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不管商務局亦或農務局,對農業的改良,包含的內容多,涉及的范圍廣,除了墾荒、種植、育桑養蠶外,還有對茶葉、棉花等農作物的推陳出新。同其他新政措施相比,清末的農業改良由于政府的倡導,各級官員的重視,加上民間社會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各州縣農桑、樹藝一律興辦,似于民生不無小補”。
一、改良農業
廣東“責令多種茶桑,稍獲微利”。后經學務處調查的結果,“蠶業以南海、順德兩縣為最”,又因“蠶桑一項尤為中國商業大宗”,由商局派委人員前往南、順所屬各絲廠考察情形,以資研究。[6]安徽皖南各州縣為興蠶桑之利,飭將桑園改歸商務局辦理,“大令特自浙江雇募蠶婦數名,前來籍資提倡兼議將售出新絲,以補官款之不足”。[7]在商務局承辦桑園后,佳績頻頻。首先是蕪湖洋關意大利人甘斯廉對商務局籌辦之蠶業贊不絕口,其謂“中國之蠶遠勝英法美諸國,果能于宜蠶之地大為講求,則歐美諸洲萬不能逮,由是觀之中國蠶桑之利,實為五大洲冠,蕪湖商局試辦未久,已有成效可觀而為西人所嘉許,誠能推廣辦理,其利巨可限量”;其次,因蕪湖商務局講求蠶桑之法得宜,西人都加以稱贊,故各省大吏將蕪湖商務局視為學習的榜樣,通飭各府州縣仿照蕪湖商局成法進行推廣,“就所屬相度土宜,購地種桑建屋養蠶,延名師傳其而以小民承其教”;第三,對周邊地區蠶業的發展起了帶動作用。蕪湖商務局劉大令籌備蠶桑局桑株育蠶數棵小試,“其端素著成效”,因將“鮮繭焙干,甚為佳美”,由關道發給護照,交江孚船運至上海各縣屬試練,并預備興辦蠶務學堂以開風氣。[8]江西農工商務局成立之前,江西藩司即在省垣設有蠶桑局,定有勸辦蠶桑章程,并延聘蠶師教授蠶桑之學。迨農工商務總局成立后,省垣蠶桑總局因“開辦有年,未著成效”,由贛南道江觀察改為武備學堂,其原有織機綶絲染彩養蠶種桑各器具及桑樹桑園各產,[9]均改由農工商務局經理。實際上,在商務局之前,大部分省份均設有蠶桑局,并已著成效,如湖北、浙江、江西等省自蠶桑局開辦以來,成績斐然。商務局設立后,出于統合商政的需要,大多數省份蠶桑局或并或撤,而蠶桑一事統歸于商務局。值得注意的是,蠶桑局初設時,被歸于藩司職權范圍內,但隨著其被裁并的命運,此項事務亦從藩司屬內剝離出來。然而,與安徽、江西等省將蠶桑事宜改商務局經理不同,江蘇巡撫以“蘇城荒地甚多,擬種桑秧而興農利”,而另設農務局專門負責蠶桑一事,并委專人司其事。[10]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江蘇作為通商巨埠,租界林立,華洋交涉,商務局單單處理各種商務已是應接不暇,農桑之事實難兼顧,故商務局之外,另設各局分別承擔相應的職責。而各省商務局因地制宜,職能分別輕重緩急,亦各有側重。“欲興實業,首重農功,而講求農政又必自墾荒入手”,[11]故墾荒、種植等興利之事亦振興農業之一途。江西農工商務總局札飭各屬廣栽柳以興山林之利,并于省城附近地方設法試種[12]。
