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是以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國土保安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需求為主體功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主要提供“公益性產品”或服務。公益林按事權等級劃分為重點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重點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
《廣東林業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由廣東省林學會;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刊登范圍包括林木良種、育苗造林技術、森林生態、森林經營、森林保護、觀賞園藝、林業機械、木材加工與利用、林產化學等方面的專題研究、調查報告、綜述和試驗簡報等,現設有試驗研究、綜述和實用技術三個欄目。
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和護岸林;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國防林等。地方公益林,包括未區劃界定為重點公益林,但生態地位重要,或地方法規保護的森林,如一些未列入重點公益林的天然林、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水土流失特別嚴重地區的森林、中型水庫周邊的森林等應作地方公益林。
1 吉林省公益林現狀
樹種繁多,資源豐富,林地生產力較高;森林分布不均衡,吉林省森林覆蓋率(包括灌木林)為35.9%,在全國占第7位,但多集中于東部,東南和中部山區。森林覆蓋率東高西低,自東向西遞減,即便是分布較集中地東部山區,森林分布亦不均勻,一般集中于偏遠的山區,人工林樹種單一,全省人工林共(不包括經濟林)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11.9%,林種結構不合理。
2 當前存在的問題
2.1 林分質量差,防護效益低
公益林防護效益較差,林地利用率低,防護功能弱,特別是疏林地,其蓄水、保水、生態保護的功能更逐薄弱,如何種、造、封、育相結合,加快疏林地的改造,提高其生態防護效果,已成為當前公益林建設的難點問題。林分結構不合理,純林,單層林多,混交林、復層林少,防護效益和防護功能弱。
2.2 管護投入少,機構不健全
多年來,在公益林建設中,“重造輕管”的問題仍然突出,造林投入多,管護投入少,甚至于幾乎沒有投入,形成“春前大造林,秋后不見林”的現象,對森林資源的管護還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當前,僅靠各鄉鎮林業站人員來管護,人少,資金少,形不成合力。加之分布廣泛,占地面廣,對公益林的監管力量薄弱,手段較落后,建成完備的生態公益林監測和管護體系任重道遠。
2.3 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低 林農管護積極性差
2.4 公益林管護機制不力
當前,正加大林權制度的改革力度,而公益林由于林農“自掃門前雪”的管護機制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生態管護的效果,基于此,如何改革公益林管護機制也必將成為公益林管護的關鍵。 2.5 林農受經濟利益駐動 濫砍濫伐林木和亂征占用林地相當突出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公益林區村莊建設正如火如荼,而小村莊的建設必將砍壞和影響林木、林地的生態防護效果,再加上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濫砍濫伐林木和亂征占用林地現象漏禁不止,如何加大監管力度,促進村莊的生態管護矛盾也日益突出。
3 解決措施
3.1 加大公益林的宣傳力度
一是完善宣傳設施;二是加強對重點部位的宣傳針對性,針對群眾最為關注的公益林建設和管理熱點問題及時釋疑解惑,做好群眾長期維護和支持公益林建設的思想工作;三是把宣傳工作納入當地政府、部門領導的考核機制,不斷強化公益林管理意識;四是加大政策咨詢和技術指導力度,通過各種方式使群眾家喻戶曉。
3.2 擴大綠化總量,提高林分質量
加強林分結構的改造,包括對公益林區的疏殘林、低效益林地和荒山的改造,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精心營造針闊復層混交林、景觀林,擴大公益林總量。
3.3 多渠道爭取資金,提高生態效益補償標準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二、是鼓勵社會各界通過認養、冠名等方式,捐資保護和建設公益林。
3.4 科學規劃,全面建設,健全管理機構
認真搞好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制定公益林建設總體規劃。本著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的原則,以增加森林資源、提高生態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加強對公益林的管護,必須從上至下健全公益林建設管理機構。
3.5 改革林農管護機制,加大林業執法力度
組建專職護林員隊伍,加強公益林管護力量,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和護林防火,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林政執法人員及森林公安局等林業執法部門加大林區巡查辦案力度,嚴厲打擊盜伐、亂砍濫伐和毀林開墾等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為公益林建設保駕護航,加快城鎮建設步伐。
4 結論
林業建設既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又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它同時兼有三大效益.公益林經營建設是林業分類經營的重要內容,也是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林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較大。研究公益林建設現狀,探討公益林存在的問題、研發措施,以求進一步提高公益林建設成果,充分發揮公益林的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