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商業銀行需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動態平衡,秉持“標本兼治、重在預防”的理念,凝聚共識,踐行“全面、全程、全員”的風險管控,恪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而員工作為商業銀行生產經營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最活躍、最難掌控的因素,一旦其行為突破制度約束,則將給銀行帶來極大的風險隱患,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和聲譽損失。因此,做好銀行風險防控、實現業務穩健發展的關鍵之一在于員工日常管理,而銀行內部審計作為風險管理的第三道防線,就要在“防未病”上下功夫,聚焦重點人員,及時對苗頭性、趨勢性的員工風險和問題作出風險預警提示。
戴亞麗, 中國信用卡 發表時間:2021-11-07
一、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審計的背景及意義
為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行為,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行為管理的監管,2014 年,原銀監會辦公廳發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銀行業務和員工行為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強化銀行員工行為管理,建立健全覆蓋各類員工的全員管理制度,可探索建立員工賬戶監測系統,按照與員工之間的協議,對本行員工賬戶的異常交易進行監測。2018 年,原銀監會正式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行為管理指引》,要 ?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審計局天津分局 戴亞麗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開展從業人員行為的定期評估、建立長期監測和不定期排查機制。
在“強監管、嚴監管”的背景下,國內各商業銀行不斷加強合規管理能力建設,對行內員工異常交易行為的管理愈加深入、細致,并逐步建立、完善監測和排查機制。但通過各類案件、內部檢查案例可以了解到,目前商業銀行員工充當資金掮客、違規經商辦企業、參與或協助他人進行信用卡套現、參與民間借貸、套取營銷費用等違規行為仍時有發生,且隨著內外各級監管機構檢查的不斷深入,呈現出違規行為愈發隱蔽的趨勢,使得監測和檢查部門難以通過直接特征獲取排查線索。
當前,應用大數據技術開展非現場監測分析,增強現場檢查及風險核查的有效性,是新時代商業銀行監督檢查工作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在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審計檢查中,應通過科技賦能、業技融合,強化大數據審計手段運用,充分深入挖掘數據價值,在對關鍵崗位、重點領域進行排查時,運用大數據技術賦能非現場數據分析工作,強化異常行為數據分析的針對性。
二、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的違規領域和表現形式
通過分析總結監管部門、內外部審計機構針對商業銀行的各類檢查、處罰案例,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的違規領域和主要表現形式如下。
1. 銀行員工過渡歸集客戶資金
一是代客投資理財。有的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便利,歸集客戶資金用于購買大額理財產品,變相提高存款利率,或借銀行名義歸集客戶資金用于購買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產品,違規賺取傭金。二是充當資金掮客。有的銀行員工利用接觸企業客戶較多的便利,充當資金掮客,撮合“過橋貸款”賺取高額“手續費”。以上行為將直接給銀行帶來聲譽風險,甚至可能發生案件并造成經濟損失。
2. 銀行員工進行虛假交易以完成考核任務
有的銀行員工為完成信用卡發卡量、電子產品簽約率、基金申購量、自助機具使用率等考核任務指標 , 利用本人及其他客戶賬戶進行虛假交易,控制銀行賬戶頻繁進行資金對轉等。虛假交易不僅增加銀行的業務成本、浪費系統資源 , 同時導致業務指標、統計數據不能真實反映現狀 , 誤導管理層的經營決策 , 影響相關指標考核的合理性和嚴肅性。
3. 銀行員工開辦第三方支付平臺 POS 替他人套現
有的銀行員工,特別是信用卡部門員工,利用職務便利,使用綁定本人或受本人控制銀行賬號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POS,操作本人或他人信用卡違規套現,收取手續費獲利。一是存在為客戶融資牟利的問題,會給銀行帶來一定的聲譽風險、道德風險。二是惡意套現,拖欠不還,會給銀行信用卡資產質量帶來影響,造成經濟損失。
4. 銀行基層領導過渡員工績效獎金違規二次分配
有的銀行機構基層領導違反本機構績效考核方案,要求員工將本人績效工資、獎金返還,一是將員工的績效獎金作為業務發展費用歸集使用 ;二是對營銷獎勵按比例抽成,將部分員工績效獎金歸集個人。這類績效工資和獎金不能及時、足額發放到員工手中的行為,存在潛在的員工道德風險 , 違反了內部績效制度規定,并且基層員工績效獎金分配不公,將直接打擊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5. 銀行員工套取消費貸、信用卡資金用于違規領域
有的銀行員工利用虛假消費合同或直接利用個人信用從銀行套取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資金用于以下用途 :一是支付購房首付款或償還首付款借貸資金 ;二是投資股票、基金等高風險項目 ;三是用于民間借貸、賭博等其他違法違規領域。以上行為均屬于監管明令禁止的行為,體現了員工自身存在道德風險,不但會給銀行帶來負面影響,還會使銀行遭受監管處罰和信貸資金損失。
6. 銀行員工虛報費用套取資金形成“小金庫”
有的銀行員工與一些空殼企業、個體戶內外勾結,通過編造虛假合同、虛假票據等手段,在行內虛報費用,銀行將費用支付給供應商后,供應商再將資金部分或全部返還給員工。頻繁通過虛報費用套取的資金不斷累積,可能形成“小金庫”,用于機構或員工的違規支出。以上行為不但會給銀行造成直接損失,虛開發票、侵占公司財務等行為還涉及違法犯罪,將受到相應處罰。