南昌縣奉農工商務總局憲札:“舉辦開墾靖安縣洪屏山官荒田畝事宜”,擬定章程十三條,“妥慎周詳可嘉之至”。其辦法主要參照《廣西招商墾荒章程》,注重招商報墾,即“清查荒地,報明勘丈,各商民憑照請領即為已業,子孫世守”。[13]為了推廣農林之利,江西農工商礦局于光緒二十九年,在省城設立農事試驗場,將試驗之新理法均載于該場農事報告書,札發各屬仿辦。后又于該場附設農事研究總會,并由會員分別創設支會,以期于“生利致富之道不無裨益”。[14]鑒于清末商會的廣泛設立,農事研究總會亦于光緒三十四年正式定名為“農務總會”。公訂開辦簡章,公舉特用道傅春官為總理,舉人龍鍾洢為協理,開辦及常年經費仍由農工商礦局之農事試驗場撥給,并咨農工商部立案,由部頒給關防。[15]江西農工商務局對于農業的發展極具模范性,四川農政總局來函稱:“貴省經營締造風氣早開,農利既已大興,教育胥徵普及”。因此,懇請江西農工商務局“能將局內章程、學堂規則、試驗場分區布種各法繪具圖式,郵寄至川省,以資取法”。[16]由于江西的地理位置,“贛水中流,四山環列,形勢氣候皆類湖南而饒沃過之”,故江西農工商務局視發展農務為第一要義。正如前文所述,江西農工商局不僅制定了完備的機構、擬定了詳細的章程,在用人方面,亦是小心咨求,耐心造訪。用人的宗旨,“勸農務宜選正紳農務民事也,紳與民近,乃能通情達意,各府縣鄉均須選舉得人,而尤賴省紳聲望才猷足以聯絡鼓舞,使官紳上下一氣”。在人事安排上,“所慮官場或不能盡達民情,而益以紳也”,農工商務局以新授甘肅慶陽府華紳為會辦,延請前吏部主事陳三立為農工商礦局總辦,另設農務公所于寶昌局,為通省紳民會商農務之地。[17]開啟了官督紳勸士倡農學的新模式。1903年,商部成立,繼而推動了各省農業的振興。商部曉諭各省:“振興農務之法不外清地畝、辨土宜,以及興水利、廣畜牧、設立農務學堂與試驗場”,飭各將軍督撫通飭各屬,將地畝冊土性表詳細編造報部,官荒切實厘剔清楚,責成州縣切實稽查,“毋為民害,是為至要”。[18]因而責令各省督撫各就地方情形詳籌辦理。廣東當時的前后兩任巡撫譚鐘麟、德壽均是頗為重視農業的大吏,因此,在清廷上述振興農業的上諭發布不久,就在廣東飭農工商局遵照執行。首先將荒地坐落土名,繪圖貼說呈閱,札飭地方官勘明“如無干礙,即加以試辦以講求灌溉之方、栽種之實;果能豐收使荒地變為膏腴,則明效立見,信從必眾”。另一方面,招回南洋流寓商人設立公司,廣興樹藝,“為務本興利要圖”,并詳擬章程稟候開辦即可。[19]在具體執行墾荒政策中,農工商務局則認真督辦,以免發生紛擾。新寧縣將該縣《紳民報承民官荒種植章程》報呈至農工商務總局,經商局轉詳省中大吏后,回復新寧縣官紳謂:“所擬各章程經逐核條明簽注,均屬妥協無弊,該署令務須實事求是,毋徒博為民興利虛名,率準報承,將來界址不清,互相爭奪,獄訟繁滋,民間必受無窮之害”。[20]由于開墾荒地關涉利益之爭,故在實際中,紛擾不斷,不獨廣東唯此,其他省份亦有類似情況發生。浙江紹興沿江瀝灘開墾后,鄉民爭相占奪,因此,由巡撫翁筱山諭令農工商務局議定新章,“不但已熟沙田概須升科,未熟者亦分別招農承領,以清界限而免紛爭”。[21]另有浙江溫州之“民田魚鱗冊因氤殘缺,一經因事涉訟,往往頭緒茫然”。經通商總局奉撫憲批據,飭“各屬民教置買田產,必須繪圖詳注弓丈,以免日后侵占”,并規定各民,“于正契寫明外,按照田產式樣繪圖粘附,注明畝分四至丈尺,如不遵式不準過戶”。在商局的主持裁決下,“從此民間各分畛域,不致有侵占越之虞”。[22]沿江沿海一帶率先做出各種舉措以改良農業,在此種風氣的影響下,內地省份亦厲兵秣馬,各自籌劃。山東農工商務局奉旨札飭各州縣勸種樹株,以廣利源。