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津巴布韋農業資源豐富,中津農業合作潛力巨大。近年來津巴布韋經濟發展遇到較大困難并導致了農業衰退。基于 PEST 視角對后穆加貝時代中津農業合作研究表明,津巴布韋面臨政治環境不穩定、通貨膨脹嚴重、社會治安混亂以及衛生條件差、技術短缺等現實困難,建議通過以下途徑促進中津農業合作: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鼓勵民間資本到津巴布韋投資農業;深化已有合作,不斷延長產業鏈,進一步增加產品附加值;研發適應津方需求的農用機械、培育良種等農業物資;積極做好相關風險防控工作。
關鍵詞:后穆加貝時代;快車道土改;農業合作
常偉; 闞慶云; 王微,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發表時間:2021-11-18
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的內陸國,農業是其支柱產業,曾有非洲的“面包籃子”之稱。2000 年穆加貝政府實施的“快車道”土地改革,使得津巴布韋國民經濟陷入泥潭,成為非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為恢復農業經濟,后穆加貝時代津巴布韋繼續奉行“向東看”政策,積極與中國開展國際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的大框架下,中國不斷深化與津巴布韋的農業合作與交流。一些中國農業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赴津投資,合理開發利用津國農業資源,帶動了當地糧食產量的增加以及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為突破津巴布韋農業發展困境做出了貢獻。2019年 6月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的成功召開,8月 29日中津農業合作論壇的順利舉辦,均使得研究中津農業合作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就當前而言,中國具有較先進的農業生產科學技術,且在農機裝備、化肥、農藥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但由于資源稟賦限制,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農產品。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相關數據,2020 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 2468. 3 億美元 , 其 中 出 口 760. 3 億 美 元 , 進 口 1708. 0 億 美元,貿易逆差 947. 7 億美元。另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 年 1 月到 12 月,我國糧食累計進口額 14 262. 1 萬噸,同比增加 3117. 5 萬噸,增幅達到 27. 97%,其中大豆進口數量達 10 032. 7 萬噸,比 2019 年的 8851. 3 萬噸增長 13. 3%。津巴布韋盡管農業用地資源極為豐富,但由于農業技術落后,加之西方長期制裁,致使其社會經濟處于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和津巴布韋關系較為友好,深化中國與津巴布韋的農業合作,不僅有助于開拓農產品進口新渠道,進一步保障我國農業安全,也有助于津巴布韋克服西方制裁所帶來的相關困難,保障其農產品需求,改善其經濟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從這種意義上講,繼續推進和深化中津農業合作對于中津兩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學者對中國與津巴布韋的農業合作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沈曉雷對津巴布韋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在津投資的農業企業進行了研究,認為津巴布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機械化水平低、有效灌溉能力低、農資嚴重不足等問題,中資企業與津進行農業合作,為津巴布韋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帶動了當地的發展,構建了良好的社會關系,并得出結論:在津國財政無力扶持農業發展的情況下,開展農業國際合作、吸引外資投資是實現津國農業發展、解決津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必然選擇[1]。