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在我國具有不可逾越的經濟地位,是我國的經濟主導者。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現代經濟體系中,制造業的高成本特點是其重要短板,居高不下的成本不僅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效益,也是企業向前發展的阻礙。文章通過對制造業現狀和成本控制研究,提出相應會計方法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市場地位。
《制造業自動化》(半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主辦,國家機械工業局主管。主要刊載制造業自動化領域所取得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新方法以及自動化技術應用成果、科技動態與信息等。
制造業是以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為對象,以市場要求為準則,通過制造過程,生產出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一、國內制造業的現狀及前景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改革,第二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在輝煌。在經濟結構優化的潮流里,制造業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加之高成本的運營模式,制造業的風險不斷增高,以致制造業的衰落。隨著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在以前依靠廉價的土地、勞動力成本進行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制造與組裝等低級生產方式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獲取利益,但隨著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治理成本以及東南亞國家制造業的崛起、金融危機的沖擊等一系列內外部因素,中國制造業受到嚴重威脅和沖擊,所獲取的利潤越來越少。
但就綜合國內外發展形勢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時期,身處于機遇與風險并存的競技環境。中國制造業要敢于面對挑戰并且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宗旨,有效化解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動中國制造業持續發展和制造強國的建設。
二、制造業進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提高制造業市場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中,不管什么形式的企業,都身處于這個競爭激勵的市場經濟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市場競爭的實質就是企業之間的生產成本的競爭,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低,便能在市場上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然而生產成本能否得到有效降低則需要完善的成本控制機制。所以,企業必須利用成本控制的手段,在生產各環節縮減其成本,才能夠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增強制造企業抗風險能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近年來,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的時而發生,原材料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其原材料成本的不斷增加,進而提高了資金成本比例。同時由于企業存在流動資金被大額占用,企業的營運壓力陡增,使其抗風險能力減弱。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業成本控制機制,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三)提高制造業資金利用率
由于制造企業流轉流通資金數額巨大,因此必須進行成本控制,提高企業在采購、生產和銷售環節的資金利用率,筆者認為制造業可以在其它環節降低資金使用頻率。
三、制造業成本控制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我國制造企業的現狀和成本控制必要性的分析,以下就制造業生產成本控制體系的構建提出一些相關性建議。
(一)成本可控性的結合
絕對成本控制是將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定可靠范圍的方法,相對成本控制是指通過調節成本、收入與產量三者之間的相對關系來增加企業利潤。通過成本可控性的結合,既有利于降低成本費用,又有利于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和素質性。因此,成本可控性的結合可以提高企業的成本控制效率。
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應對生產成本加以事前控制,對各種可行性產品方案進行評估,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選擇邊際收益性最優的設計方案,從消費者和市場價值為出發點,以最低的成本保證產品的必需功能。
(二)全面成本控制
全面成本控制是企業對生產經營和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生產成本加以必要控制。它是傳統成本控制的新轉變,通過對企業全過程成本控制和全員工成本控制,調動員工積極性,建立健全生產責任機制,加強成本支出費用監管,以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目標。
企業應強化成本控制意識,成本控制范圍須涉及到企業生產的各方面,從產品決策、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加以控制,并對產品周期加以考慮,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同時,企業應建立相關協調合作機制,加大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協作,從而實現全面成本控制。
(三)標準成本法
標準成本法是指以標準成本為關鍵,通過對標準成本進行核算、控制和分析等一系列的有機結合,從而形成新的成本管理制度。由于制造企業屬于大批量生產企業,其管理水平相對先進,因此適合采用標準成本法,預估未來生產成本變化趨勢,并根據其實際耗用量制定符合企業生產行情的成本控制法。
(四)定額成本法
定額成本法是企業通過對生產成本費用和其超出額差異對比,采用定額管理法進而加強成本控制。由于以上成本控制法是對日常成本實際發生額進行控制,其最終實際成本會存在偏差,因此亟需定額成本法來彌補,同時,由于制造業定額管理制度相對較于完善,其成本耗費比較準確,產品生產工藝穩定,適用于定額成本法。
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也會伴隨著非工藝性損失,比如報廢損失和停工損失等等,由于其損失是計入產品生產成本,從而引起相關性產品成本費用的增加,因此企業須在控制總成本的基礎上實施彈性策略,以保證相關性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成本的相對穩定。
(五)成本控制實時化
成本控制實時化,就是通過實時監測工程完成數量,經過項目經理的抽檢合格率,得出產品成本控制的相關性數據,以便分析是否符合成本控制標準。
由于成本控制的實時性對生產成本具有較大影響,企業應加大成本控制實時性的監測力度,制定產品抽檢合格率,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產品成本費用,同時引進新技術,提升成本控制監測準確度,從而方可有效控制產品生產成本。
(六)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通過分析成本、銷量與利潤間的相對關系,進而預測企業目標利潤的方法。在本量利分析法中要加以確定盈虧點,這是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采取本量分析法主要有實物單位和金額單位兩種計算方法,因此,企業應注重對本量利分析法的適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業盈利水平。
(七)經濟采購批量
經濟采購批量,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進貨總量固定的條件下,使采購費用和儲存費用總和最小的采購批量。產品材料成本是影響產品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成本敏感系數較高,其材料采購成本直接決定產品成本和定價,因此企業在材料采購時要改善采購模式,降低材料采購成本。
(八)線性規劃法
線性規劃方法是企業在產量規劃時所采用的計量方法,主要是研究企業有限資源的合理充分使用問題,即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選擇最佳方式合理調劑,以便充分提高現有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企業應通過利用有限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分配,比如在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上合理分配,既要保證生產產品的質量符合消費者需求,又要實現銷售數額最大化,并提高其售后服務滿意度。
(九)成本企劃
成本企劃是成本的前饋控制,作為一種先導性和預防性的控制方式,通過事先確定相應的政策計劃,根據實際結果偏離目標值的情況和外部環境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動態調整預先策略。
(十)目標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全方位、全過程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以市場為導向,在產品生命周期中合理進行成本控制與利潤的動態管理。通過對生產過程、銷售過程和售后服務過程進行全過程管理,對產品質量、財務監管和企業競爭環境等全方位管理,進而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以獲取企業利潤最大化。
企業應對產品定價和市場反應度進行市場調研,通過對消費者進行產品需求性的參考,結合消費者心理價位,考慮其成本費用,做出合適的市場定價。
制造企業進行成本控制是企業向前發展的保障同時對成本的控制才能夠是企業健康的運行,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夠在經濟市場上占具有力地位。建立健全一套完善而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以有效的進行成本控制,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雅璐,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會計分析方法構建[J].成本管理,2012(22).
[2]陸建群,探討制造企業降低成本的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09).
[3]武愛國,論基于精益生產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措施[J].財經界,2016(12).
[4]劉學贄,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五靠”途徑[J].現代企業,2015(1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