成效顯著之臨淄縣稟稱:“已遵諭栽種樹秧,資成城鄉各首事廣為種植,為民興利,已在城濠左右栽活柳樹二千余株、黃山一帶栽活松樹五百余株”。因此,受到當地人的稱贊,“若各州縣均能仿此辦理,十數年后材木不可勝用矣。誰謂地利之興不由人力乎”?[23]為了更好地調動商民的積極性,山東農工商局飭立農會,延聘日本機師谷井恭吉為教員,以南關星宿廟為農會公所。農會會員分赴城鄉及南山各村莊勸民種樹,每莊公舉董事管理各莊事務,定章“人民盜樹一株,罰種兩株賠補”,各莊商董均稱妥洽,已紛紛舉董入會。[24]同樣設立農會的還有湖南,湘省農工商務局先設有農務試驗場,之后又創立農會,“公舉會董并附設貸耕局,先后開辦,并兼采鄉團自治之法,詳定農會章程”。[25]商務局支持農業發展的方式除了勸導主持外,還有一種方式即是在經費上,或直接撥給或由商局倡導集資。山西創設墾務公司,正是商務局提供了經費。巡撫岑春煊擬“先由商務局存款下撥給官款六萬兩,其余由當地紳商自行籌集銀六萬兩,共湊銀十二萬兩,計成本官商各半,先行試辦”。[26]而廣東則是由商務局號召商民,集資創辦公司。廣東“雷州府屬內某荒地,曾由邑紳楊廷桂等承報開墾,限于經費難籌,無人承辦”。因而商務局總辦左小竹擬創辦東興農牧公司,招商開墾,“仿照有限公司辦法,擬集二萬五千股,每股二十元,不收洋股”。[27]概括而言,晚清因應時勢變遷,采用新方法、新技術改良傳統農業,可謂使農業在數千年以來的歷史上發生了質的變化。而使農業發生質變的載體是各省所設之商務局,如前述江西、廣東、浙江及山東、山西等省。但是,由于晚清局所泛濫,承擔發展農業的機構并非僅為商務局,各省亦設有農務、墾務等局。湖南時任巡撫俞廉三重視農業,飭籌款開辦農務局,并開設行棧,以“講求種植、開濬利源”。[28]1903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因兵燹過后,民生困敝,特在保定創立農務局。并于城西設農事試驗場,飭道員黃璟、李兆蘭同洋教習一起,“考察東西新法,購辦農器,并就試驗場附設農務學堂”。此外,省城“西郊有桑秧二百萬株,小站營田有稻田四百數十頃,亦并歸農務局經理”。[29]不管商務局亦或農務局,對農業的改良,包含的內容多,涉及的范圍廣,除了墾荒、種植、育桑養蠶外,還有對茶葉、棉花等農作物的推陳出新。同其他新政措施相比,清末的農業改良由于政府的倡導,各級官員的重視,加上民間社會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各州縣農桑、樹藝一律興辦,似于民生不無小補”。[30]清末,在這些局所的努力下,創建了一系列農政機構、創辦了農學體系,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傳統農業向近代化的過渡。
二、傳播農學
隨著農業的改良,近式的農學亦相繼推廣。湖廣總督張之洞深知農政為中國之要政,早在1897年,便在鄂省開設學堂,“招集農家子弟入塾肆業,課以農務諸書,并延洋教習傳授種植之法”。[31]此后,農業學堂、農事試驗場、農會、農報的創辦推動了農業的傳播。農學興盛的原因,一是歸于商部意識到“欲修農政,必先興農學”,而“農學之進步,以學堂為權輿”,[32]從而倡設農務學堂,推廣農事教育以開啟民智,商部直接創辦的農業學堂就有8所;二是由于各級官員認識到“商務初基以提倡土貨為要,而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農,非先振興農務,則始基不立,工商亦無以為資”。農學推廣甚為詳備者當屬山東省。