劉爽和王宇欣通過 SWOT 分析,指出中津農業合作中存在津國農業資源豐富、市場前景廣闊、當地政府政策支持等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農場基礎設施不健全、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經營風險大等不利條件,建議中國企業在津進行農業投資時,依托中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制定科學的種植制度,提高機械化水平,建設生態農場進行多元化生產,注重科技合作,提高風險意識[2]。劉曉輝和劉速洋在 《津巴布韋農業發展經驗研究及中津農業合作建議》 中,對津巴布韋“快車道”土改前后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農業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建議中津雙方從農資貿易、經濟作物種植、糧食增產技術運用、農機具貿易、農業科研交流以及畜牧業生產等方面開展合作以實現互利共贏[3]。蔣和平在分析津巴布韋農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津巴布韋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健全、農資投入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缺位、農產品市場不健全等問題,建議從以上幾方面采取措施并加強與中國的農業合作以改善津國農業落后現狀 [4]。劉曉輝認為中津兩國合作是中國與非洲全方位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國情相似,合作前景廣闊,合作領域廣泛,同時指出,由于津巴布韋國內農業勞動者素質普遍低下、農技推廣不足、耕地缺乏統一規劃、短期內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出中津農業需要長期合作[5]。
綜上所述,目前研究表明,中津農業合作前景廣闊,一方面可以帶動津巴布韋農業復蘇,實現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動中國農業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國際化發展。但總體來看相關研究多集中于 2017 年之前,已有文獻對后穆加貝時代中津農業合作研究較少。2017 年末,津巴布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并進入后穆加貝時代,津巴布韋現政府已將農業列為其支柱產業。
鑒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視角,針對后穆加貝時代中國與津巴布韋農業合作問題開展研究。
二、津巴布韋農業發展概況
(一) 津巴布韋地理概況
津巴布韋位于非洲東南部,東鄰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鄰博茨瓦納、贊比亞,是一個內陸國,國土面積 39. 08 萬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約 3328 萬公頃[6]。截至 2019 年 1 月,津巴布韋 人 口 1690 萬 , 人 口 密 度 每 平 方 公 里 43. 2 人 。津巴布韋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鉻、鐵、鉑金、金、鉆石等,煤蘊藏量約 270 億噸,是非洲大陸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煤炭生產國,鐵蘊藏量約 2. 5 億噸。鉻和石棉的儲量均很大,鉑金儲量位居世界第二。
(二) 津巴布韋農業概況
1. 農場類型及農業生態區劃
津 巴 布 韋 農 場 以 村 社 農 場 (黑 人 傳 統 集 聚區)、舊定居者農場 (1980 年獨立后形成的黑人社區) 為主,另有 A1 型農場 (2000 年土改后形成的農場)、A2 型農場 (小型黑人農場)、小型商業農場和大型商業農場四種形式。其中,村社農場有 120 萬個,戶均 2. 1 公頃土地,吸納就業人口 781 萬人;舊定居者農場 75 569 個,戶均 5 公 頃 土 地 , 吸 納 就 業 人 口 45 萬 人 ; A1 型 農 場 145 775 個,戶均 5 公頃土地,吸納就業人口 87 萬;A2 型農場 16 387 個,戶均 100~200 公頃土地,吸納就業人口 10 萬;小型商業農場 8000 個,戶均 100~200 公頃土地,吸納就業人口 5 萬;大型 商 業 農 場 有 1154 個 , 土 地 規 模 大 多 在 800~ 1000 公頃之間,吸納就業人口 0. 48 萬人[3]。
