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世界經濟的調整,不僅受房地產市場自身周期性變化的影響,而且將更多地受全球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目前,國際原油實際價格已經超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后的水平,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不僅帶來全球通脹壓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可能。
關鍵詞: 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經濟調整,社會事業,自主創新,國際金融研究
本文選自《國際金融研究》介紹和分析國外金融界的發展情況和趨勢。主要欄目有時評、理論園地、環球金融、國際銀行業、中國金融觀察。國外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市場、金融科技、海外文獻、新書評介、大事記等。 主辦單位:中國國際金融學會, 主編:張秉訓, 地址: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號,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66-1029, 國內統一刊號:CN 11-1132/F, 郵發代號:82-961,刊期:月刊,開數:16開引言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減緩,國際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各國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行趨向。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經濟面臨長達5年的調整期。我國可利用全球經濟調整的契機,把握經濟發展的節奏,提升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擴大以社會事業發展為基礎的內需,堅持“節能、減排和降耗”,提升國際化水平和競爭能力。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減緩,國際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各國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行趨向。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經濟面臨長達5年的調整期。我國可利用全球經濟調整的契機,把握經濟發展的節奏,提升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擴大以社會事業發展為基礎的內需,堅持“節能、減排和降耗”,提升國際化水平和競爭能力。
一、2008年上半年全球經濟走勢
1.美國短期衰退風險減弱后,長期調整的可能性增加。
受次貸危機的影響,2007年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到2%,四季度出現了0.2%的負增長。由于美聯儲大幅降息和布什政府的短期刺激經濟的政策,2008年一、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分別回升到09%和3.3%。但是,進口進一步收縮是形成二季度經濟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從長期看,短期的調控政策難以改變美國經濟的周期性走勢,卻可能成為推高全球通貨膨脹和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這將導致美國經濟累積的風險難以充分釋放,同時,也會迫使全球經濟進入較長時間的調整期。
2.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明顯減弱。
受美國經濟的影響,2007年歐元區經濟增速放緩到2.6%,今年一、二季度同比放慢到2.1%和1.5%。今年一季度,受投資萎縮的影響,丹麥、愛爾蘭和葡萄牙等4國經濟增長環比出現了負數;二季度,包括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出現了經濟增長環比負增長,導致歐元區和歐盟27國經濟增長環比出現了0.2%和0.1%的負增長。
3.日本經濟下行風險明顯增大,內需不足和投資萎縮繼續困擾經濟發展。
2007年日本經濟增速放緩到 2.1%,不僅低于歐元區,也明顯低于美國。今年一、二季度,日本經濟增速同比進一步放慢到1.2甲。和1%。二季度出口增速下滑為6.4%,環比下降 4.7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出現負增長。今年6月份,日本通貨膨脹達到2%;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通貨膨脹率為0.1%。內需和投資不足、社會保障負擔沉重、政府債務過大以及貨幣政策調控空間有限,將繼續困擾日本經濟。
4.全球經濟調整的幅度主要取決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的走勢。
世界經濟的調整,不僅受房地產市場自身周期性變化的影響,而且將更多地受全球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目前,國際原油實際價格已經超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后的水平,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不僅帶來全球通脹壓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可能。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限,而且更多地受到全球食品、原油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
二、全球經濟周期調整的深層原因
1.發達國家科技創新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開始減弱。
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迫使信息產業調整,降低信息技術成本,并促使信息技術全面進入傳統的汽車等制造業領域,也進入現代服務業領域,進而使計算機和網絡及其支撐的制造業和金融服務業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2006年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減弱,美國工業三季度出現負增長,四季度企業利潤開始下降。
2.石油價格持續高位可能增加全球經濟調整的深度。
2008年以來,原油的實際價格超過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水平。7月份,美國西德克薩斯(WTI)輕質原油和歐洲布倫特 (Brent)原油期貨價格突破每桶145美元,盡管8月份已回落到120美元以下,但其實際價格仍然大大高于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水平。同時,糧食和礦產品價格的同步上漲,也給全球帶來了明顯的通脹壓力。在全球經濟進一步減速的情況下,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維持在高位,可能會迫使全球經濟調整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
3.全球經濟失衡成為導致經濟周期調整的重要因素,可能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長期的影響。
全球經濟失衡是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和跨國資本不平衡發展的結果,體現為個別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實際上是一次艱難的利益調整。 2006年,美國國際收支赤字超過 8100億美元,我國國際收支盈余為 2600億美元;美元不僅對歐元和英鎊大幅貶值,也對人民幣和越南盾等發展中國家貨幣貶值,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
4.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仍會繼續釋放。
以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金融國際化為特征的全球化,使很多國家在過去實現了“高增長和低通脹”,但其蘊含的巨大風險已開始顯現。這種風險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減速、全球經濟不平衡延續以及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而不斷放大,通貨膨脹成為發展中國家普遍面對的難題。2007年以來,全球貨物出口增速明顯放緩,美國實際進口出現萎縮,國際游資繼續尋找新的投機熱點,增加了發展中國家抵御外部風險的難度。隨著全球性科技創新進入新一輪調整期,金融創新需要新的制度保護,全球經濟不平衡開始調整,本輪經濟調整可能延續較長時間。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