山東省城設立農桑總會,雇聘日本農學士“考驗各省農法”,并于東西關外設置農事試驗場,“以便種植樣本,逐漸擴充”;泰安、兗州、沂州、曹州、濟寧各府州均設農桑分會,“隨時查驗地質土宜,其余各縣亦均酌立分會,凡屬可興之利宜植之物均令試種考驗”;于兗州府設立農業學堂、于青州府設立蠶桑學堂,雇聘杭州蠶業優等學生充當教習,“俟頭班學生卒業即可分遣各屬”,該兩學堂附近地方土人,“已漸知師法改其耕織舊習,將來風氣大開,各州縣農桑樹藝一律興辦,似于民生不無小補。”[33]江西省也以興農學為要,農工商礦局紳董黃棣齊太史設立三余學堂,教授農學,以“使農家子弟按時肄業”。[34]北京由商部奏請,特設農桑商局,所有各省農桑事宜及各處墾務,統歸該局管理,并設立農桑學堂,“俟學生畢業再行考試,派充該局稽查各差”。[35]商部對農業農學的管理,實行由部統籌,派員分省稽查。由此可見,從商部到商務局對于振興農業,傳播農學均十分重視。農工商部時期,農業繼續受到關注和重視。1907年10月,農工商部奏稱:“農會之設實為整理農業樞紐。要義有三,開通智識、改良種植、聯合社會。入手之初倍宜審慎,必民不驚而吏不擾,乃可相與有成。至各省風尚不同,應由各該地方官邀集士民公同擬定便宜辦事規則報部查覆”。[36]此奏折反映了農工商部要求各省設立農會,“凡一切蠶桑、紡織、森林、畜牧、水產、漁業各項事宜,農會均酌量地方情形,次第興辦”。[37]于是,各省商務局首先是設立農會以發展農桑各來。直隸農工商局“奉飭勸辦農會,連日與司、道、府、縣及地方紳士悉心商議,意見相同”,使該省農會得以設立。[38]山東某學員擬在曹州府城外設立農桑分會以及農桑學堂,“以開風氣,而厚民生”,已得到農工商局“批準立案”。[39]河南農工商務局批準了留洋學生蘇攀設立農會的請求,并由官加以協助,飭“照部章于省城籌設農務總會”,并就“現設之農林會,由地方官歸并設立,分別舉派總協理,就境內土宜物產切實調查研究,改良辦法俟有成效,再行咨部請給關防”。[40]廣東農工商局協助順德商會籌設農會,“擬仿商會辦法,編輯白話,逐處講說,并能開渠引水灌田千頃”,雖有“官吏提倡之力,亦由該商等留心要務,深知本富之所在”,同時“咨行地方官飭屬妥為保護”,而農會應“另集闔屬紳耆,公舉總理,以專責成”。[41]山東農工商務局則批準設立農務分會,“在試驗場內附設農務分會,公舉紳商為總理,擬訂辦事規則十二條”,開辦宗旨“以聯合社會、開通智識、改良種植三端為目的”。[42]總之,這一時期,農務總、分會紛紛設立。據農工商部統計,至1910年,“報部農務總、分各會,直省以次第舉辦總計,總會奏準設立者十五處,分會一百三十六處”。[43]其中大部分得益于農工商局的敦促。除了勸辦農會之外,農工商局對農業發展采取的新舉措還包括設立農業試驗場、振興畜牧、種植、漁業等項。浙江商務局自王省三接辦后,“凡關于農工商礦諸務,無不悉心研究,以期日新月異”,并擬先從農業入手,將“本城西大街巡警局后面空地三十余畝,籌集官款,興辦農業試驗場一所”。[44]四川設立農業學堂和農業試驗場,“因規模未備,派人來東調取農工商務局章程,籍資仿辦”。