津 巴 布 韋 屬 熱 帶 草 原 氣 候 , 全 年 平 均 氣 溫 22℃,年平均降水量 685mm [7]。按照土壤狀況和降雨量,津巴布韋耕地可劃分為 5 個農業生態區。生態Ⅰ區為專業與多樣化生態區。該類農業生態區位于東部。農場以大型商業化農場為主,農業生產以果蔬、花卉和集約化畜牧業為主,低海拔無霜區種植咖啡、堅果。生態Ⅱ區為集約化農業區。這類農業區主要位于津東北部,土壤為砂壤土,占國土面積約 15%。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 750~1000mm。農場以大型商業化農場為主。作物生長季節主要是夏季。該地區多種植烤煙,另有蔬菜、水果、大豆、花生、咖啡等作物。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高粱為主。生態Ⅲ 區為半集約化農業區。該類農業區位于中部偏北地區,土壤為酸性砂土,占國土面積約 18. 7%。該區年降水 650~800mm,但多為暴雨。夏季熱量豐富但降水不足,常出現干旱天氣。農場以村社農場為主,作物以種植飼料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還有一些主要從事畜牧養殖業的大型商業農場。生態Ⅳ區為半粗放農業區。該類農業區位于東南和西北地區,土壤為酸性砂土,占國土面積的 37. 8%,降水量少且不穩定。農業活動以粗放型畜牧業為主,種植勉強維生的谷子、高粱。生態Ⅴ區為粗放式農業區。該類農業區位于東南和西 北 地 區 , 土 壤 為 貧 瘠 砂 土 , 占 國 土 面 積 的 26. 75%。該地區降水量少且極不規律,不利于種植業生產。
津巴布韋的農業生態Ⅰ區、Ⅱ區、Ⅲ區是津巴布韋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主產區,這三個區域雨熱同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土地改革前,這些優良的農業區土地被劃歸歐裔農場主,不允許當地人在這些區域擁有土地。快車道土地改革將歐裔農場主暴力驅逐后,優質土地得到重新分配,被獨立戰爭老兵集團和親政府人士瓜分。但由于獲得土地的黑人缺乏專業技術知識,沒有資金購買設備、化肥等原材料,政府未能提供相關培訓和補貼,加之干旱等氣候條件影響,最終造成了目前津巴布韋大量優質土地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甚至荒蕪的局面。
2. 勞動力資源
津巴布韋勞動力資源豐富。2019 年,津巴布韋 15~64 歲之間勞動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的半數以上,津巴布韋國內成人識字率高達 92%[8],是非洲諸國中國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高識字率使得中國企業進入津巴布韋后,無論是在職業技能的培訓方面,還是在新技術的推廣上均存在較好的基礎。
3.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
津 巴 布 韋 主 要 糧 食 作 物 有 玉 米 、 小 麥 、 高粱、大豆、花生等,過去曾被稱為“南部非洲谷倉”。津巴布韋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草、棉花、咖啡、甘蔗和煙葉等,津巴布韋煙草享譽世界,煙草出口是其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
三 、 中 津 農 業 合 作 的 政 治 環 境分析
(一) 津巴布韋政治環境變化
1890 年 , 津 巴 布 韋 淪 為 英 國 在 南 非 的 殖 民地,五年后,英國將其正式命名為南羅德西亞。英國政府于 1923 年接管該地并掌控著津巴布韋最優質的資源與核心利益。1964 年,南羅德西亞的白人右翼勢力聯結在一起,組建了一個獨立于英國的政府,新政府以伊恩·史密斯為首。這一時期津巴布韋 46. 5% 的可耕地掌握在 6000 名白人農場主手中,他們還控制著 75% 的礦產和土地,掌握了先進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而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黑人,則因為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占領和缺乏勞動工具而處在瀕臨破產的艱難處境。在這種情況下,津巴布韋非洲人民聯盟以及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于 20 世紀 60 年代先后成立,并積極組織武裝斗爭以反對白人的種族主義統治。1979 年,在英國的主持下津巴布韋各派均參加了倫敦制憲會議。同年 9 月,獨立運動領導人穆加貝與白人當局達成協議,即 《蘭開斯特宮協議》,協議規定允許津巴布韋在 1980 年 2 月舉行民主選舉,作為交換,穆加貝向英國政府作出以下允諾:第一,十年不進行土地改革;第二,為確保 《憲法》 不被修改,在議會中保留 20 個白人議席。1980 年 2 月底,民盟在議會選舉中獲勝,同年 4 月 18 日南羅德西亞獲得獨立,定國名為津巴布韋共和國,民盟領導人穆加貝擔任總統。
