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我國區域旅游產業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同時指出我國旅游產業效率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高于中部地區且在全國平均效率水平之上,而中部地區又略高于西部地區且均在全國平均效率水平以下,但從變異系數來看這種區域差異正在逐步縮小。
本文選自《經濟與管理研究》經濟理論刊物。研究宏觀、微觀經濟理論,交流經濟管理的經驗,介紹經濟管理科學知識,報道國外經濟發展動態。
引言
從當前國內對旅游經濟、績效的評價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大都是在引用和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套用了相關的主流的實證模型,定量為輔,定性研究居多。從評價的范圍看大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宏觀層面的經濟效應上,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少,對旅游業自身績效的關注也很少。由于旅游業是一個牽涉面很寬泛,涉及部門諸多的綜合性產業,其中離不開大量數據的支持,而這些數據很難獲得,因此旅游經濟的定量研究很困難。從現有文獻的總結說來,大致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內容的不同傾向,本文總結了當前國內旅游經濟和績效評價的研究內容,對國內旅游經濟績效研究階段及其特點進行述評。
一、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在這一階段,國內主要是集中對旅游經濟的定性分析探討,研究的成果很少,缺乏足夠的準確數據,大都是靠研究人員的主觀經驗判斷,所取得的成果也相對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
二、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這一階段對該主題的研究步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豐碩,在研究方法上也開始較多的使用定量方法,通過搜集相關的數據,采用數學模型和統計學方法實證分析研究旅游經濟和績效的評價,與簡單的定性研究相比,大大提高了成果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保繼剛、楚義芳(1999)是國內第一個全面分析評價旅游經濟這個主題的學者,為該主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參考價值,他們運用相關統計數據對我國國際旅游的創匯效應、收入效應和就業效應及旅游產出乘數進行了初步的估算。陸林(1996)、潘景勝等(1998)都是通過選取國內的某一城市或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運用各種分析方法和相關數據討論了旅游經濟的相關情況,其中陸林使用了季節差異分析、旅游者消費水平比較分析和投入產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黃山的旅游經濟狀況,而潘景勝則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旅游業進行了類別細分,同時運用了專業化指數和結構變化指數研究了上海國際旅游效益問題。李江帆等(2001)認為旅游給予當地的總收入并非總產值,在這一過程中有許多的中間消耗,將此部分消耗扣除后的增加值之和才是國內生產總值。因而旅游總收入并不等同于國內總產值,兩者不具有可比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還從第三產業中與旅游密切關聯的五個部門中,把其增加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剔除旅游者消費的部分,納入旅游增加值中,并由此得出了旅游消費的剝離系數這一概念。然后運用該系數估算了19個省市的旅游增加數值,定量分析了旅游對GDP的貢獻。之后,又選取了廣東省作為實例,計算其旅游業的中間投入比例、分配比例、就業系數、價格波動指標、中間需求率等。
三、提升階段(2000—現在)
這一時期,學者們的研究也愈加深入,逐步開始使用較為復雜、更加完善的數學模型,并開始對國外的相關成果進行評價,發現其不足,采納其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段時期的關注點在于整體上評價和把握區域旅游業的經濟績效。宋子千等(2000)通過對相關行業的重新劃分,單獨細分出旅游相關行業、基本行業和間接相關行業等,并提出了產業和行業增加值的概念,通過合理構建完備的評價指標來評估旅游業的經濟地位,他認為旅游業產值的增加對GDP產生了積極的貢獻,并可以運用旅游生產總值來評估某地區旅游發展對GDP的貢獻,也可以看出旅游產值的增值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薄湘平和薛晶晶(2001)采用經濟效益指標和社會效益指標對中國旅游業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資源并不是影響旅游業績效的關鍵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旅游資源賦存對旅游業績效的貢獻度更大。