[45]甘肅自設立農工商礦局以來,次第籌辦墾荒、種植、桑蠶等事,并且成效顯著,“前次呈驗絲筋一律勻凈,尤徵明效”,而各屬所稟報“林業新種,成活者多至八九萬株或萬余株,少亦千數百株不等,農場所種則有比國之蘿卜、葡萄,西屬之甘蔗、桑秧,秦中之橡樹、蓮藕,皆本省所未見”,該省寧夏、固原等處,“亦皆仿設試驗場,推廣植業,以厚利源,因地之宜不拘一類”。[46]廣東省改設農工商局后,在部院的倡導下,積極勸辦農業。農工商局以“粵省山多田少,樹木成林”,特委派人員前往北江一帶會縣確查,“該處山場若干、坐落系何地、所產樹木大小種類若干、何木可用,一一取樣繳驗”,以及“有無商人采辦,水陸運道遠近難易”等情。除了廣東一帶,又派員前往瓊南各屬查明,“如有商人糾集資本,欲開崖州及陵水縣兩屬森林,以收天然之利”[47]是否可行。此外,“墾荒攸關大庾正供,尤為實業中第一要政”,加上農工商部通行推廣,飭令“各廳州縣詳查所管地方官荒、民荒,并氣候土宜,繪圖造冊悉數報部”。鑒于此,很多省份均積極籌辦墾荒一事。甘肅農工商礦局另行設立清賦勸墾總局,由農工商局派委員司擔任會辦,專事此責。規定“凡各屬清查地賦、墾荒、升科等事,業經本局者移入清賦勸墾局籌辦”。[48]黑龍江則奏準,變通沿邊荒務,設法推廣。浙江農工商礦局奉部諭飭“講求農政,開墾荒土”,并以“清查荒產為理財第一主義”,故飭各屬清查荒產,并對荒地的開墾做了詳細的規定。將官荒、民荒“按照畝分繪圖造冊,由縣中送到局,然后辨其土之性質,一律開墾”,其中凡“官荒之地為官產,由本局雇農幫種,其民產亦由本局處置酌量年限,給以租金,限滿不愿自種者,則應償開墾之費,有力開墾者,著即日自行報墾,如有任令荒廢抗不遵墾者,由局飭縣傳案懲罰”。[49]可見,各省農工商局在農政方面對墾荒的重視,均積極經營,并有所建樹。墾荒之外,對農業的重視還體現在設立各種農林公司。在農工商部的勸諭下,各省廣設農林墾牧等公司。如廣東某商張卓光創設一同益墾牧公司,“墾地種植桑樹一萬七千五百株、種植桐油樹七萬七千七百株、茶油樹一千一百株”,而稟請農工商局給予立案。[50]其他如安徽奏設安阜農務公司,四川奏明開辦樂山、汶川、邛州等處林墾公司,廣西則奏明設立桂林、平樂、梧州、柳州等各墾牧公司共25處,新疆亦奏設水利公司等等。其實除了官辦的公司外,江蘇、江西等省還有紳辦之墾牧公司。[51]山東省亦勸諭紳商開設農林實業公司。如山東海豐縣楊令辰選提儲的款,勸諭紳商“糾集股金試辦一農工實業公司,命名‘訓惠公廠’,以振興工藝農業”,并酌擬試辦章程稟明農工商務局核示。[52]這些新舉措,均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和農學的推廣。總之,在晚清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內,中央和地方的農業產業結構、農業行政組織均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為建立近代農業體制奠定了基礎,有利于農業改良中各項政策的實施。另一方面,正是晚清的農業改良運動拉開了中國農業走向近代化的序幕。在改良中興起了新式農學,加速了近代科技對鄉土社會的浸潤、蔓延,增加了鄉土中國的現代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