1980 年后,津巴布韋進入穆加貝時代。在津巴布韋與宗主國英國進行 《蘭開斯特宮協議》 談判時,英國允諾分期撥付 4400 萬英鎊給津巴布韋,以此換取穆加貝“不土改”的承諾。穆加貝靠著這筆贖金,補貼安撫躁動黑人,并希望通過平穩過渡后,以白人農場經濟發展,推動工業化,吸納黑人剩余勞力。獨立后十多年里,津巴布韋經濟發展較快,但這些是建立在極其脆弱的基礎上的,津巴布韋經濟繁榮對于大多數黑人意義并不大,他們迫切期待“打土豪、分田地”,讓自己生活迅速獲得改善。“快車道”土地改革前夕,津巴布韋政府在種族和解基礎上推行的漸進式土改政策進展緩慢,僅在 214. 5 萬公頃的土地上重新安置了約 7. 5 萬個家庭,未能解決黑人民眾對土地的訴求。1997 年,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單方面削減并最終停止了 《蘭開斯特宮協議》 所規定的補貼[9]。在這一大背景下,穆加貝政府已在事實上不可能通過對于白人農場主土地的高額贖買,滿足廣大黑人的土地訴求[10]。
2000 年后,穆加貝開始推行“快車道”土地改革,沒收白人農場主絕大部分的土地,并將其分配給退伍軍人以及黑人貧民,這一改革標志著津巴布韋的土地問題被最終政治化[11]。2007 年底,他又通過法令,對白人農場主隱藏、破壞農機具拒不交公的行為予以嚴懲。到 2010 年,白人只 有 198 個 農 場 , 僅 占 耕 地 總 面 積 的 0. 4% [8]。這一系列做法引起西方國家的集體制裁、援助中止、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失效、經濟負增長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得津巴布韋產業凋敝,經濟陷入泥潭,人民生活困苦。自 2002 年起,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津巴布韋領導人采取了禁止入境等制裁措施。2005 年初,美國將津巴布韋列為全球 6 個 “暴政前哨國家”之一[12]。2008 年 3 月津巴布韋舉行大選,穆加貝再次當選,美國不承認這一選舉結果,要求穆加貝下臺。2017 年 11 月津政局發生突變,穆加貝在各方壓力下辭去總統職務,姆南加古瓦就任總統,津巴布韋進入后穆加貝時代。姆南加古瓦政府轉變了執政理念,開啟了以緩和民族關系、加強執政黨團結與能力建設、深入推進反腐工作等為主要抓手的政治改革,在政治領域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津巴布韋仍面臨一些挑戰與不穩定因素。2018 年末 2019 年初,津巴布韋面臨嚴重的石油短缺危機,為緩解燃油供應壓力,遏制日益猖獗的非法燃油交易,津巴布韋政府于 2019 年 1 月 12 日作出決定:從次日零時起汽柴油價格大幅上調,此舉引發部分民眾不滿。反對黨“爭取民主變革運動”與津巴布韋工會等組織動員民眾上街游行示威,發起“津巴布韋停擺”運動。“津巴布韋停擺”運動對該國本已脆弱的經濟構成了沉重打擊。津巴布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賈邦威指出,“停擺”3 天給國民經濟造成了至少 3 億美元的損失[13]。
(二) 中津雙邊政治關系
民族解放運動期間,穆加貝等人曾得到了中 國的大力支持[14]。1980 年 4 月 18 日,津巴布韋獨立當天,兩國即宣布建交。在涉及核心利益問題上,兩國均相互支持,共同反對外來干涉。中國反對外國干涉津巴布韋內政,支持津巴布韋維護主權。津方奉行“向東看”的發展戰略,視中國為全天候伙伴。中方一直呼吁西方解除對津制裁。2017 年 11 月 24 日,姆南加古瓦繼任津巴布韋總統,繼續奉行“向東看”政策[15],上臺后訪問的首個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就是中國。2018 年 9 月,姆南加古瓦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時明確表示:津巴布韋堅決擁護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津巴布韋將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津巴布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勤勞的人民,現在迫切需要中國的投資、技術、設備和經驗,津政府十分歡迎中國企業來津投資。近年來,中國不僅不斷加大對津直接投資,還不斷擴大對津國際援助的范圍,如多次派醫療隊和農業專家組赴津,幫助津巴布韋建設醫院、學校和水井等重大民生工程,對津進行糧食援助,針對津國勞動力特點開展人力資源培訓,支持津巴布韋國內在建的機場、發電站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向其提供政府優惠貸款[16]。2019 年 3 月下旬,津巴布韋東部地區遭颶風“伊代”襲擊,給當地帶來嚴重災難。中國政府不僅在津巴布韋抗擊洪災時,及時提供了多邊和雙邊緊急援助,還為該國災后基礎設施恢復工作提供了多種援助。這些官方支持援助項目,均有在津中資企業的深度參與。2020 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不僅向津巴布韋捐助了大量抗疫物資,還為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的新冠肺炎定點診斷治療醫院——威爾金斯醫院的升級改造提供資金支持。此外,中國援津醫療隊還多次對津方醫護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培訓。后穆加貝時代中津關系已由全天候友好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為中津農業合作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契機,增加了中國企業到津投資的信心,更有利于中國企業落地津巴布韋。