三、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的大數據分析策略
審計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審計人員利用本行審計大數據分析平臺、管理系統,能夠對各類數據進行實時訪問和分析,將工作重點有效地放在最需要關注的領域,使機構數據與審計經驗相結合,從而深入地了解根本原因,最終提升管理成效。開展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的大數據分析策略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 縮小包圍圈,瞄準“四個重點”
在進行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的審計過程中,應優化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有限的審計資源,瞄準重點領域、重點業務、重點員工和重點機構,提高排查針對性,實施精準審計。一是充分運用已有審計成果,圍繞違規問題頻發的業務、領域、機構開展深入排查 ;二是將業務運營風險較高的關鍵崗位員工,工作時間相對彈性較大的基層機構負責人、客戶經理 , 以及經常觸發業務風險事件的基層員工作為排查重點 ;三是結合不同時期社會熱點和本行產品創新情況,重點排查是否有員工利用新產品新業務的制度漏洞進行違規操作 ;四是將排查線索信息與員工日常工作表現、績效考核結果等指標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員工潛在風險程度,確定重點關注對象。
2. 創新模型思路,充分挖掘數據價值
目前,商業銀行建立的員工排查監測機制主要是針對員工在本行開立賬戶的資金異動情況進行排查和預警,指標一般包括 :單筆、頻繁或突發頻繁大額交易 ;交易對手為公司客戶且名稱中含特定字段 ;交易用途摘要包含特定字段 ;交易對手為本行授信客戶或授信企業關聯人等。通過對符合預警規則的交易數據進行自動提取和預警,監測員工異常交易行為。但是,隨著各級檢查力度的加大和各類技術手段的應用,員工違規交易行為的特征也越來越隱蔽,因此做好科技賦能審計,還需不斷創新審計模型思路,運用大數據技術,充分開展數據挖掘和分析,將隱藏的線索抽絲剝繭,形成具有指向性的數據分析結果。當前,員工異常交易行為新特征和模型排查新思路如下。
一是員工控制他人賬戶進行違規行為的交易。為了規避日常檢查和管理,部分員工不再直接通過本人賬戶進行操作,而是通過控制親屬或他人賬戶進行違規行為交易,因此,銀行可通過以下思路進行監測和排查 :一方面,可通過手機銀行及網上銀行操作日志,獲取員工本人賬號和他人賬號在同一 IP 地址、同一時間段頻繁登錄的情況,鎖定員工疑似控制的他人賬戶 ;另一方面,可通過違規行為參與人有共同第三方交易對手,搜索出具有控制他人賬戶特征的所有線索信息 , 并與所要檢查的機構、人員、時段、業務等相關聯進行二次分析 , 確定需要現場或進一步核查的具體線索清單或明細表 , 作為繼續深入核查的依據。
二是員工利用頻繁存款、取款進行現金交易。有的員工實施違規行為時,為了減少轉賬痕跡,避免留下相關證據,利用辦公場所離自助機具較近的便利,頻繁存款、取款,進行現金交易。在這種情況下,需進行同機構或指定范圍內的大數據流水分析,排查具有相似金額、相似時間節點、相近地點的同特征交易數據,從而鎖定異常交易行為。例如,在某次審計中,發現某支行部分關鍵崗位員工頻繁在發薪日后在辦公所在地網點自助機具上大額存取現金,利用現金形式違規過渡本行員工績效工資、獎金等,進行二次分配。
三是員工通過多次轉賬逃避資金流向追蹤。例如,有的銀行將員工工資、本行發放的消費貸款、報銷費用均需發放至員工本人本行賬戶。此種情況下,員工異常交易行為可能表現為員工將資金轉到本人他行賬戶、他人本行賬戶、他人他行賬戶等。因經過多次轉賬,此類交易行為軌跡較難通過直接查找掌握,但可通過大數據審計方法,在海量交易流水數據中查找同時間段內、目標交易對象群體范圍內,是否存在相似金額資金流入,進一步對兩個賬戶或多個賬戶間存在共同交易對手等信息進行關聯,鎖定線索范圍。
四、銀行員工異常交易行為審計的現場查證策略
審計數字化轉型并不意味著審計全流程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審計人員可以便捷地開展大數據分析,但掌握了所需的線索信息后,仍需要現場驗證,深入了解問題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掌握完成的問題證據鏈。因此,審計人員開展員工異常交易行為審計,在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結合現場查證策略。
一是調查監控錄像輔助驗證。對于員工控制他人賬戶或頻繁存取款等異常交易行為,均可通過抽查相應交易時間段內,交易發生所在機構的柜面、自助設備監控錄像 , 結合網點交易日志,判斷交易賬戶是否由員工控制并辦理相關業務,確定存取款操作的當事人。
二是調閱相關憑證、文件資料。例如,對于員工通過現金方式進行的異常交易行為,可以調閱存款、取款交易前后一段時間范圍內,交易發生機構的柜面驗鈔機、自助設備中自動記錄的冠字號碼文件,使用解析軟件解析后,匹配存、取的現金是否為同一張鈔票,從而輔助確認現金交易的異常行為。
三是與相關人員進行訪談。數據分析及現場檢查完成后,最重要一項內容就是需要與異常交易行為相關的員工進行訪談 , 詢問線索背后的具體情況。在訪談和詢問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溝通場所,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采取尊重的態度,就事論事,要抓住被訪談對象所提供證言、證據之間的相互矛盾之處,做到有理有據 , 以理服人 , 從而查清事實 , 得出結論,必要時還必須爭取被檢查機構領導的理解和支持。
員工異常行為排查管理是一項系統性的風險防控舉措,商業銀行應充分認識員工異常行為管理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牢固樹立持續排查、長期管理的理念。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審計條線做好員工異常行為的識別、排查和監督,加大數據分析強度,提升審計精準度和成效,可以與第一、二道防線形成合力,促進風險的早識別、早預警、早防范和早化解,為各項業務穩健發展保駕護航。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