張帆等(2003)以秦皇島為實例,深入研究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對經濟的貢獻度,通過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和TSA的相關研究方法從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和提供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計算當地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魯明勇等(2005)在以旅游基本部門為基礎的前提下,運用投入產出的關聯分析法,結合TSA,合理構建了旅游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全面、系統和科學地展示了旅游業對相關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游達明和許斐(2003)采用旅游收入、旅游就業人數、旅游投資效果系數、旅游利潤回收率等指標,提出了區域旅游經濟效益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薄湘平和楊帆(2006)從產出角度出發,構建區域旅游業經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我國31個省市作為區域研究單元,對我國2004年省際旅游業的經濟績效進行了評價對比研究。研究發現,我國區域旅游業經濟績效的整體水平偏低,區域間發展極不平衡,兩級分化較為嚴重。各區域在旅游經濟規模、旅游經營水平及盈利水平上差異較大,從而決定各地區發展旅游業的目標、方向,途徑也各不相同。陳海波等(2006)選取了江蘇這一實例,研究了該區域接待游客人數與旅游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使用了面板數據模型,通過構建合理的模型,選取合適的指標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江蘇各個地級市中游客每遞增一萬人對旅游收入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通過聚類分析指出蘇州、無錫、南京和泰州屬于第一類,即游客數量的增加可以較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王鳳(2007)對我國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績效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資本化率與公司績效呈穩定的顯著正相關關系,但過高的財務杠桿水平卻包含著巨大的財務風險,理應積極開拓多種提高業績的路徑。陸相林(2007)應用DEA方法中C2R模型,選取相關指標,從效率和規模收益兩個方面對山東省17地市旅游發展進行評價,根據分析結果把這17個地市劃分4類,針對不同類型提出相應的對策。徐曉娜,翁鋼民(2007)運用SOM神經網絡模型對我國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進行聚類,選取7個反映旅游需求發展情況的特征指標,將39個城市聚為6大類,最后分析了6個類型各自的旅游需求特征及其區域差異。生延超,鐘志平(2009)借鑒物理學耦合度函數,構建了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模型,并以湖南省為例對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郭金海,韓雪,羅浩等(2009)通過經濟空間差異分析方法ESDA技術,對1997-2007年我國省域入境旅游經濟的時空演化格局進行研究。分析主要發現:①省域總體空間差異緩慢擴大;②至2007年我國省域入境旅游經濟已形成“三階梯、兩頂峰”的空間發展格局;③省域間明顯表現為一種“先進帶動后進”的發展模式;④各階梯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并由于主導作用的不同而表現為不同的發展趨勢。朱承亮,岳宏志,嚴漢平等(2009)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對2000~2006年我國區域旅游產業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區域旅游產業效率呈現出一種穩步上升趨勢,但總體水平偏低,全國均值僅為0.632,可見在現有技術進步不變的前提條件下,我國區域旅游產業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同時指出我國旅游產業效率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高于中部地區且在全國平均效率水平之上,而中部地區又略高于西部地區且均在全國平均效率水平以下,但從變異系數來看這種區域差異正在逐步縮小。
從上述國內旅游經濟績效研究階段特點來看,總體上相關研究呈現從偏重定性分析到注重定量分析,從研究方法單一到多種方法全面開花的趨勢。研究內容也逐漸從相對空泛的宏觀研究轉變為比較深入的針對專門問題而進行的微觀機理分析,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與我國區域旅游逐漸興盛的發展軌跡相吻合。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陸林.山岳風景區旅游者空間行為研究:兼論黃山與美國黃石公司之比較[J].地理學報,1996.
[3]潘景勝.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J].旅游科學,1998.
[4]李江帆,李冠霖,江波.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J].旅游學刊,2001.
[5]宋子千,鄭向敏.旅游資源概念及其認識[J].旅游學刊,2001.
[6]薄湘平,薛晶晶.中國旅游業績效評價[J].吉林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1.
[7]張帆,王雷震,李春光,耿世剛.旅游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度研究——以秦皇島為例[J].城市,2003.
[8]魯明勇,王玉杰,王兆峰.湘鄂渝黔邊區旅游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研究[J].科技和產業, 2005.
[9]游達明,許斐.熵值法在區域旅游業經濟效益評價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