四 、 中 津 農 業 合 作 的 經 濟 環 境分析
(一) GDP 增長緩慢,通貨膨脹嚴重
2000 年以來,津巴布韋 GDP 逐年縮減,人均 GDP 也隨之下降,經濟長期處于負增長狀態,該狀態一直持續到 2008 年并在 2008 年跌至低谷。按現價美元計算,2008 年 GDP 僅為 44. 16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7. 67%,人均 GDP 為 330 美元 , 年 增 長 率 為 —18. 49%, 通 貨 膨 脹 率 高 達 200 000%,央行發行了面值高達 100 萬億元的津巴布韋幣,津巴布韋元幾乎變成了廢紙。津巴布韋政府在 2009 年 2 月,廢除了本國貨幣津巴布韋元,改流通美元、南非蘭特、歐元等九種貨幣,此舉使得通貨膨脹得到了一定緩解,通脹率趨于穩定。2009 年下半年開始,津巴布韋經濟開始有所好轉,呈現緩慢增長態勢。
后 穆 加 貝 時 代 津 巴 布 韋 經 濟 狀 況 雖 有 所 改善,但經濟形勢依然嚴峻。2019 年,津巴布韋發布了新津元,結束了十年沒有本幣的局面,但新津幣并未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表示,津巴布韋 2019 年遭遇的嚴重旱災,使得該年糧食收成僅有 2018 年的 50% 左右。2020 年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于 2020 年 4 月 8 日發表聲明:津巴布韋現有 770 萬人處于口糧不安全狀態,面臨糧食嚴重短缺的人數從 2019 年年底的 380 萬上升至 430 萬,津巴布韋經濟下行壓力大,通貨膨脹率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二) 投資環境有所改善
津政府 2007 年推出本土化和經濟授權法案。這一法案要求津本地人必須在由外資或津籍白人控股的、在津資產超過 50 萬美元的企業中,持股 51% 以上。安津公司在津投資運營鉆石礦,投入了上億美元的資金。2016 年,穆加貝政府以外國礦企令津損失 150 億美元鉆石收入為由禁止其繼續采礦,并要求所有進出礦區的人和物資必須得到礦業部的批準。津政府這一行動不僅直接逼迫企業停止生產,還導致了整個礦企上至管理層下至礦工群體的混亂。安津公司將津政府上訴至津巴布韋高等法院。為重燃外國投資者對津巴布韋經濟恢復的信心,促進外國投資流入,2017 年 12 月 7 日,津巴布韋財政部長帕特里克·奇納馬薩在向議會作 2018 年財政預算報告時明確表示,該國本土化法律將會被修改。新法案于 2018 年 4 月起實施。安津公司在與津巴布韋政府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后,終于在 2019 年 4 月 20 日獲勝。2020 年 8 月 8 日,安津鉆石礦業公司在 Chiadzwa 地區的鉆石項目正式恢復生產,姆南加古瓦總統等政要出席了恢復生產啟動儀式,并表示政府決心 恢 復 鉆 石 行 業 的 生 產 力 , 為 發 展 經 濟 帶 來福音。
(三) 對外貿易處境艱難
津 巴 布 韋 出 口 以 煙 草 、 黃 金 、 鉻 鐵 、 鎳 、鉻、鉆石等初級產品和礦產品為主。由于其商品生產力低下,約 55% 的基本商品和其他必需品均由國外進口。自 2000 年實施快車道土改以來,津巴布韋國內農業產量急劇下滑并發生嚴重的糧食危機。又因受到西方國家嚴厲制裁,對其煙葉出口帶來負面影響。2000 年至 2018 年對外貿易市場貿易額在 GDP 中所占比重呈不斷縮小趨勢。據津巴布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 年,津巴布韋進口額為 40. 83 億美元,出口額為 26. 11 億美元,貿 易 逆 差 為 14. 72 億 美 元 。 2018 年 , 進 口 額 為 51. 89 億美元,同比增長 27. 09%,出口額 32. 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22. 98%,貿易逆差為 17. 78 億美元,貿易逆差擴大。據津巴布韋 《2020 年貨幣政策聲明》 相關數據,截至 2019 年底,津巴布韋在 2019 財年共獲得 68 億美元的外匯收入,其中大部分來自出口收益。
