧化吸入法可稀釋痰液, 緩解支氣管痙攣, 改善通氣, 然而由于學齡前患兒年齡較小, 加上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以及霧化吸入治療時間較長等因素極易導致患兒不配合, 導致藥液誤吸或噴灑, 降低治療效果 [2]。 本研究探討學齡前兒童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針對性實施干預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0 年 12 月我院兒科門診收治的行霧化吸入治療的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和實驗室等檢查確診為兒童呼吸道疾病; 年齡≥3 歲且<7 歲。 排除標準: 患兒存在心肝腎功能異常、 免疫及代謝性疾病。 最終納入 148 例, 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且本研究經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①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 調查前先由經過培訓的兒科門診護理人員向患兒陪護家屬告知此次調查目的, 問卷采用匿名方式, 強調保密原則, 在取得知情同意后發放問卷, 若患兒家屬因文化水平受限難以完成問卷, 給予適當的解釋輔助其完成, 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 后由質控人員對問卷進行統計。 ②調查內容: 成立專項調查組, 召開專家咨詢會議, 自行設計調查表, 內容包括: 患兒性別、 年齡、 疾病類型、 來院時長、 哭鬧情況、 患兒與陪護人關系、 陪護人文化水平、 醫護人員是否負責等情況。 該問卷在正式發放前經測試結果顯示問卷重測信度為 0.82。
1.3 評定標準 依從性評定標準 [3]: 治療依從性好: 在霧化吸入過程中患兒無哭鬧情況或拒絕行為, 家屬無需采取強制手段,可按時完成治療, 且完成時間在 5 ~ 10 min。 治療依從性差:在霧化吸入過程中患兒不斷哭鬧或出現拒絕行為, 被迫間斷吸入或需要采取強制手段才能完成治療, 且完成時間>10 min。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 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依從性狀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 148 份, 回收 148 份,回收率 100%。 結果顯示, 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較好患兒占 63.51% (94 / 148), 依從性較差患兒占 36.49% (54 / 148)。
2.2 影響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單因素分析 治療依從性受患兒來院時長、 哭鬧情況、 陪護人文化水平和醫護負責情況的影響,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2.3 影響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 將來院時長、哭鬧情況、 陪護人文化水平、 醫護是否負責設為自變量, 治療依從性好與差為因變量, 結果顯示: 來院時長≥2 h、 患兒哭鬧及醫護不負責是患兒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P <0.05)。 見表 2。
3 討論
患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與其治療依從性存在直接的聯系, 若患兒依從性較差, 治療中會造成霧化藥物的浪費, 同時導致藥物對深處肺組織無法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 [4]。 本調查結果顯示, 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較好患兒占 63.51%, 仍有 36.49%患兒存在依從性較差的情況。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患兒治療依從性與患兒來院時長、 哭鬧情況、 陪護人員文化水平和醫護負責情況有關;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來院時長≥2 h、 患兒哭鬧及醫護不負責均是患兒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 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①患兒自身原因。 根據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發育特征, 該階段患兒自控及認知水平相對較差。 由于霧化會刺激口咽部使患兒產生生理不適, 導致其對外在器械治療操作存在本能的抵觸心理 [5]。 ②家屬認知水平。 大多數家屬認為輸液及口服方式比霧化吸入療效好, 當患兒出現哭鬧及不配合現象時, 家屬往往中斷或放棄治療, 最終未能堅持完成藥物吸入 [6]。 ③護理人員因素。 護理人員未能向患兒家屬充分講解霧化吸入的目的及方法, 未掌握正確的霧化吸入技術, 未能交代注意事項和離院健康教育等。
基于上述影響因素分析結果, 為改善患兒治療依從性, 提出建議與措施如下: ①改良引導霧化吸入的方式。 治療前通過動畫片視頻播放, 調節患兒中樞神經系統, 使其交感神經和警惕性放松, 緩解患兒緊張及恐懼等不良心理。 當患兒出現哭鬧情緒時, 可考慮改良霧化面罩吸入治療, 或可暫時中斷治療,待患兒熟睡時進行氧氣霧化吸入, 從而改善治療效果 [7]。 ②做好患兒心理護理及家屬健康教育工作。 向患兒及家屬播放動畫片視頻, 內容包括正確的吸入方法、 體位、 時間等, 憑借患兒模仿能力強的特性調動患兒的主觀能動性, 使其主動接受治療, 同時該方式還可轉移患兒注意力, 對于表現較佳的患兒護理人員予以表揚和鼓勵 [8]。 ③改進護理人員工作。 加強規范操作培訓, 掌握正確操作步驟, 在霧化吸入過程中發現患兒體位不當或連續咳嗽等問題時應及時糾正, 保證患兒正確吸入。
綜上, 學齡前兒童門診霧化吸入的治療依從性不高, 來院時長≥2 h、 患兒哭鬧及醫護不負責是患兒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 應針對性加強患兒家屬健康教育和患兒心理引導工作,提升護理業務水平, 以改善患兒治療依從性, 提高治療效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