就 中 津 雙 邊 貿 易 而 言 , 據 中 國 海 關 統 計 數據,2018 年中津雙邊貿易額為 13. 35 億美元,對津出口商品總值為 44 566 萬美元,自津進口商品總值為 88 962 萬美元,對津貿易逆差 44 396 萬美元。2019 年中津雙邊貿易額為 13. 43 億美元,對津出口商品總值為 36 881 萬美元,自津進口商品總值為 97 419 萬美元,對津貿易逆差 60 538 萬美元。2020 年中津雙邊貿易額為 13. 99 億美元,對津出口商品總值為 52 467 萬美元,自津進口商品總值為 87 395 萬美元,對津貿易逆差 34 928 萬美元。這表明中津貿易對于津巴布韋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2018 年,中國對津直接投資 18. 6 億美元,成為津巴布韋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另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底,我國在津巴布韋已有將近 19. 34 億美元 (折合約 125. 8 億元人民幣)。津巴布韋政府還積極在交通、水利、通訊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中國涉農企業到津投資,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勞動力,對初級產品開展縱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改善津巴布韋在對外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五 、 中 津 農 業 合 作 的 社 會 環 境分析
(一) 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
首先,土地改革后農場原有灌溉設施損耗嚴重,農場建設及經營資金欠缺,使得小型水庫和節水灌溉設施等建設不足,導致灌溉無法得到有效保證,進而影響農作物產量質量。尤其是園藝作物以設施化栽培為主,對灌溉設備的要求較高。其次,津巴布韋電力供應存在較大缺口,且電力不穩定,停電現象時有發生,并且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最后,農場田間道路缺乏統一規劃,交通運輸網絡系統不發達,不利于農用物資及農產品的輸入與輸出。
以安徽農墾集團在津的皖津公司為例,位于西馬紹納蘭省的省會奇諾伊的溫亞尼農場是皖津公司一期項目的兩個農場之一,該農場距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西北 120 公里。該農場旱季種植小麥,雨季種植大豆、玉米。從農業生態區劃來看,溫亞尼農場屬于Ⅱ區,為集約化農業區,適宜種植農作物。在 2011 年初皖津公司落戶溫亞尼農場時,該農場已基本荒蕪,雜草叢生,農場地下管線已全部報廢。皖津公司入住項目區一個月后農場才開始恢復種植。溫亞尼農場出產的糧食主要賣給津巴布韋國家儲備糧庫,以滿足其國內糧食需求。皖津公司各農場為津巴布韋當地市場提供了超過 10 萬噸的糧食[17],為津巴布韋糧食安全做出很大貢獻。2018 年 4 月 5 日,津巴布韋共和國總統埃默森·姆南加古瓦在訪問我國的時候專程來到安徽,并在訪問安徽農墾集團時指出安徽農墾在津巴布韋發展得非常好,愿意提供更多的土地給中方項目,并希望項目實行全產業鏈、全產業化的發展。2017 年后,津巴布韋政府不斷向歐洲發出土地承租友好信號,允許歐洲白人以租賃土地的形式重返津巴布韋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二) 社會治安與衛生條件較差
津巴布韋較高的失業率使得社會治安受到很大影響。頻繁失業的津巴布韋黑人,經濟能力低下,沒有足夠的收入去維持日常開支,最終選擇去偷盜。皖津公司在運營過程中,也曾多次遇到過汽油、除草劑、電纜被盜的情況,給公司帶來困擾。
除社會治安問題外,當地衛生條件也同樣需要注意。因下水道和供水系統多年失修,即便哈拉雷也無法保證給市郊地區供水,居民只能依靠露天水井和鉆孔取水。2008 年和 2009 年該國曾爆發嚴重的霍亂疫情。中國企業進入津巴布韋時必須要注射接種霍亂疫苗及尋找干凈水源。津巴布韋還存在嚴重的艾滋病問題,國內高達 20. 1% 的人攜帶著 HIV 和艾滋病原體,艾滋病感染率高達 24. 6%。 高 艾 滋 病 感 染 率 致 使 人 均 壽 命 急 劇 下降。2020 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受經濟及醫療水平限制,津巴布韋國內缺少檢測試劑,確診能力低,嚴重缺乏口罩等防護物資。津巴布韋雖在 2020 年 3 月 30 日采取了 21 天全國封禁措施,但仍存在較大疫情感染擴散風險。此次疫情增加了失業率、貧困率等,加劇了社會不穩定程度。
六 、 中 津 農 業 合 作 的 技 術 環 境分析
從宏觀來看,津巴布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普遍不高,農業生產以人力和簡易工具為主,機械化率非常低[4]。2014 年,津巴布韋每公頃耕地擁有的拖拉機數量僅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收割機數量僅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0 [2]。在快車道土改后,由于農業投入不足,2019 年津巴布韋 75% 的農民缺乏適用的農業機械,部分大中型農場農業機械也存在數量不足、品種單一等問題。津巴布韋國內缺乏專業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基礎薄弱,農機人才稀缺,再加上國內經濟困難,政府連年財政赤字,無力為津巴布韋農業科技研發提供資金支持,農機自給水平低下。為改變這一現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其中包括政府提供 25% 的特殊補貼用于購置農業機械設備或農用建材。進口的農用設備免增值稅,農機免 5% 的關稅等,這為中國農機產品進一步拓展和鞏固市場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從微觀來看,津巴布韋農業生產以農戶和家庭小農場為主,農民購買能力較低,比較中意簡易便宜的農機產品,價格低廉、結構簡單、單項作業、中小馬力農機裝備是津巴布韋農機市場的主流需求,而中國農機產品恰好能夠很好地滿足其需求。津中兩國政府經協商出臺了“煙草換農機”的方案,即津巴布韋每年向中國出口的煙草總額由之前的 5 億美元增加至 6 億美元,新增的 1 億美元用于專項購買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農機設備。根據這一方案,由津巴布韋政府按照約定將煙草提供給中國中煙集團旗下的天澤公司,再由天澤公司將煙草提供給中煙集團,中煙集團將收到的煙草進行加工,然后銷往市場,獲得資金。中煙集團將資金用于購買中聯重科的農機,最后由天澤公司將等價的中聯農機交付津巴布韋政府。在此方案下,中國的農機產品已經進入津巴布韋市場并投入使用,使得當地農民對中國農機有了一定認知度,這為中國農機企業和農機產品進入津巴布韋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體來看,對于津方而言,應依托中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制定科學的種植制度,提高機械化水平,建設生態農場進行多元化生產[2]。中津雙方在農資貿易、現代農業技術貿易、農業科研交流等方面合作潛力很大。
七、結論與建議
綜 上 所 述 , 后 穆 加 貝 時 代 中 津 兩 國 關 系 良好。雖然后穆加貝時代津巴布韋存在 GDP 增長緩慢,通脹嚴重、對外貿易處境艱難、基礎設施不健全、社會治安有待改善、衛生較差等問題,但該國政府出臺了多項保護外資企業的政策,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到津投資發展,中津兩國農業合作存在較大合作空間。基于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鼓勵民間資本到津巴布韋投資農業。中國對津巴布韋的大量無償援助,對于津巴布韋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但也應積極拓展商業領域的合作關系。中津農業在商業領域內有較大合作空間。中國農業企業赴津投資,可以為津巴布韋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合理開發津巴布韋廣袤的土地資源。在中美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結合國內農產品需求結構在津巴布韋組織相關產品生產,將質優價廉的農產品返銷國內,不僅可以改善貿易結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美貿易爭端對我國農業的負面影響[18?19]。
其次,深化已有合作,不斷延長產業鏈,進一步增加產品附加值。中國企業在津巴布韋生產出的農產品大多以初級產品或粗加工后的制成品銷往市場,如在合同種植形式下生產出的棉花、煙葉等。初級狀態的產品附加值低,只有引進精加工器械,充分利用津國豐富的勞動力,對初級產品進行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企業才能獲得更豐厚的利潤。
再次,研發適應津方需求的農用機械、良種等農業物資。津巴布韋土層土質、耕種方式、氣候水文等均與中國存在較大差異,中國農機企業應根據津巴布韋耕地特點研發新產品并注重使用培訓及售后維修服務,在滿足津巴布韋農機市場的同時,為我國農機企業進軍非洲提供有力支持。津巴布韋農作物育種技術水平低下,缺乏抗災能力較強的良種,中國育種技術較成熟,在津巴布韋建立良種培育中心,根據津巴布韋實際氣候、水文、土壤條件進行研發,建立和完善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6]。
最后,積極做好相關風險防控工作。由于津巴布韋貨幣體系不穩定,通貨膨脹長期存在,在與津巴布韋合作的過程中,可考慮通過國家層面,引導津方合作者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以此規避相關風險。鑒于津巴布韋國內社會不穩定,中國企業與津巴布韋合作時,要了解并遵守津巴布韋的法律法規,在津巴布韋法律允許范圍之內從事農業經營活動。當自身利益受損時,也要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在衛生方面,也要做好相應疾病控制及應急措施。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